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前期報名推薦、評委投票、資格審查等環節,6月10日,2019「山西最美社區幹部」評選活動候選人名單出爐。馬國保、王麗君、田會濤等20位候選人當選。即日起,山西晚報將推出系列特別報道,深入挖掘候選人先進事迹,並進行集中展示。
此次評選活動由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共同指導,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山西晚報社承辦。活動旨在貫徹落實全省組織部長會議、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宣傳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先進事迹,大力營造重視基層、關注基層,對標一流、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全社會弘揚正能量。
5月23日,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後,開始廣泛徵集符合條件的參選人。經過組織部門推薦、群眾推薦等方式,組委會共收到57名優秀社區幹部的報名材料。經過17位評委初評,投票選出了20位「山西最美社區幹部」候選人。
對選出的20位候選人,山西晚報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山西最美社區幹部」採訪團,深入基層,進行實地採訪。今起,山西晚報將推出「山西最美社區幹部」候選人系列報道,對20位候選人的先進事迹通過報紙、網站、微信等方式進行集中展示。
集中報道結束後,活動組委會將舉行終評會,邀請評委依據評選標準,結合一線記者實地採訪情況,現場投票選出10名2019「山西最美社區幹部」,其餘10位候選人獲提名獎。活動組委會將舉行表彰會,對獲獎者進行表彰。
人物名片
崔永明
女,41歲,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長治市潞州區延安南路街道淮海社區黨委書記。
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任長治市城區秦家莊村計生主任;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任長治市城區淮北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2014年12月至2018年10月,任長治市城區淮海社區黨支部書記;2018年10月至今,任長治市潞州區淮海社區黨委書記;任職長治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長治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崔永明運用「講、轉、幫、調、聯、聚」六字工作法,探索出了社區治理新模式;結合淮海社區特點,秉承「用五心服務、建如家社區」為理念,積極開展了「雙亮雙樹」黨員品牌創建,將社區三分之二的活動場所用於居民活動。研發「一窗式服務平台」,利用代辦、預約等方式,高效服務於民;運用「三社聯動」服務方式,引進和孵化社團組織17個,每年提供就業指導幫扶百餘人,解決轄區下崗再就業40餘人。多個社區服務項目,幫助解決了老有所樂、困有所幫的問題。
曾獲長治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個人」稱號;長治市「創先爭優先進黨員」稱號;長治市「百佳黨支部書記」稱號;2016年被省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17年被評選為「山西省最美社區幹部提名獎」、2018年被省婦聯表彰為「巾幗建功標兵」。
長治市潞州區延安南路街道淮海社區黨委書記崔永明
工作中的「領頭雁」居民心中的「貼心人」
端午前夕,長治市潞州區延安南路街道淮海社區熱鬧非凡。6月6日下午3時許,社區黨委書記崔永明風風火火地走進社區大門。還未站定,等着向她領文件、商量事的人便把她圍在了中間。「馬上就到端午節了,剛才到市場聯繫了一下集體包粽子、慰問特需家庭的事。」笑容滿面的崔永明聲音洪亮地介紹着她最近的工作。儘管6月的午後,長治的室外溫度已經超過30攝氏度,但在她的臉上絲毫看不出疲憊,處處散發著一股子爽利勁兒。
社區黨員激活紅色細胞
2014年,崔永明剛到淮海社區時,可謂臨危受命。這不僅是因為淮海社區是個大社區,整個社區有26個院,9751戶人家,常住人口近四萬人,更因為,這是一個「新社區」。那一年,崔永明接手社區工作時,轄區內的很多人甚至沒有「社區」的概念。不足3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就連工作人員辦公用的桌椅都少得可憐。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崔永明首先想到的便是黨員帶頭建社區。然而,當她興沖沖地召開社區第一次黨員大會,想要動員大家為社區建設獻份力量時,除了她和社區主任楊芳,來開會的僅有一名黨員,這讓她頗感意外。摸排社區情況,也成了她上任後的第一件事。
在摸排過程中,崔永明不僅掌握了各院各家情況,將困難家庭情況了熟於心,還號召大學生、退伍軍人中的黨員到社區報到。短短几年時間,將黨關係轉到淮海社區的增加到了174人,到社區報到的更是多達621人。與此同時,她了解到在整個社區範圍內,黨員居民約有3000人。這讓崔永明有些興奮,她說:「黨員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這絕不是嘴上說說,每個黨員如果都願意在社區建設中貢獻一份力量,那我們的社區不僅能發展得快,更能發展得好。」
2015年7月,在崔永明的帶領下,淮海社區在劉伯承兵工廠,為當時在社區登記的50多名黨員共同過了第一個「政治生日」。在重溫入黨誓詞後,許多第一次見面的黨員紛紛感慨:感覺終於找到了組織,原來支部就在社區啊!之後,崔永明對社區黨員提出了「雙亮雙樹」的要求,即亮明黨員身份、亮明黨員職責,樹立黨員意識、樹立服務意識。
如今,在黨員居民的帶動下,淮海社區各院居民都形成了「做好自家事、關注樓院事、參與社區事」的觀念。此外,社區內的各院都設有大喇叭廣播站,每天早、中、晚定時播放國家政策、時事新聞和社區公告等內容。「現在各個大院的黨員幹部都自覺承擔起了院里的大事小情,不僅鄰裡間互動多了,矛盾少了,而且大大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或許就是激活紅色細胞的意義和魅力所在吧。」崔永明對山西晚報記者說。
「老街坊」里散發濃濃人情味
「崔書記,麻煩社區最近關注一下7號院,好像有人在騙錢……」前幾天,7號院的黨員李研軍在淮海社區在職黨員服務群中發佈了這樣一條消息,崔永明看到後,馬上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繫。經調查發現:這是一個以治病救人為幌子,通過派送雞蛋吸引老年人上當受騙的組織。因為發現得及時,許多老人避免了財物損失。
崔永明說:「我們現在就在打造『老街坊』文化,就是要讓社區的黨員把『舉手之勞、力所能及』的理念融入日常。好比你上下班的路上、飯後出來遛彎的時候,看看附近的孤寡老人家中是否亮燈了,只需要把異常情況告訴社區就可以了,剩下的社區工作人員會跟進。我們希望鄰里之間可以多一些溫情和幫助。」
淮海社區11號院的在職黨員賈健正是「老街坊」理念的忠實踐行者。他的鄰居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平日老人獨居,因行動不便,以致出門買菜都有些困難。在得知老人情況後,賈健便成為老人家中的常客,幫老人收拾家,替老人出門買點菜,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閨女啊,別讓賈健來了,弄得我還怪不好意思呢,一直麻煩人家。」深受感動的老人拉着崔永明的手說:「咱的社區現在真是個大家庭,有啥困難找你們,你們總要給解決了呢。」說話間,老人潸然淚下。
「崔書記,咱們社區老人不少,能不能給他們弄個吃飯的地方?」因為這句話,崔永明買設備、弄場地,很快「淮海小飯桌」正式上線了,不僅老人們能夠在這裡購買到物美價廉的食物,甚至整個社區居民都可以提前根據菜單報飯,在這裡吃到可口的飯菜。「周二那個餡餅可好吃了。」一位到社區辦事的居民笑着告訴山西晚報記者。
「崔書記,周一到周五都上班忙呢,咱社區能不能周六日給加個班」,為了滿足居民這個要求,淮海社區工作人員從2014年8月開啟了周末加班模式。「遠親不如近鄰,社區的人情味不應該被鋼筋水泥阻隔。」崔永明說:「只有我們服務到位了,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和認可,大家才會願意配合我們共同構建社區這個大家庭。」
「三社」聯動照顧好老人和孩子
原本泥塑只是宋旭亮的一個個人愛好,但是當崔永明找到他,希望他能為社區建設奉獻一份力量時,他欣然應允了。「其實被人需要的感覺挺好。」宋旭亮說。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裏,他一直堅持教授社區範圍內的孩子們製作泥塑。後來,看到很多孩子對機械人感興趣,他又主動承擔起機械人課堂授課任務。
「社區工作人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最大限度調動社區居民的熱情,從而實現社區搭建平台、社會工作者支撐、社團直接服務居民的『三社』聯動效果。所以當摸排到社區內共有12個社團時,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樣讓社會組織發揮優勢,才能滿足居民需求。」崔永明說,那段日子她每夜輾轉反側就在考慮這個問題。
「服務兩端,帶動中間。」顧名思義,照顧好社區老人和孩子,就能帶動整個社區的發展。於是,崔永明積極協調聲樂、舞蹈、書法、吉他等社團,請他們免費到社區為老人、孩子上特長課。據崔永明介紹:社區「老街坊」課堂老師都是黨員,在這裡全部是義務授課。「老有所為、老有所用,現在年紀大了,更需要被需要、被認可,崔書記正好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台。」一位負責教聲樂的老人告訴山西晚報記者。
為了更好地照顧空巢老人和失獨家庭,社區推行了「五包一」工作方案,即每戶符合要求的家庭,都能及時得到黨小組組長、黨支部書記、分管工作人員和社區書記、主任的幫助。「希望通過社區服務讓鄰裡間多些溫情,用我們的熱情換來百姓的認可和真情,這或許就是我最大的收穫與成就。」崔永明這樣說。
采寫、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張文舉
別人眼中的TA
淮海社區7號院黨員王亞娜:作為淮海社區一名居民,見證了淮海社區從無到有的變化。這一切都離不開淮海社區所有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無私奉獻,這一切都是因為咱們淮海社區有個好帶頭人,那就是崔永明書記。原來的淮海社區屬於廠辦社區,沒有活動陣地。崔永明書記積極與領導溝通,在社區給居民建立了活動場所,孩子放假期間可以在社區里學習繪畫、吉他,老人們還能在社區唱歌、打牌等等,自娛自樂。
崔書記為了拉近鄰里之間的距離,利用各種節日,給我們創造共同合作動手的機會。比如端午包粽子,八月十五百家飯等,感覺就像回到了以前那種院子里親切的生活。如今我們居民都知道「有事找社區」,有崔永明這樣一位為我們居民事事時時着想的好書記,是我們居民的最大的幸福!
淮海社區主任楊芳:崔永明書記在工作中能夠發揮自己的黨員先進性,把自己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書記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我,讓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她待居民就像待親人一樣,慢慢走進居民的心裏,居民的心也慢慢走到我們身邊來,現在社區和居民就是一家人。
她帶着我和社區的其他人投入到服務群眾各項工作中。可以這麼講,工作中她從來不講條件,總是帶頭干好每一件事。她心裏裝的全是群眾,她把群眾當親人,不僅得到了全體居民的認可,我們社區全體人員也對她非常信任和認可。
人物名片
朱愛霞
女,33歲。陽高縣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
2009年9月,被聘任為村官,分配到陽高縣站前社區,任主任助理。2014年底,社區換屆,當選陽高縣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
任職期間,她大力弘揚楓橋經驗,堅持「以服務促和諧」的工作理念,注重從破解難題入手,全面推進社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提升了公眾安全感,增強了居民幸福感,成功將光明路社區打造成「學習社區」「綠色社區」「文化社區」「和諧社區」。針對特殊人群,推出以全員化服務為主、以個性化服務為輔的「民意配送」服務體系,為社區需要救助人員建立「家庭生活檔案」「特殊信息檔案」,根據各自實際情況,為他們定製幫扶內容,被縣社區工作領導組譽為「服務超市」模式。
曾獲陽高縣「優秀大學生村官」「三八紅旗手」「五四」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2016年7月,被中共大同市委授予「大同市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3月,她的家庭被大同市婦女聯合會評為「大同最美家庭」:2019年2月,獲大同市「2018年度脫貧攻堅優秀幫扶幹部」;2019年4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陽高縣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朱愛霞
群眾的事對她來說都是大事、急事
6月5日一早,朱愛霞就在陽高縣光明路社區忙開了:分析網格化區域存在的問題、摸底低保對象的情況、安排調解群眾糾紛……「每天的工作程序都一樣,每天的工作內容卻都不一樣。」作為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參加工作十年來,朱愛霞從大學生村官到社區「一把手」,每天從早到晚難有閑暇。
「社區工作就得保持這種狀態。」朱愛霞一邊從電腦里調取資料,一邊對山西晚報記者說:「因為群眾的事,無論哪一件,對我來說都是大事、急事,社區工作就是為群眾解決處理這些事情的。」
獨創「服務超市」模式
6月5日上午,來社區蓋章的居民靳愛忠、徐珍秀夫妻倆手裡拿着一袋東西,「小朱哩?這是我們老兩口今早從野地里揀的苦菜,給小朱消消暑、下下火!」朱愛霞聞訊從辦公室出來,一邊連連道謝一邊說:「心意小朱領了,東西您帶回去。」「這也不是啥稀罕東西,你就留下吧,你幫我們家多少年了,我們連句謝謝也沒說過,這點苦菜,雖然不是什麼值錢東西,但是我們親手揀來的,是一丁點兒心意。」兩口子左說右說,最終還是沒有拗過朱愛霞。
「小朱啊,你的情分我們是還不了啊!」徐珍秀拉着她的手。「我給您辦的那些事,都是社區幹部應該做的,您不欠情分。」朱愛霞說。
這些「不欠情分的事」,說的正是朱愛霞近年針對社區實際情況推出的「服務超市」模式的內容。光明路社區人員多、成分複雜,為了加強社區的社會化管理,她推出一套「關懷機制」:以全員化服務為主、以個性化服務為輔進行「民意配送」服務,為社區需要救助人員建立「家庭生活檔案」「特殊信息檔案」,根據各自實際情況,為他們定製幫扶內容。上級社區領導把光明路社區的做法,形象地稱為「服務超市」模式。
靳愛忠、徐珍秀夫妻倆就是被幫扶對象,他們有一個殘障女兒,朱愛霞了解情況後,主動上門家訪為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有了外孫後,朱愛霞又專門提醒他們,只需付20元就可以參加醫療保險。「那是7年前的事,我們那會兒都沒有保險意識,在小朱的建議下才參加了保險,沒想到,這一下給我們家減輕了很大的負擔。」靳愛忠說,外孫後來患病,花去4萬多元,保險報銷了一半多。「沒有朱主任這種貼身貼心服務,我們家的負擔就重了。」後來,在朱愛霞的幫扶下,殘障的女兒又申請了廉租房,改善了一家子的生活條件。
在光明路社區,「服務超市」模式下「民意配送」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是朱主任救了我,沒有她我可能就毀了。」居民孫某的媳婦生下女兒後離家出走,他身心疲憊,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無心供養母親。朱愛霞得知這一情況後,多次上門勸慰安撫。面對他家的具體困難,幫助其完善手續為女兒上了戶,並辦理相應的享受政策。幾次上門後,孫某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慢慢鼓起生活的勇氣,把母親接到身邊,一家人開始開開心心地過日子。
「好閨女」幫扶特困家庭
上午10時,朱愛霞處理完手頭事務後,趕往廉租房小區居民石靜清家,在路上,她在地攤上挑選了兩套端午節民俗飾品。
「這是戶可憐的人家。」朱愛霞介紹,石靜清是陽高縣供銷系統下崗職工,兒子18歲開始患上怪病,耳朵失去聽力,眼睛模糊看不清,後來發展到下肢癱瘓。20年來,全家的收入幾乎全部用在孩子的治療上,還落下不少債務。禍不單行的是,丈夫常年為兒子四處奔波治病,積勞成疾,患上絕症也撒手人寰。剩下身患風濕性關節炎、自己走路都困難的石靜清與癱在床上的兒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實在凄慘。
「剛開始聽到這種情況,我非常震驚。」朱愛霞第一時間趕去石靜清家中,眼前看到的一切讓她感到更加震驚:「他們擠在一間小平房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家徒四壁。」從那以後,朱愛霞開始特別關照起這個家庭。每周至少去石靜清家四五次,買菜、買葯、擦地、做飯、洗衣……每月還拿出自己的錢接濟他們的生活。
「石姨,今天我給你帶來了端午繩,您和孩子都繫上,辟邪討好運!」進了門,朱愛霞先細緻地將剛買的端午繩系在石靜清的手腕上。「那天你給買來的粽子太好吃了。」佝僂着身子的石靜清握着朱愛霞的手叮囑:「端午節也足夠吃了,可千萬不能再給姨買了。」
看看洗衣機里有沒有沒洗的衣服,看看冰箱里近日的菜糧夠不夠吃,朱愛霞像在自己家一樣,熟慣地出來進去。
「七年了,要是沒有這孩子,我們娘倆也活不成個人樣。」朱愛霞進廚房洗涮碗碟間隙,石靜清和山西晚報記者誇起這個「好閨女」。2017年,陽高縣為低收入人群蓋起廉租房,朱愛霞跑前忙後為她家申請了一套,搖號的時候抽到二層,「一個癱瘓一個腿腳不靈便,這不行。」朱愛霞找到一個抽到一層的戶主,左勸右說進行了調換,又跑到房管局說明特殊情況幫忙辦完調換手續,再找人進行了簡單裝修,終於讓石靜清母子從低矮狹窄的平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
「搬過來以後,環境好了,孩子的心情好了,身體也比以往強多了。」石靜清說:「當年他爸走的時候,就跟我和孩子說,別怕,有小朱照料你們哩。我這輩子沒有閨女,但我享受了有閨女的福!」
帶領大家打造全縣樣板社區
從一個大學生村官到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到一個成熟的母親,朱愛霞在社區一待就是10年。
回想起組織安排她任居委會主任的事情,當年只有28歲的她對自己有些疑惑:「我一個黃毛小丫頭能管得了3000多口人的大小事?」
說歸說,幹起來朱愛霞就不含糊了。社區有個混混,一次拎着一個酒瓶,醉醺醺地踢開辦公室的門,非要朱愛霞給他找個工作。朱愛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眼看着好說歹說說不進醉漢的耳朵,於是拍案而起:「你不要以為我年齡小就可以無理取鬧!我既然干這個主任,有困難我可以幫助,如果是搗亂,請離開這裡!」義正辭嚴之下,對方灰溜溜地走了。
「社區工作複雜、繁瑣,要幹下去,要幹得好,心裏必須有信仰。」朱愛霞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份工作的堅定,「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群眾解難」就是她的座右銘。
社區內的迎賓苑小區地處鬧市區,過去一段時間小區環境搞得不好,居民怨聲載道。朱愛霞聽說後主動介入,說服勸解各方統一思想,推舉產生小區業主委員會,確保了小區事務有人管、有人理,小區面貌大變樣。今年3月,該小區居民張某、劉某,因小孩玩耍問題引發矛盾,雙方各糾集五六人對陣叫罵,眼看一場打鬥即將發生,這時朱愛霞衝進人群,以柔弱的身軀將雙方隔開,然後苦口婆心地現場勸解,化解了雙方恩怨,避免了一場群體性衝突的發生。
上任五年來,她帶領居委會一班人,大力弘揚楓橋經驗,堅持「以服務促和諧」的工作理念,注重從破解難題入手,全面推進了社區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進一步維護了陽高縣城社會穩定,提升了公眾安全感,增強了居民幸福感,成功將光明路社區打造成「學習社區」「綠色社區」「文化社區」「和諧社區」,也成了陽高縣的樣板社區。
「能做出點兒成績,和家人的支持分不開。」朱愛霞說,因為與自己的上班時間衝突,孩子上了三年半幼兒園,每天四趟接送都交給了姥姥。
朱愛霞的婆家家境殷實,婆家人不希望她工作上太累,但看到她對工作的那份熱情,又尊重她的選擇,為她創造了許多利於工作的條件。「大家一般認為,工作上精力付出得太多,可能就會對家庭和家人有所懈怠,我不想這樣,因此,在工作之餘依然會儘力補償可能對他們的虧欠。」下班後,回到家的朱愛霞會將家務做得井井有條,面對愛人的關切,稍顯疲憊的她總會說,愛家,和愛工作一樣!
采寫、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郭斌
別人眼中的TA
陽高縣社區管理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主任任學軍:朱愛霞工作有思路、有方法、有熱情,無論是在社區工作中還是脫貧攻堅幫扶活動中,既能夠獨闢蹊徑又能夠撲下身子。理想信念堅定、工作務實擔當,是組織重點培養的優秀年輕幹部。
光明路社區網格長陰燕娥:光明路社區1618戶、3380人,是陽高縣的大社區。全社區誰家啥情況,哪個小區有幾幢樓,哪幢樓有幾個單元,朱主任心裏都一清二楚。我與朱主任共事七年,跟着朱主任做的事情,都是父老鄉親們最需要解決的事情。我自己雖然每月只掙300元的補助,但從大傢伙兒滿意的笑臉中,自己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個時候就覺得值了。
光明路社區網格長閆海英:朱主任的工作精力特別旺盛,像一台不停歇的小馬達,在她手上,在她眼裡,永遠都有下一件需要為居民辦理的事情。
鏈接
2019「山西最美社區幹部」20位候選人名單
(按姓氏筆畫排序)
1.馬國保,男,1959年生,晉城市城區東街街道東嶺巷社區黨支部書記。
2.王麗君,女,1964年生,運城市鹽湖區東城街道學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3.田會濤,男,1956年生,忻州原平市北城街道辦事處城西社區黨委書記。
4.田煦榮,女,1986年生,呂梁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孝義市崇文街道崇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5.朱愛霞,女,1985年生,大同市陽高縣光明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6.劉會元,男,1978年生,晉城市城區西街街道北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
7.嚴學慧,女,1974年生,晉中市榆次區安寧街道龍湖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8.李會雲,男,1950年生,忻州市忻府區秀容街道東大街社區黨支部書記。
9.李思義,男,1992年生,長治市潞州區太東街道澳瑞特社區黨委書記。
10.李愛萍,女,1981年生,晉中市平遙縣古城街道壁景堡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11.楊淑雲,女,1977年生,臨汾市鄉寧縣昌寧鎮南閣社區居委會主任。
12.吳志花,女,1980年生,朔州懷仁市海北頭鄉同仁家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13.吳貴生,男,1968年生,太原市小店區黃陵街道北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14.沈媛,女,1985年生,大同市平城區開源街街道民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15.孟慶玲,女,1971年生,太原市杏花嶺區巨輪街道小北關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16.趙翔,男,1983年生,運城永濟市城東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東環社區黨支部書記。
17.賈海生,男,1965年生,臨汾侯馬市路東街道新田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18.高秋平,女,1966年生,陽泉市城區上站街道德勝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19.崔永明,女,1978年生,長治市潞州區延安南路街道淮海社區黨委書記。
20.康海金,男,1958年生,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街道閆家溝社區黨委書記。
(記者 張婉)
整理:(記者 武帥)
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