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來看,西方總算是對俄羅斯的核威脅做出了回應。目前大概的猜測是,俄羅斯自然還不會隨意使用核武器,因為俄羅斯很清楚核武器一旦使用將造成巨大的、不可控的後果。然而,為了維持核威懾的可信性,俄羅斯必須擺出很明確地使用核武器的話語以及相應適用範圍的模糊性,以此來約束西方的決策空間。
在有核國家不想真的打核大戰的時候,核威懾一般尋求明確和清晰的概念界定,以此換取核威懾的可信性。但現在俄羅斯持有的這種模糊性,意味着這距離實戰使用已經不遠了。換言之,這可能是古巴導彈危機以後人類又一次接近核大戰的歷史時刻。
從邏輯上看,俄羅斯本土以及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絕對不能被烏克蘭進攻的地方,可以想見烏克蘭如果進攻俄羅斯本土或克里米亞,俄羅斯使用核武器是大概率。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俄佔區則有不小的概率也會使用核武器,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相對可能性比較低。當然,鑒於這種模糊性,俄羅斯具體什麼地方會是真正的底線我們並不清楚。
關鍵力量還是在於常規作戰的態勢。如果俄羅斯的態勢很不利,那麼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提高,範圍也可能比較廣泛。因為說到底,俄羅斯拿出核武器來威懾是因為常規兵力已經有所不足。同樣的,如果俄軍增援的常規兵力仍然能夠有效防禦,則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會比較小。
好消息是,烏克蘭方面的進攻能力確實不足。儘管北約增援的炮兵裝備對俄羅斯後方的倉庫、後勤站、交通線威脅嚴重,不過這不能改變烏克蘭軍隊攻堅能力薄弱的實際情況。烏軍在哈爾科夫的反擊主要還是因為俄軍兵力嚴重不足,一旦俄軍穩住了防線,則烏軍的突擊群無法有效突破俄軍防線,相反還會在俄軍防線面前損失慘重。這點在紅利曼和赫爾松表現得也較為清楚。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烏軍缺乏裝甲部隊實施突破作戰,烏軍的機械化集群在前期已經被大量消耗,現在的快速突擊力量都是輕型車輛為主,包括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防雷車和大量的皮卡乃至民用轎車。這樣的機動兵力雖然速度快,但攻堅能力很差。後兩者的出現也說明了烏克蘭軍隊裝備上的缺口非常嚴重。烏軍的T-64、T-72系列主戰坦克已經損失巨大,東歐國家少量的T-72M補給並不足夠消耗。而德國為代表的北約國家則不太願意提供「豹」2A6或者M1A2這樣的主戰坦克,因為北約並不希望烏克蘭真的活得了足夠的裝甲兵力去挑動俄羅斯的底線。
某種程度上,俄羅斯的核威懾確實是有效的,其極大地約束了北約支援烏克蘭發動進攻的意圖,從而避免了戰線在俄軍動員完成之前可能出現的進一步崩潰。
但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俄羅斯只有儘可能殺傷烏克蘭的有生力量或者徹底瓦解西方的援助意圖才能儘快結束戰爭,而這些都不太可能短期實現。唯一能短期實現的只有大規模進攻,但是俄軍目前並無能力發動有優勢的大縱深進攻。可以說,這仗俄羅斯已經缺乏後手,現在就只能繼續拖下去。
我們只能希望俄羅斯不要輸徹底,否則俄羅斯使用核武器後造成的核不擴散體系崩潰,將導致中國周邊一大批國家重啟核計劃,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態。短期來看風險還較小,但長期來說不可控的因素可能會有持續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