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0年時間,美國長期霸佔全球經濟第1位的寶座,2021年美國GDP超過23萬億美元,仍然牢牢佔據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過對於美國這個GDP,很多人一直持有懷疑態度,因為目前美國GDP80%以上是由服務業貢獻,真正由製造業貢獻的GDP比例比較少,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美國的GDP是虛的,甚至有很大的水分。
從絕對數值來看,美國23萬億美元的GDP沒有任何問題,但美國這個GDP確實有虛胖的嫌疑。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GDP的核算方法。
GDP是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個時期內的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經濟指標,這個GDP概念由英國人提出,在美國得到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全球GDP核算越來越科學。
但目前全球GDP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核算方法,全球主流的GDP核算方法有3種,分別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貨物和服務活動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總產出着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計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比如一台電腦售價5000塊錢,在這個過程當中涉及很多環節,比如電腦所使用的一些零部件電腦組裝產生的價值等等。
這時候在計算GDP的時候,必須把每一個環節的中間投入扣除掉,剩餘的才算GDP,比如這台電腦售價5000塊錢,它的中間投入是4000塊錢,那麼在組裝環節產生的GDP就只有1000塊錢。
而這台電腦所使用的CPU進貨價是300塊錢,這是CPU生產廠家的售價,但CPU廠家中間投入是200塊錢,那麼這個CPU產生的GDP就只有100塊錢。
以此類推,把這台電腦涉及的各個環節以及零部件所產生的增加值計算在內,就形成這個產業的GDP。
最後把整個社會一年當中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增加值合計在內就是一個國家最終的GDP。
2、收入法。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這是從生產過程所創造的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的方法。
其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從理論上來說,社會每年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最終都會轉化為不同單位以及個人的收入,所以把經濟活動當中包括政府、企業、其他組織以及個人所有的收入加在內,再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就是最終的GDP。
3、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內容。計算公式為GDP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
支出法主要從整個社會消費的角度去衡量,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最終都會轉化為消費品,這種消費品的去向包括政府、企業、其他組織、個人還外加出口的產品和服務。
以上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三種GDP統計方法,從理論上來說,這三種GDP核算方法得出的數據應該是一樣的。
但在實際統計當中,因為數據採集不一樣或者數據出現偏差,結果導致三種GDP核算方法得出的數據會有較大的出入。
所以為了讓GDP數據更加真實,很多國家都會採取交叉法,把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相互結合,最終得出一個更準確的數據。
比如一直以來我國的GDP主要以生產法為主,但前幾年我國把研發支出計入了GDP核算當中,在將科研支出計入GDP之後,很多城市的GDP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其次、美國GDP採用支出進行核算,所以得出23萬億美元的總量很正常。
在三種GDP核算方法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絕對準確的,至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核算方法,每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而且在不同的時段採取的核算方法也可能不同。
比如對於我國來說,工業對GDP的貢獻比較大,所以我們主要以生產法為主,但是對於美國來說,他們GDP80%以上有服務業貢獻,這些服務大都是只有一個環節,比如律師提供的服務,心理諮詢師提供的諮詢服務,財務公司提供的財務服務,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等等,這中間並沒有太多的中間投入,所以他們更傾向於採取支出法。
採用支出法計算的GDP增加值=總消費+總投資+出口-進口,採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的GDP能夠真實反映美國一年當中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增加值,這並沒有什麼錯。
很多人可能覺得目前美國製造業佔比那麼低,很多都是服務業貢獻的GDP,所以這裏面水分太大。
其實這種理解存在偏差,大家一定要弄清一個概念,不論是工業產品還是服務,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人服務。
比如一個玩具廠家生產出一個玩具,它最終是為了給人玩,而軟件公司開發出來的遊戲,它同樣也給人玩,難道就因為玩具看得見摸得着所以才能算GDP,網絡遊戲摸不着,所以就不算GDP嗎?
在弄清這個概念之後,大家就會明白服務業佔美國GDP比重高達80%沒有什麼大驚小怪,因為美國目前經濟非常發達,大家有更多的消費需求,所以服務業高度發達,這些服務業都是大家投入產生的,所以肯定要計算入GDP裏面。
最後、從嚴謹的角度來看,美國GDP確實有虛胖的嫌疑。
大家之所以對美國的GDP有懷疑態度,這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目前美國GDP確實有很多可疑的地方,這種可疑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採用支出法GDP可能重複計算。
支出法有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總消費,這裏面很容易出現一些重複計算,比如某一位居民買一套房自己居住,買房的過程當中已經計算一次GDP。
但是按照目前美國的算法,即便買房過來自己住,統計部門也會把房子折算成一定的租金之後計入GDP,這無形當中額外產生了一筆GDP。
2、畸形服務業帶來的GDP。
比如2019年美國律師服務收入達到1.4萬億美元,這佔到美國當年GDP比重達到6.7%,那這律師服務到底給社會貢獻了什麼呢?我覺得並沒有給社會帶來太大的貢獻,只是因為律師付出了勞務,所以他被計入到GDP裏面去了。
3、服務價格偏高。
大家都知道,目前美國的服務業非常發達,人力資源成本比較高,而美國一些居民提供服務之後,產生的GDP總量也是非常龐大的。
但同樣是一種服務,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計算的GDP就明顯比美國少很多,比如同樣是一名餐廳服務員,美國服務員一個月工資有可能達到四五千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同樣是一名餐廳服務員,他的工資可能只有一兩百美元。
這種服務帶來的GDP差距是非常大的。
4、進口產品貢獻的虛高GDP。
採用支出法,有一部分數據是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凈值,但是美國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物品到美國之後,肯定要加價計算在內的,比如加個20%,所以有部分數據肯定是少減的。
比如2021年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額達到2.53萬億美元,進口額3.39萬億美元, 而全年GDP達到230396億美元,按照支出法計算方式,可以推斷出美國總消費+總投資=23.87億美元左右。
但是在美國的這個總消費當中,有很大一部分產品是進口產品貢獻的,這裏面有很多進口產品都是美國直接印刷美元購買,並不是他們通過國內生產所得換來,只是他們進口產品之後把價格加上去銷售就變成了他們國內的GDP,也就是由貿易貢獻的GDP。
雖然這部分數據統計沒有什麼錯,但是我覺得這部分數據很虛。
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之後,目前美國23萬億美元的GDP,確實有一部分是虛胖的。
相反,中國主要以生產法為主,實際上有很多數據都沒有統計到,比如農村自產自銷的產品沒法統計到,有些個體工商戶以及小微企業沒有開票的也沒法統計到,所以真實的中國GDP實際上要比目前的GDP更大,因此我覺得中國的GDP更有價值。
看到這估計有些網友可能會反駁,既然中國GDP更有價值,為什麼中國居民生活水平不如美國居民呢?
這裏面凡事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畢竟美國已經有兩百多年的積累歷史,除了南北戰爭之外,期間很少發生戰爭,而中國居民財富真正積累的才40多年,如果給中國居民來個100年的積累,說不定到時中國的居民生活會比美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