【文/財經看點網 于歸】最近,中國電熱毯被歐洲買爆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
稍微了解一下就能知道,這是歐洲能源短缺的產物。
但其實,歐洲能源危機還帶來一個更重要的、關係到你我切身利益的問題,而這恰恰被很多人忽略了。
即歐洲高科技產業向中國轉移。
高科技製造業外資增長43.1%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2年1-8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20%,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3.6%,是同期中國整體吸收外資增速的兩倍有餘,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高技術製造業,足足增長43.1%。
這次的投資可不是過去類似富士康那樣的血汗工廠,而是實實在在的高技術行業。
這就有些奇怪了,近年來西方有那麼多打壓中國經濟發展的動作,又是關稅、又是制裁,又是將產業轉移至東南亞,這樣的局勢下,它們會把高技術產業轉移至中國?
但事實是,這件事真的發生了。這很容易驗證,搜索今年國外的對華投資,我們能在各大公司的官網找到直接的數據。
如在德國時間7月19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表示將全面推進其位於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的一體化基地項目。這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投資項目,到2030年,巴斯夫預計對該項目最高投資100億歐元。
還有寶馬集團,其於6月23日在瀋陽生產基地大規模升級的項目(里達工廠)正式開業。該項目斥資150億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寶馬公司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單筆投資。
除此之外,還有德國默克集團、瑞士的英力士、歐洲空客、法國的道爾達、西班牙的達諾巴德、德國汽車零配件廠商采埃孚等等一批高技術外企都已與國內城市達成合作,宣布進行巨額投資。
國外政府並不是不反對。如德國總理朔爾茨就曾放話:「減少對華依賴。」德國還拿出實際行動,今年6月,大眾對中國的投資申請就被德國政府駁回,但大眾態度是:就算德國政府拒絕擔保,也要在中國新疆設廠。
能源危機導致產業遷移
為什麼他們不顧本國政府的反對,也要加大對華投資?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能源危機。
現在的歐洲,能源的價格已經達到了一個極其誇張的程度,如前段時時間,意大利南部的某位企業主爆出自己的能源賬單,2021年7月僅為12萬歐元,到了今年,7月賬單暴漲至97.9萬歐元,翻了近8倍。
更倒霉的是一些能源密集型企業,不要說盈利了,越生產越虧。今年8月,德國生產電解鋁的成本達到了4200美元/噸,而當時的鋁期貨價格只有2300美元/噸,也就是說成本價已經是售價的2倍了,這還生產什麼?
任何製造業都離不開能源,離不開電力,不僅是能源密集型產業,我們印象中芯片這類高新製造業,也非常依賴電力資源,而且往往越是高新先進的工藝,耗電量就越大。可以說,能源短缺已經扼住了歐洲製造業的咽喉。
歐洲政府其實為高耗能企業推出了一些補貼政策,但也只是暫時「止渴」,只要歐洲和俄羅斯的關係不變,恐怕歐洲的能源危機將一直持續下去。
那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能好嗎?前幾天北溪管道被炸似乎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此背景下,能理解歐洲企業的產業遷移了吧?至於遷移到哪,環顧世界,綜合考慮成本、產業配套、人才等等因素,美國人力貴、印度產業配套差,東南亞人才少,其他地方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於是中國成了歐洲製造業外遷的不二選擇。
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了解以上信息後,可能還是會有人抱怨:「看起來是很好,但我周圍的情況卻越來越糟。」
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如此,自2020年開始,疫情反覆、經濟增速放緩、教培行業垮塌、房地產暴雷、種種負面消息讓「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這句話在互聯網上頻繁刷屏,大環境不如從前是不爭的事實。
但與此同時,新能源相關行業的造富狂潮卻如火如荼。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按照上市公司董事長直接持股市值計算,截至今年7月24日,持股市值超過百億的新能源產業鏈董事長將近2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