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我國民間傳統養生諺語,來源於先秦時期的四時養生思想。《春季攝生消息》記載:「天氣寒暄不一, 不可頓去棉衣」,就是說乍暖還寒時節天氣冷暖變化不定,陽氣始生尚不旺盛,不可突然減掉衣物。《冬季攝生消息》記載:「寒極方加棉衣」,是說在氣候比較寒冷時逐漸添加衣物,「不得一頓便多」,切忌沒有過渡突然更換厚重的冬裝,如果一下子穿得過多,不利於陽氣收斂,容易導致疾病侵襲。秋天不要太快加衣服,因為秋天降溫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過早、或者過快地增加衣物,一旦氣溫回升,出汗着風,極易受涼。一般當室外最低溫度降低於10℃,就不適宜再「秋凍」了。除此之外,「秋凍」也應避開4個易受寒的部位。
脖子秋凍易感冒
我們後腦部位分佈着豐富的神經和毛細血管,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因此在秋涼多風的時節,可以有意識地把領子豎起來一點,起到保護作用,平時也該注意頸部保暖。
雙腳秋凍寒入身
中醫認為腳部彙集了全身的經脈,如果不注意保護腳部溫暖,寒邪就可以經腳部侵入人體,進而損傷人體重要的臟器,如肝、腎、脾。腳部受涼可能會引起肌肉骨骼關節的病變,如風濕性關節炎、頭痛等;嚴重的會造成泌尿和生殖系統的病變,如尿頻、水腫、性功能減退等,過度受寒會造成女性經期腹痛和血塊,甚至導致不孕等。因此,秋季適合在睡前用熱水泡腳,容易使足部氣血順暢,預防寒氣侵襲。
肚臍秋凍易腹瀉
秋季溫差大,早晚涼,白天暖,雖然有時白天不覺得什麼,但是到了夜間,寒涼之氣容易通過肚臍侵襲到人體內部,首先被刺激的就是腸部,容易引發寒性腹瀉。很多人雖然晚上也注意蓋被子,但是有喜歡蹬被子的壞習慣,所以建議最好穿着睡衣入睡更保險。
膝部秋凍易炎症
秋季是關節炎的始發期,很多人的關節在這時開始怕冷、怕風甚至出現刺痛。一些女性在陰冷、潮濕的天氣着裙裝,暴露在裙裝外面的下肢,就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尤其是膝關節處,因皮下脂肪組織少,缺乏保護,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襲,久而久之,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本文合作作者:yishicankao編輯:大 V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