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
近期,海運價格正急速下滑,這也似乎預示着海運的「暴利時代」迎來落幕。
9月27日,Freightos波羅的海集裝箱運價指數(FBX)顯示,全球集裝箱運價為4085美元/FEU。另外,國內多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都出現回落。截至9月23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為2475.97點,比上期下跌5.1%,包括歐洲、美東、美西等航線都處於下跌態勢。
往年的7月至9月都是國內貨物出口的傳統旺季,而今年在這個節點上,海運費用卻接連下跌,呈現「旺季不旺」的現象,難免讓外界感到疑惑。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海運期貨研究員陳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縱觀2010-2022年的SCFI綜合運價指數,當年9月下旬運價相較1月初出現回落的,有8個年份三季度都出現「旺季不旺」的行情,但是像今年這樣,從年初起連續下跌17周並且從年中起再度連跌15周,前9月內跌幅達到60%的行情確實屬罕見。「上次發生這樣的熊市行情還是在2015年,當年前三季度累計跌幅也只不過43.2%。」他補充道。
連日下跌的海運價格,下跌幅度甚至創新高。有天津的貨運代理公司工作人員透露,約40尺標箱海運到美國西海岸的價格年初時運費約為1萬元,而現在只需要約3000元,下跌幅度超60%。
儘管不少船公司已經完成了訂船擴張運力的目標,但在海運價格下跌的情況下,這些船公司也不得不做出調整。海運諮詢機構德魯里發佈的數據顯示,在9月19日-10月23日的5周里,在跨太平洋、跨大西洋、亞洲-北歐和亞洲-地中海等主要航線總共750個預定航次中,取消了122個航次,取消率為16%。
東證期貨航運分析師蘭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預期先於現實引發運價下跌,情緒作用下運價存在超跌,10月開始,班輪公司將採取停航保價的措施,以緩解運價下行。
海運價格從高處回落,背後原因有哪些?當船公司擴張運力碰上海運價格下行周期,盈利將受到怎樣的影響?

(圖片源自上海航運交易所)
從「一箱難求」到「一貨難求」
其實,從2021年年末開始,海運價格就有了「降溫」的跡象。而到了今年,海運價格下降的態勢突然變得急速而迅猛。
9月27日,Freightos波羅的海集裝箱運價指數(FBX)顯示,全球集裝箱運價為4085美元/FEU。要知道,去年9月13日,全球集裝箱運價曾一度飆漲至11134.44美元/FEU,如今的運價僅相當於去年1月的運價水平。照此估算,全球集裝箱運價至今已經較高位跌去63%。
談及當前的海運運費下跌,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諮詢師張永鋒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國際集裝箱海運即期運費相對去年高位下跌較多,但整體仍高於疫情前水平,「從行業周期來看,疫情前集運市場已經處於觸底回升階段,之前兩年受疫情影響較大。當前的運費回落也是正常的波動,是一種相對理性的回調。」
儘管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這波行情是前期價格暴漲後的正常回歸,但「旺季不旺」疊加運費劇烈下跌的情況依舊頗為罕見。
張永鋒表示:「以往7月至10月多數是集裝箱出口的傳統旺季,出口需求相對較高,但今年的『旺季不旺』主要是外部需求的表現不是太理想。」
他進一步表示,這種現象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歐美持續補庫存力度較大,商品庫存高企,例如美國三大庫存指標都處在高位;其次,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疫情補貼取消,全球流動性收緊,全球主要經濟體深受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高通脹的影響,消費需求都受到較大衝擊;同時,境外地區產能復蘇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自中國進口商品比例;另外,境外港口的擁堵情況整體有所緩解,船舶周轉率和准班率快速提升,而船舶裝載率有所下滑,這些因素都促使海運價格的回調。」
而在陳臻看來,運力供需錯配、供應鏈緊張問題得到緩解,國外通貨膨脹持續等因素會持續影響着全球集運市場。他表示,即使未來海運市場價格進一步回落也很正常,因為當前整體運價雖然已跌破2021年同期水平,但依然遠高於2020年以前的同期水平。
從數據來看,在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全球波羅的海貨櫃平均運價指數(FBX)約為1400美元/FEU,可見儘管當前海運價格下跌,但仍比彼時的價格高出一大截。
儘管海運運價已經回歸理性,但外需不足又成了不少貨代公司擔心的新問題。廣州某貨代公司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最為擔心的還是外部訂貨量持續疲軟,「外需問題不解決,外貿不確定性增強,整個集運市場都將受到影響。」
中長期海運市場將處於低谷
2021年,受供應鏈中斷、需求激增等因素的影響,國際運費急劇飆漲。也正因如此,不少船公司意外迎來了「高光時刻」。
回顧多家海運巨頭過去一年的業績,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全球海運巨頭馬士基集團財報披露,該公司2021年全年營收為620億美元,同比增長55%,全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增長了兩倍,達到創紀錄的240億美元,創下丹麥企業有史以來最高盈利水平。
無獨有偶,其他全球主要船公司,如地中海航運、達飛輪船和赫伯羅特也都迎來了業績暴漲。赫伯羅特在2021年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128億美元,同比增長316.1%;而達飛集團2021年的凈利潤更是同比大漲超過900%。
據航運諮詢公司德路里(Drewry)估計,集運業2019年合計獲利僅約70億美元,2020年擴大至260億美元,2021年更飆升至210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22年有望漲至2700億美元。
靠着創紀錄的業績,船公司們得以大手筆布局運力。以中國航運企業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控為例,據悉,疫情後中遠海控已4次下單造船,手持新訂單達到34艘集裝箱船、59萬標準箱,運力擴張規模僅次於地中海航運和達飛輪船。而在擴張運力的船公司中,地中海航運的訂船規模是最大的。從今年年初至今,地中海航運今年共下單訂造了42艘LNG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價值超過60億美元。
當前,航運公司訂造的新船都陸續下水,隨之而來航運公司的運力將大大提升。航運經紀公司克拉克森預計今年集裝箱船隊運力規模將同比增長3.7%,2023年將再增長8.1%。
對此,陳臻表示,很多班輪公司的新船訂單是在最近1年到1.5年左右確定的,考慮到造船1.5-2年周期以及訂單積壓,待新船下水後,很有可能已經步入熊市行情,所以單純以高價大規模擴張運力的決策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張永鋒也認為,近兩年班輪公司紛紛增加運力,而大量新造船訂單將在明後年集中交付,對於即期市場來說勢必會產生一定衝擊,「尤其對於一些高位造船,且缺乏穩定的航線網絡、客戶群和船舶經營管理能力的船東,將可能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
好不容易等到新船下水,但面對海運價格下跌,部分班輪公司不得不為了保價採取停航措施。在此情況下,船運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會受到影響?張永鋒認為,由於去年年底與今年年初班輪公司長協比例較高,且協議價格相對穩定,海運公司的盈利情況將相對穩定。
只不過,當前長協的價格與現貨價格已經出現了嚴重倒掛。截至9月23日,反映總體運輸市場(含即期協議和長期協議)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為2475.97,較上周下跌5.1%,表明協價與即期價出現倒掛。因此,市場上出現了部分集運客戶以此為由,撕毀長協,要求與航運公司重新擬定長期協議的情況。
「截至8月,全球共有927艘未完工集裝箱船舶訂單,合計703.4萬TEU,占現有總運力27%,是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總運力的1.4倍,這部分新船會在2023-2025年集中下水。並且,雖然明年開始將實現新的航運環保政策,會淘汰一部分船舶或限制航速,但預計會有更多國家放寬疫情管控措施,船舶周轉效率將進一步回升。因此,原先運力供需錯配問題將得到大幅緩解,市場已經無法再支撐此前的高運價。」陳臻向記者表示,海運市場將長期處於低谷,業績同樣難有明顯起色。
蘭淅認為,後續運價跌勢預計將有所放緩,但是否會出現反彈,取決於邊際供需能否明顯改善,以及市場情緒會否得到修復。她向記者表示,即便海運價格會反彈,也只是階段性的,從中長期的角度看,運價的弱勢周期已成定局。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