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早的經濟謀略家、理財家,白圭是先秦時期著名的大商人,他擅長經商之道,成為商人所崇奉的祖師,「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他的商業經營思想不僅對古代商業經營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現代商業也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以「農業經濟循環論」為理論指導
白圭非常重視自然界對農業的影響。先秦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業的豐欺直接影響着人們的經營活動,商業活動同樣也受農業的影響。因此,白圭認識到商業經營必須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對農業的影響,然後通過農業的變化來掌握商業經濟運行規律。
「賤買貴賣是商業的規律」,白圭認為,要做到賤買貴賣關鍵在於能預測商品未來供求狀況和價格變化,而不是等到已表現出來之後,商業經營應預先買進價格低的商品,然後到高價時賣出。因此,經商致富、預測商情、把握供求關係、價格變化規律至關重要。
農業生產的豐歉情況決定市場商品供求狀況,進而決定市場物價高低貴賤。物價的周期變化,歸根到底是由農業生產的豐歉循環規律決定的。為此,白圭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論」,並用該理論指導商業經營。
白圭說:「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早,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早,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叫這就是說:太陰(即木星)在卯時是大豐年,其後兩年衰惡,到第四年為早年,再後兩年小豐收,到第七個年頭(即酉年)是大豐年,而後有兩年衰惡,到第十年太陰在子大早,繼續又是兩年小豐收,最後又回到卯,又是大豐年。白圭在經商中根據自然氣候的好壞影響勞動生產率、糧食的價格會隨天時的變化而漲落的規律,較好地掌握了商情變化,從而每年獲得了加倍的收益。
白圭以木星運行中每年所處的位置來推測農業收穫豐歉的規律性、然後指導商業經營,在實際上是根據「農業經濟循環論」掌握農業生產的變化規律,並通過農業對經濟的決定作用預測商品供求變化和價格變化,在不同時期賤買貴賣不同商品,從而獲取收益。
白圭的「農業經濟循環論」對現代商業有着重要的理論價值。雖然時代不同,但商業有其自身的經濟運行規律是永恆的。商業企業應不斷探索現代商業與其他行業的聯繫,掌握商業經營規律並指導經營活動,這樣才能制訂切實可行的經營戰略和營銷策略,提高經濟效益。
以「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經營策略
白圭在「農業經濟循環論」為指導的基礎上,制訂了「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策略。「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論點是直接從《孫子兵法》中吸取來的。孫武在同吳王討論兵法時曾談到:在敵軍已佔據了有利地形時,不可冒然強攻,而要設法引誘敵人脫離陣地,以便在運動中攻擊、消滅敵軍。孫武把這種打法概括為「人慾我與,人棄我取」。白圭把這一軍事原則直接移植進商業領域,就形成了自己的商業經營策略的基本思想。
所謂的「取」,是獲得對雙方的一定財富即自身某種經濟利益的流入;「與」,是給予對方一定的財富即自身某種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商業經濟活動中,買、賣雙方不能單方面地取或予,而必然以讓渡自己的貨物或貨幣為條件。因此,要達到取的目的,就不能只獲取不給予,而應把獲取和給予辯證地統一起來。
在具體運用這一經營策略時,白圭的「人棄我取」就是當商品供過於求、人們不願問津時,則應趁機買進;「人取我與則是自己手中存貯的某些商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時應趁機賣出。根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策略,白圭採取「歲孰(熟),取谷,予之絲、漆、繭;凶,取帛、絮,與之食。』即白圭在豐年買進價格較低的糧食,而賣出價格較高的絲、漆、繭;在災年則賣價格較高的糧食而買進價格較低的帛、絮。白圭在運用這一經營策略時強調,一旦看準市場行情,行動要果斷,「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 』即時刻注視市場行情變化,瞄準時機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於競爭對手。因為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如果過度謹慎,就會坐失良機。
從商業經營的理論價值角度看,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先予後取,以予為取。這種商業策略在實踐中之所以能夠順利實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根植於市場經濟,以商品交換為前提,符合市場商品供求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存在商品貨幣關係,存在着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先予後取,以予為取的經濟思想都是有價值的,歷代商人的經濟思想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自圭的這種取予思想。
現代商業企業應借鑒白圭的經營策略,正確處理好「予」與」取」的關係,以誠信經營為理念,提供顧客優質的商品、合理的價格和周到的服務,通過提高顧客滿意度拓展市場,獲取收益;適時地給員工較優厚的報酬,不斷完善激勵機制,通過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獲取競爭優勢。企業只有做到先予後取、以予為取,把「予」巧妙地轉化為」取」,經營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在制訂經營策略時應善於分析市場行情,捕捉商機,做到經營策略正確,行動果斷、及時。
以「欲長錢,取下谷」為經營原則
白圭經商不贊成靠經營昂貴商品、索要高價來取得收益。昂貴的商品,非一般人購買力所能及,雖價高但銷量少;而低廉的商品,雖價低但需求量大,大量售出能獲取更多的收益。
為此,自圭在商業經營中遵循「欲長錢、取下谷」的經營原則。「下谷」是廣大民眾消費的穀物,價格低、單位利潤少,但由於銷量大,經營這種「下谷」能夠多中取利,不必抬高價格也可獲得巨大利潤即所謂「長錢」,這正是商業中薄利多銷原則的具體運用。
白圭經商時根據「欲長錢、取下谷」的經營原則,在谷賤時及時購進,不抑價、不壓價;在谷貴時及時售賣而不惜售、不抬價。從長遠看,薄利而多銷,獲得的利潤更豐厚,而且這種利潤合理,正常的豐歉差價、季節差價或供求差價,客觀上起到調節市場商品供求的作用,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從「取」、「與」中得到實際利潤、既利己又利人。白圭的「欲長錢、取下谷」的薄利多銷經營原則對現代商業也具有借鑒意義。
商業的獲利能力,主要取決於商業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儘管薄利經營的商人單位商品的價格比其他的商人賣得低,但由於他得益於商品資金的快速周轉,所獲利潤反而要多,這也正是兩千多年來誠信商人「廉賈歸富」的道理所在。
以「商才四品」為用人標準
白圭通過借鑒軍史戰爭對將帥素質的要求,提出了經商用人的「商才四品」說即商才必須具備智謀、決斷、仁義、堅強四個方面的才能和素質。他說:「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意思是說,如果不具備「智、勇、仁、強」四個基本品質的人,即學不到他的經商之術,也稱不上是經商人才。白圭在經商時注重以「商才四品」——智、勇、仁、強為標準來選拔、培養和使用人才。
「智」即機敏靈活,就是要「智足與權變」,這是對商業經營者的第一要求。市場競爭無情,商情變化莫測。商業經營必須足智多謀,善於分析市場行情,預測市場變化,並做出正確的經營戰略決策。
「勇」即判斷果決、當機立斷,絕不可坐失良機,就是要「勇足以決斷」即要求商人行動果敢、勇於決策。由於市場信息的不確定性,經商謀利的風險總是存在的,而且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商業經營必須果敢、迅速把握商機。當然,要使決斷準確,光有勇氣還不夠,還必須擁有足夠的決策能力。準確的決策一旦做出,就要有勇氣堅決地實行。
「仁」即取予適當,不要一味地與人爭利,就是要「仁能以取予」即要求商人能以予為取。對員工要給予較優厚的物質報酬和精神激勵,「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回,通過與員工同甘共苦激發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對用戶、消費者要求正確處理取予關係,做到取予有術
「強」即說要意志堅定,時機不成熟絕不能輕舉妄動,就是要「強能有所守」即商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堅守信用、嚴格規章制度,在決策作用後要堅韌不拔地加以貫徹,不畏難動搖,不見異思遷。只有意志堅強、誠實實信、遵守商規,才能取得勝利。
白圭的「商才四品」說對於現代商業企業構建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具有現實意義。企業要做大做強,最缺乏的是人才,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商業經營應以人為本,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開發和利用,借鑒白圭「商才四品」的用人標準選擇和培育人才,完善企業激勵機制,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總體來說,白圭在商業經營中,博採眾家尤其是兵家之長,將商業之術與商業之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經營方略。這套方略所蘊含的商業精神和商業法則,造就了白圭在商業史中的地位——白圭又被後世的商人奉為自己行業的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用心地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