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清水這座小城在歲月的變遷中日新月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秩序井然有序、城市品味逐年提升,十三五末,清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7.8平方公里,數字的改變,印證了一座縣城開發建設步步提速的過程。
(清水縣城的老街道)
上世紀50年代初,縣城唯一一條街道就是東西走向的爛泥路,從東關到西關用不了10分鐘就可走完。有人這樣形容曾經的清水,「吃一支煙就能將縣城轉三圈」。
改革開放前,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暢,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城市建設進展緩慢,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縣城主幹道僅有永清路、中山路、北環路、泰山路,其中僅永清路正街東關至西關段,全長885米為水泥路面,其餘路面均為砂礫路面,寬度擴至5—8米,縣城建成區面積僅0.4平方公里。
改革開放以來,清水縣城市建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984年啟動第一輪規劃後,城市建設進入了快車道。2005年6月8日,城區綜合防洪牛頭河改道工程奠基開工,清水城市建設拉開新的帷幕。牛頭河的改道,新增建設用地1000畝,為清水城市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土地開發利用空間。
如今,漫步於軒轅廣場,威嚴的軒轅黃帝塑像位於廣場中,廣場上,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快樂地嬉戲,廣場綠化帶旁,不少老人圍坐在一起,廣場北側秦腔自樂班秦腔愛好者的一段段唱腔,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賞,佔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的廣場上一派祥和、閑適的景象。
走過寬闊的軒轅大道、踏上古色古香的軒轅橋,便步入了美麗的軒轅湖公園,遠眺紅崖觀,目之所及滿目綠色。廣場、路、橋、湖、山,與牛頭河風情線、全民健身公園、北山生態公園等融為一體,一幅山水園林縣城的美麗畫卷呈現在眼前。
「現在咱們的縣城真漂亮,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出來有軒轅湖公園、全民健身公園,感覺我們清水更美了、更亮了,生活在這裡很舒適。」一直關注縣城建設的攝影愛好者王同泰用鏡頭記錄著清水縣城的發展變化,現在他閑暇時間也會帶上相機,記錄這座小城居民舒適愜意的幸福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縣堅持「東西延伸、南北拓展、舊城改造、功能完善」的發展思路,以打造西部生態文化旅遊中等城市為目標,全力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投資11.3億元,建成火車站廣場、經十三路、東城區供熱站等重點城建項目58個,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開發商住小區16個、建設商品房6155套,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7.8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達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6.7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2.2%,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5%,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3.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6.8%,較「十二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清水縣連續三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清水縣始終把群眾的需求放在了首位,城市擴容到哪裡,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就跟進到哪裡。鱗次櫛比的居民住宅,一幢幢拔地而起,改變了群眾的居住條件,讓他們享受到了便捷文明的城市生活;散落在城市各處的休閑娛樂廣場和公園扮靚了城市容顏,承載了群眾的愉悅和幸福;醫院、學校、幼兒園、老人養護院、購物廣場的新建遷建,使公共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每個角落,讓城市更有溫度;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改造提升,縮短了城市距離,把群眾拉進了十分鐘的城市生活圈。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眾在城市的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了解,到「十四五」末,清水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3萬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加快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以城郊為重點的新型城鎮體系,推動實現城鄉互補、全面融合、互促共生。積極推進城市更新,啟動實施城市功能完善、生態修復工程,按照「一步一景」的思路,利用城區邊角地、棄置地高標準建設「口袋公園」。採取「拆遷建綠、拆牆透綠、拆違還綠、增設花架」等措施,聚力打造「半城山水一城綠,融合發展人似花」的特色山水精緻公園城市。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圍繞完善縣城功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通過建設路網管廊、改造人行道、啟動實施牛頭河城區段生態河堤等方式,打造海綿城市。加快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實施總投資7.5億元的西城區集中供熱站擴建、道路提升改造等22個城建項目,爭取實施一批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持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清水縣住建局局長崔小林說。
今天,站在清水縣城北山,放眼遠眺,藍天白雲下的縣城被青山綠水環抱,牛頭河從北山腳下流過,一幢幢高樓林立,一條條路網縱橫交錯,山水並秀的城市畫卷盡收眼底。清水,正以最美麗的容顏向波瀾壯闊的時代航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