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發佈後,「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刷屏朋友圈。昨日下午5時,就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等熱點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他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武漢市是非常安全的,可以考慮摘掉口罩了。
排查結果與實際情況吻合
記者:您怎麼看待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
陳孝平院士:我隨武漢市衛健委檢查過幾個核酸檢測點,了解到的情況,與發佈會的數據是吻合的。
我認為,集中核酸檢測的決定代表了政府戰勝疫情的必勝決心。下這個決心不容易,涉及到人財物多個方面。一方面,檢測人口近1000萬人,是很龐大的數字,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做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另一方面,全民核酸檢測也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中國速度。兩個星期之內,要檢查這麼大的群體,光採集樣本,每天都要採集80萬到100萬樣本,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單靠武漢的力量不行,如果不是傾全國之力,很難做到。
多種因素促成今日良好局面
記者:5月31日,武漢市對6萬餘人進行了核酸檢測,未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有結論說,這說明武漢集中核酸檢測排查工作已產生明顯成效,您認可嗎?
陳孝平院士:集中核酸檢測,發現無癥狀者就要做隔離,不管無癥狀有無傳染性,他們是病毒攜帶者,通過隔離干預,杜絕了他們變成有癥狀、而後在社會上傳播的可能性。此外,檢查的病毒攜帶的無癥狀感染者也一天比一天少,這次集中核酸檢測的結果,是讓人很滿意的。
這個結論,我是認可的。不過我要補充的是,這個好的成果,有三個方面在綜合起作用。一是我們的包括集中核酸檢測的措施起作用了;二是現階段臨床觀察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的致病率在衰減,這或許因為病毒與人共存有關係,它也在改變,適應人生長的環境,致病性減弱;三是新冠肺炎病毒有一定的季節性,冬春比較多,高溫就不適合它,到夏天之後,溫度越來越高,它很難生存。
核酸排查結果科研意義重大
記者:集中核酸檢測,對我們科研有意義嗎?
陳孝平院士:那肯定有意義了。集中核酸檢測數據出爐,至少讓我們摸清了無癥狀感染者在這個社會上所佔的比例。如果我們不做這個檢查,這個數據是沒有的,大家都是在猜,很容易造成恐慌。有這個數據就放心了,你看,無癥狀感染者非常少。
科研要用數據說話,此次集中核酸檢測,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流行病樣本調查。這個數據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兩個東西,一是千萬人口裡無癥狀感染者的佔比,二是這些無癥狀者發展成有癥狀者的比例,這兩個數據只有武漢有,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這個就蘊含著非常大的科學空間,它的重要科研意義就在這裡。
必要防範後口罩可以摘了
記者:武漢市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出來後,您覺得武漢現在安全嗎?如果安全,我們的生活方式能不能改變一些,譬如戴口罩時間減少一點?
陳孝平院士:武漢目前是非常非常安全的,大家可能是有一種後怕的心理,我個人覺得,必要防範後口罩是可以摘掉了,就醫秩序也可以考慮恢復正常,進入正常的醫療狀態。
這麼大群體的核酸檢測無疑已經告訴我們危險性很低了,萬分之零點幾。很多無癥狀感染者在隔離觀察很長時間後,並沒有出現癥狀,這個也很能說明問題。另外,從我國目前疫情發展的情況可以看出,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確診新冠肺炎病人中土生土長的很少,都是境外輸入性的,我們自己本地居民幾乎沒有發生新病例。
不過,即便摘掉口罩,也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防範。大家還是儘可能少到人群多的地方聚會,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譬如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社交等。
後期防疫的關鍵在科普教育
記者:目前,疫情還沒有過去,您認為我們後期如何調整防疫措施呢?
陳孝平院士:我覺得,目前要重視醫學科普教育,傳染病、流行病往往有明顯的季節性,例如冬春季節防呼吸道傳染病(流感、新冠肺炎),夏秋季節防消化道傳染病(細菌性痢疾、霍亂)。告訴市民們不要去人群里湊熱鬧,家庭小型聚會,大家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行分餐制的就餐方式等。要注意手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到一些覺得有風險的地方,戴口罩未嘗不可,也不一定非要N95口罩,普通口罩就可以了。但有新冠肺炎癥狀出現時,要及時上報。
防控部門則一定要注意外來人員的監測,特別是從高風險區來的人員的檢測,進出量體溫要繼續保持,追溯行程,有必要時要升級檢測方式,嚴格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