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9月6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中國國際期貨論壇對外表示,將穩步推動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加快開放型品種布局,進一步推動QFII/RQFII參與,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探索對外開放新路徑新模式;而在此前的9月2日,方星海還在2022年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相關部門將穩步擴大商品和金融期貨國際化品種,支持開展期貨產品結算價授權合作,實現期貨市場開放路徑多元化。與此同時,證監會將研究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加快推動境內國債期貨市場對內對外開放,實現兩地協同發展。
就在監管層明確發佈期貨市場開放加速的檔口,9月2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及其子公司上期能源、鄭商所、大商所、中金所同時發佈公告,明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可以參與投資交易的期貨期權品種,其中包括黃金、白銀、低硫燃料油、甲醇、白糖、豆粕、豆油等商品期貨以及銅、鋁、鋅、甲醇、白糖、股指期權等41個。目前我國期貨期權品種總數達到101個,在此之前只有9個期貨商品納入對外開放品種。
「目前境外資本對於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熱情非常高,監管層釋放的開放信號將使得外資更快的參與到期貨市場中,同時也能讓我國的期貨產品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得到提升。外資看好我國資本市場,他們更期望我們能夠在交易機制上能夠更加完善。」9月8日,上海一家量化私募機構總經理李傑(化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
而更多的期貨機構人士則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迎接外資,在新增的期貨交易品種上,將會給外資提供更加便捷完全的交易通道。
外資參與期貨有巨大空間
在一周時間內,金融監管層三度表示開放期貨市場外資參與,釋放了積極的信號。
就在剛剛結束的北京服貿會上,方星海再次公開表示,將繼續穩步擴大商品和金融期貨國際化品種,支持開展期貨產品結算價授權合作,實現期貨市場開放路徑多元化。在監管層積極推動下,期貨業國際化進程提速,這預示着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將進入快車道。
而當前外資參與我國期貨產品交易的規模並不大,通聯數據Datayes顯示,截至8月26日,我國期貨期權品種總數為101個,其中9個納入對外開放品種;境外投資者在股指期貨市場的客戶權益為317.55億元,在原油期貨、鐵礦石期貨、PTA期貨、20號膠、棕櫚油、國際銅、低硫燃料油期貨市場的客戶權益合計達到212.97億元。
「這些數值將很快隨着QFII/RQFII獲准投資期貨市場而快速上漲,這項政策一方面為境外資金參與境內期貨衍生品市場投資交易提供合規通道,令中國期貨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進程更上一層樓,未來外資規模達到千億級別將輕而易舉。」9月7日,國泰君安期貨一位負責人黃柳(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隨着外資對我國金融市場投資日益增加,境外投資者的權益類資產存量也在變大。在市場波動過程中,他們存在利用股指期貨與期權工具進行現貨頭寸風險對沖需求。隨着QFII以及RQFII引入境外交易者,國內外期貨市場價格聯繫將更為緊密,我國期貨市場提升在國際上定價權的條件也將更加成熟。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提升空間仍然較大,開放過程中面臨的風控等問題還需加大重視。」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稱。
王駿進一步指出,未來境內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還將形成更多元化的路徑,一是進一步開放更多國內期貨品種,加大國際化品種覆蓋面,為海外投資者提供更多交易標的品種;二是繼續完善交易結算與實物交割規則,提供更多的交易便利性;三是境內期貨公司積極走出去,取得境外交易所代理資質,打通國內外全市場交易資質;四是對開放性期貨品種可以考慮設立境外或海外交割倉庫,進一步提升國內開放性期貨品種的開放程度,構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中國價格」。
黃柳受訪時則稱,通過期貨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提升境內大宗商品期貨定價的全球影響力,還將有助於中國抵禦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人民幣匯率下跌所造成的輸入性通脹風險。
純外資期貨公司將增加
我國的期貨市場開放不僅體現在加大交易品種對於外資的開放;另外一面,未來市場上還將出現更多純外資期貨公司。
今年8月24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實施《外商投資期貨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即日起,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依據相關規定,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持有境內期貨公司股比不超過51%,3年後股比不受限制。
早在2020年6月18日,中國證監會就發佈公告,核准摩根大通期貨有限公司股權變更,摩根大通期貨獲批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這也是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政策推出後,誕生的首家由外資獨資的金融持牌機構。隨後兩年間,國內期貨市場沒有增加一張純外資期貨牌照。
「我覺得未來設立外資獨資期貨公司的仍會是外資巨頭,他們已經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擁有多張業務牌照,而期貨牌照隨着政策的放開花落他們手中也是可預期的事情。」上海一家外資投行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但是對於國內的一眾期貨公司來說,現在也是開拓客戶的好時機。
「做期貨交易的一半都不是散戶,而是機構投資者居多,外資進場肯定會找國內的期貨公司或者量化交易機構,這對於增加業務量無疑是個增量市場。」交銀期貨相關人士也樂觀指出。
9月7日,上海一家中型期貨公司交易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境內期貨市場有序對外開放,會有助於優化全球企業客戶的資源配置與風險管理。他舉例稱,比如進口菜粕被納入期貨交割品種後,越來越多境外油脂油料企業也開始通過境內菜粕期貨產品對境內銷售價格進行套期保值,更高效地管理跨國貿易風險,不少貿易商還通過境內20號膠期貨保稅交割獲得貨源,通過中歐班列出口至波蘭德國,實現期現貨與境內外市場的雙聯通,有效解決大宗商品出口穩定性風險。
「隨着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導致全球各地期貨交易所的同類品種價差擴大,跨地套利交易正成為越來越多全球貿易商與開採商對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的共同選擇。此外,不少海外投資機構也在研究通過QFII/RQFII渠道投資股指期貨與股指期權品種,對沖他們的A股投資組合價格波動風險,這無形間將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流入A股市場。」上述交易員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