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在「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生活過、掙扎過、歡樂過、悲傷過,他們的人生故事,也許與女王本人無關,但肯定與這個名為「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的巨變時代有關
圖/法新
文 | 《財經》特約撰稿人 魏城 發自倫敦 《財經》記者 江瑋
編輯 | 郝洲
英國夏時制2022年9月8日18點35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享年96歲。
「現代英國賴以建立的岩石」
消息來得特別突然。9月6日,就在去世前兩天,伊麗莎白二世還履行了英國的憲法職責:在蘇格蘭的巴爾勒莫爾堡分別見了前首相和新首相,先接受約翰遜辭職,後正式任命特拉斯為新首相。
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特拉斯在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門前發表的悼詞中,把女王稱為「現代英國賴以建立的岩石」。
女王去世後,長子查爾斯即位,成為英國的新國王。
自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2021年4月9日去世以來,她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便開始走下坡路。一年多來,關於她身體逐漸衰弱的消息時有所聞。
2021年10月,她取消愛爾蘭行程住院後,其健康狀態明顯惡化,經常因為「偶發性行動不便問題」而減少公開活動和露面次數。
2022年2月,她確診感染新冠病毒。5月上旬,因行動不便,她缺席英國議會新一年會期的開幕儀式。6月,在慶祝女王即位70周年的白金禧年慶祝活動中,伊麗莎白二世也曾因為健康原因而放棄參與一些慶典活動。
9月6日,女王一反常態,沒有按照英國的慣例在倫敦白金漢宮任命特拉斯,而選擇在蘇格蘭的巴爾勒莫爾堡舉行新首相的委任儀式。儀式結束後,因為醫生建議其休息,使得原定於9月7日舉行的樞密院顧問團虛擬會議不得不推遲。
這次新首相委任儀式不僅選址反常,女王與新首相見面時的官方照片也引發了人們許多聯想。觀察人士指出,照片中女王形象似乎異常虛弱,手背發黑,而且需要拐杖支撐。
一個時代的結束
伊麗莎白在父親喬治六世去世後於1952年2月6日即位,後於1953年6月2日加冕,史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她是英國迄今最長壽、在位最久的君主,大概也是當代世界上最為人所知的女性之一。當她的同齡人大多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作為英國女王的她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足夠長久的痕迹。
伊麗莎白於1926年4月21日出生於倫敦。在她人生的前十年,沒人料到有一天她會成為女王,畢竟當時英國王位的順位繼承人是她的叔叔大衛而非她的父親阿爾伯特。六歲的時候,伊麗莎白曾告訴她的馬術教練自己想要成為一個鄉村淑女,養一大群馬和狗。她的生活在1936年發生轉折。當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1月去世,大衛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但幾個月後因執意要娶已經離過兩次婚的沃利斯·辛普森而退位,伊麗莎白的父親成為了國王喬治六世。
1947年,伊麗莎白在南非過21歲生日時通過廣播發表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演講之一。「我在你們所有人面前宣誓,無論此生短暫或漫長,我都將會為英聯邦的全體人民、為我們同屬的帝國家庭鞠躬盡瘁,奉獻一生。」她在後來時常回憶起這個誓言。
五年後的1952年2月6日,伊麗莎白和丈夫在肯雅訪問期間,獲悉父親喬治六世去世和自己成為英國女王的消息,當時,她和丈夫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這段經歷,被當地人妙稱為「上樹是公主,下樹是女王」。在她人生的前十年,沒人料到有一天她會成為女王,畢竟當時英國王位的順位繼承人是她的叔叔大衛而非她的父親阿爾伯特。六歲的時候,伊麗莎白曾告訴她的馬術教練自己想要成為一個鄉村淑女,養一大群馬和狗。她的生活在1936年發生轉折。當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在1月去世,大衛繼位成為愛德華八世,但幾個月後因執意要娶已經離過兩次婚的沃利斯·辛普森而退位,伊麗莎白的父親成為了國王喬治六世。
2022年2月6日,伊麗莎白二世迎來了即位70周年的白金禧紀念日,同年6月2日開始,英國為她舉行了為期四天的白金禧年慶祝活動。在北京舉行的慶祝活動上,英國駐華大使館特地找到當年參與女王訪華行程的人員回憶當年往事。英國女王在任期間到訪過世界100多個國家,她是第一個到訪中國的英國君主。1986年10月,英國女王對中國展開了長達6天的國事訪問,到訪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和廣州,參觀了長城、故宮和兵馬俑。
張幼雲是女王訪華期間的全程翻譯。見到女王之前,她說自己腦子裡想的都是女王陛下,很拘謹,但一旦和女王接觸了以後,覺得她非常友善,和普通人一樣,沒有女王威嚴的架勢。「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張幼雲說。
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女王驚嘆於兵馬俑場面之壯觀。時任秦始皇兵馬俑的館長吳梓林回憶說:「她感到非常驚奇。中國在2000多年前有這麼大面積的陶俑、陶馬……她把每個人的鼻子、眼睛都要仔細看,陶馬也要看。」
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見證了英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巨大變化。她繼位時的英國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特拉斯則是她任命的第15位英國首相。
在這70年,英國經歷了無數滄海桑田般的變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緊縮、重建、繁榮和衰落、大英帝國的分崩離析和隨後向英聯邦的過渡、冷戰的開始和結束、英國加入歐盟和退出歐盟……
英國女王去世的這一年,也不平凡,甚至可能是她在位70年中英國最為動蕩的年份之一。
2022年才過了八個多月,英國就經歷了罕見的生活成本危機、約翰遜「派對門」、俄烏衝突、多個行業的全國大罷工、陰雲密布的經濟衰退前景、首相易人等諸多政治、經濟風暴。如今女王的去世,又給英國人帶來了情感上的風暴。
女王的去世,對英國人情感上的打擊極為沉重。就在她離開人世的當天晚上,已經有很多人感傷地把她在位的這70年稱為「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史稱伊麗莎白一世)。
應該說,英國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在「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生活過、掙扎過、歡樂過、悲傷過,他們的人生故事,也許與女王本人無關,但肯定與這個名為「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的巨變時代有關,他們談論這個時代的感傷,大概就像100多年前的英國人談論「維多利亞時代」的感傷一樣。
作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只是立憲君主,而非有實權的政治領袖。儘管她的角色是象徵性的,但英國女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國家的穩定,她在國際舞台上的身影也被認為提升了英國的聲望。但她也面臨過爭議,尤其是1997年面對戴安娜王妃之死。在戴安娜發生車禍去世之後,女王被批評過於冷漠。她當時待在蘇格蘭的巴爾勒莫爾堡,直到五天之後才返回倫敦。最終,她打破慣例,以電視直播的形式表達對戴安娜去世的哀悼。
英國君主制會隨她而去嗎?
君主立憲制最早起源於英國,是英國為人類政治制度發展做出的一個獨特的貢獻。
作為英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禮儀性的國家元首,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之後的國王或女王,由於沒有任期限制,又不履行實質上的管理國家的職責,這個本來備受詬病的「世襲制」和「終身制」的角色,居然讓喜歡妥協傳統與新潮、混血激進與保守的英國人化腐朽為神奇,「點化」為現代政治走馬燈式的政黨輪替、首相易人過程中的某種穩定的象徵、感情的依託。
而這個禮儀性的角色,似乎天生適合女性承擔。
但也不盡然。古今中外,女皇、女王人數並不少,英國歷史上亦曾有過多位女王,有些女皇、女王,包括英國歷史上的女王,或暴虐、或乖張、或殘忍、或平淡,伊麗莎白二世卻不同,她溫婉勤勉,卻鮮有醜聞,她不卑不亢,但無意干政,她似乎與英國現代政治制度中對立憲君主的設計和期待頗為吻合,所以,70年來,她深受英國各界的愛戴。
然而,在伊麗莎白二世在位的這70年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有過嚴重的危機,伊麗莎白二世本人鮮有醜聞,並不意味着她的家人沒有醜聞。
也許,英國古代的國王、女王有着更多、更荒唐的醜聞,但那時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更沒有互聯網,普通人對王宮內的宮斗和醜聞幾乎一無所知,而伊麗莎白二世在位的這70年,王室八卦居然成了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英國小報擴大發行量的「撒手鐧」,甚至普通中國人也能繪聲繪色地描述一番戴安娜和查爾斯各自的婚外情史、安德魯王子荒誕不倫的性事、哈里和梅根與親爹後媽兄嫂的恩恩怨怨,這些醜聞不僅徹底敗壞了英國王室的名聲,也為英國本國主張廢除君主制的團體添加了新的「彈藥」。
不過,儘管數十年來英國的共和派一直積極努力說服民眾,最終成為他們信徒的英國人,卻一直沒有超過人口的四分之一。
民意調查機構Ipsos Mori數十年來的調查數據顯示,主張廢除君主制的英國人佔總人口的比例1969年為18%,1993年為18%,2002年為19%,2011年為18%,2020年為22%,而「保皇派」一直穩定地佔英國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
民意測驗者將這一發現描述為「可能是我們測得的最穩定的趨勢」。
幾百年來,英國君主製為何挺過了外部革命和內部醜聞的衝擊?英國「保皇派」為何一直佔據人口多數?
首先,是心理需求。
早在1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曾任《經濟學人》雜誌總編輯的沃爾特·白芝浩就在琢磨這個問題。他認為,隨着殖民地和帝國財富的減少,英國人越來越渴望將偉大定義為財富和領土以外的東西。他們相信自己從本質上講是特殊的。「人們開始把尊敬投放在社會的戲劇性表演上,戲劇的高潮就是女王。」
白芝浩的解釋似乎仍然適用於100多年之後的英國。
例如,威廉王子和來自平民之家的凱特王妃的那場奢華婚禮,不僅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也滿足了英國普通人對王子和平民聯姻的浪漫想像。
其次,是憲政原因。
英國的「虛君」雖然沒有任何實權,但廢除它卻可能帶來嚴重的憲政後果。
英國歷史學家西蒙·沙瑪認為,英國因為沒有成文憲法,如果改為共和制,就要選出總統作為國家元首,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要制定成文憲法,為選舉總統的立法提供法源基礎,這就涉及憲法大翻修的龐大工程,同時也威脅了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英國從未有過針對君主制的持久的革命,原因恰恰是,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國王送上斷頭台的國家:英國在1649年處決了查理一世國王,而當時歐陸大國幾乎不知道除了君主制還有其他政治制度選項。此後,英國便獲得了抵抗革命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一直持續到今天。
其三,是經濟考量。
許多人認為英國王室完全是靠納稅人的稅款供養的。但英國王室其實是英國最大的地主,其擁有的各種財產自然也有很大的收益,遠遠超過政府撥給王室的稅款。
此外,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王室,英國王室也成為英國吸引外國遊客的最知名品牌之一。
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說,英國王室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了近18億英鎊,其中包括為英國旅遊業貢獻的5.5億英鎊。
相比之下,英國納稅人2019年僅僅為王室支付了8220萬英鎊。
「只要我們的王室成員帶來的收入遠遠超過其成本,那麼任何人都不太可能會因此而不滿。」在蘇格蘭出版的《星期日郵報》分析了保留王室在經濟上的利弊得失之後,如此總結說。
最後,是女王本人的親和力。
前面說過,伊麗莎白二世本人溫婉親民,鮮有醜聞,深受英國人愛戴。不能不說,在伊麗莎白二世在位的這70年里,英國君主制經歷了大風大浪衝擊,其他王室成員醜聞不斷,如果沒有伊麗莎白二世本人如纜繩般的維繫,女王這一家人很有可能會在民意的怒海中傾覆翻船,如果沒有特拉斯所說的女王如「岩石」般的承托,英國君主制也可能會在時代的驚濤中搖搖欲墜。
但更深的危機,或許恰恰隱藏在女王親和力的背後。
從某種意義上說,隨着晚年已成為「慈母」般君主的伊麗莎白二世的離世,隨着從年輕時便醜聞不斷的查爾斯國王即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可能會經歷更為嚴重的危機。
也許,那些看在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面上而寬容王室醜聞的英國人,如今可能不會看在查爾斯國王的面上,而寬容王室進一步的醜聞?
(作者曾在英國多家知名媒體擔任資深記者、編輯。作者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