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燕平
美聯儲加息的影響仍在延續。今天開盤後,美元指數再創2002年5月份以來的新高,最高達到114.69,最近一周最大漲幅達到4.64%。
美元走強導致全球非美元貨幣持續貶值。今天美元對離岸人民幣最高達到7.1738,單日再漲397點,最近一周最多上漲1686點,漲幅2.41%,大有加速趕頂之勢。

錯過年初最佳換匯時間
換10萬美元多花8.6萬人民幣
美元加速上漲,最焦慮的無疑是留學生家庭。
張昊的女兒今年8月份去美國留學,去年底以來,他的朋友一直勸他早點換美元,但因為工作忙,張昊雖然記在心裏,但一直沒有行動,結果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後,今年四五月份美元迎來一波快速上漲。一直到6月份,張昊眼看美元短時間內回調無望,才在6.75左右換了5萬美元。
「當時的想法是,等匯率跌下來的時候再換幾萬美元。」張昊說,沒想到經過三個月左右的橫盤,最近美元又是一波快速上漲,到今天,銀行換匯的價格已經漲到7.17以上了。

而張昊的朋友,從去年底開始陸續換匯,到今年2月份,兩夫妻已用完了10萬美元的換匯額度,低的時候6.32不到,高的時候6.38左右,平均不到6.35。「今年最成功的投資就是換了點美元。」張昊的朋友頗為得意地說。
如果與年初時的低點相比,同樣換10萬美元,現在差不多要多花8.6萬元人民幣,相當於普通工薪階層一年的收入。
央行連續出手「維穩」
上調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
在美元持續飆升的背景下,今天,央行網站公告稱,為穩定外匯市場預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決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上調至20%。這是央行繼9月5日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之後又一穩匯率信號,也是央行時隔近兩年之後再次調整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
遠期售匯業務是銀行對企業提供的一種匯率避險衍生產品,企業通過遠期購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未來匯率風險。一般來說,上調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與人民幣貶值預期相關。
此次央行上調遠期售匯業務的準備金率,意味着要求金融機構按其遠期售匯簽約額的20%交存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讓銀行為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計提風險準備,通過價格傳導抑制企業遠期售匯行為。
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徐敏說,鑒於目前人民幣和美元存款之間存在息差,且息差有擴大趨勢,不少企業存在套利的衝動。此次上調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意味着套利的成本上升,如果企業覺得成本過高,即期購匯意願就會減弱。
「如果需求下降,美元上漲的勢頭就會被遏止,至少不會漲這麼快。」徐敏解釋說。

英鎊對美元直逼1:1大關
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大多升值
有專家分析,短期內受美聯儲持續大幅加息影響,而且預計年內還有兩次加息,美元還將強勢運行一段時間,意味着人民幣對美元仍有被動貶值勢頭,不排除接下來突破2020年高點7.1967的可能。
徐敏認為,最近美元對人民幣快速上漲,除了美聯儲加息的因素,還與近期人民幣利率下行有關。至於美元接下來的走勢,則與美元接下來的加息幅度、我國經濟基本面對人民幣的支撐等因素有關。
今年11月、12月,美聯儲還有兩次議息會議。如果9、10月份美國的通脹數據出現明顯回落,失業率明顯上升、GDP增速等明顯下降,加息幅度就很可能放緩,美元漲勢也會回落;反之,美聯儲就可能繼續大幅加息,美元強勢表現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人民幣的表現同樣要看我國經濟的表現。如果經濟基本面穩定,對人民幣就形成較強的支撐。
另外,到年底隨着境外投資企業或外貿企業結匯需求高峰期的到來,需要賣出美元換成人民幣,美元借給增加,美元也會相應回落。
「實際上,除了下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央行手中穩匯率的政策工具還有不少,包括之前用的逆周期因子等手段。」徐敏表示。
事實上,隨着美元指數不斷走強,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美元貨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貶值。但與英鎊、歐元、日元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相比,人民幣貶值幅度相對較小,人民幣匯率指數總體穩定。
今年以來,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達到12.6%,而歐元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已超過15%,今天上午歐元對美元已跌破0.96,最低為0.9556:1;日元對美元貶值幅度超過25%;英鎊對美元貶值幅度超過22%,已創下歷史新低,今天最低跌至1.0366:1,離1:1的大關越來越近。也就是說,人民幣除了對美元貶值以外,對非美元貨幣大多是升值的。



在9月5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上,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人民幣長期的趨勢應該是明確的,未來世界對人民幣的認可度會不斷增強。短期內雙向波動是一種常態,不會出現『單邊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