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的體驗還不算膚淺
那是因為我與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的關係足夠深刻
如果說我的文字還不算蒼白
那是因為生活本身已經足夠豐富和厚重
我的坎坷
我的磨難
我的喜悅與憂傷
悟性與迷惘
底蘊與限度
都由此而生髮
所以
它們是超乎文學的
《半生為人》,作者徐曉。書的內封是這麼介紹作者的:當代作家,出版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光明日報出版社副總編,現任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
這樣的介紹並不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讀完全書,我更願意這麼介紹作者:經歷過特殊年代的,有文化的,愛過與被愛過的,頑強女子。
還是在劉瑜的書中知道了這本書。劉瑜做了序。從目前的名氣上來說,劉瑜的名氣似乎更大些,但是兩人的思想深度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一個人的文字是餐後甜點,沒事的時候,看着樂樂,而另一個人的,看着也許沒法感同身受,但仍舊會慢慢地感動,並試着去理解,從同為女人的角度,從同為母親的角度,從同為愛人的角度。
書的開篇,放置了三篇序言,第一篇是劉瑜的《宴席散盡之後》,沒有什麼出彩的點評,第二篇是高爾泰的《弱者的勝利》,很有深度,最後一篇是作者的自序。
高爾泰在序言里說,「如此憂傷又如此美麗的意義之書。」,「我所謂的憂傷,是指人對於失去了的幸福的憧憬。這所謂的憧憬,可以說是一種思念的情感。在那個用假話、套話交往是生存條件的時代,說真話是心靈的呼吸。心靈,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活的,就需要呼吸。」。
作者在自序里說,「作為人,作為女人,作為母親,當你在任何一種角色中都面臨困境的時候,你怎樣論證活着的正當性?作為歷史的參與者,作為悲劇的見證者,你怎樣能夠保持內心的高傲與寧靜?」。
正文的第一篇是《永遠的五月》。
作者的丈夫死在了某年的五月,在身體經歷了無數次殘忍的折磨後,一聲沒有的離開。
作者在文字里,一點點回憶,從最初的相識,到後來的種種經歷,到最後的死別,作者在很努力地拼湊。
看完了這篇,覺得這是一個女人作為愛人,所能理解丈夫的最深境界了。因為她的文字,我們知道了她的丈夫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是個值得愛慕的人,是個值得拼盡全力挽留的人。
他給她留下無盡遺憾。
她羨慕他與朋友間不用把話說透就能理解的默契,嫉妒他與朋友間的淡如水的交往境界,渴求他對待朋友那種兄長似的呵護。
「可我倆之間卻不自覺地把寬容藏起來,把完美強加給對方,從一開始就總是互相折磨。我們都很痛苦但又執迷不悟。」
人的吸引力很微妙。
「他話少,使人感到深不可測。」一切始於偶然回首的一瞬間他那冷峻而若有所思的樣子對一個女孩兒的觸動。
「大家說他是個好人。當你遇到麻煩時,你第一個想到他。他有一種聚精會神地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的習慣,他順着你的思路聽你把話說完,但並不急於下結論……」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始終困擾着他,使他實際上更沉重,很孤獨,很多時候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
「如果你受了傷,沒有別的辦法,一個人舔乾淨傷口,然後若無其事地站起來。」
他這麼要求自己,也同樣這麼要求他的妻子,她哭的時候從不哄不勸。
她感到委屈,指責他,「一個愛別人唯獨不愛妻子和孩子的男人是虛偽的。」,可是她又自我勸解,「我承認虛偽不屬於他,他的方式總是獨特的,我欣賞的正是這種獨特,可趣味是趣味,一旦真正面對又無法超脫。我像大多數女人一樣,希望所愛的男人既強悍、深沉而又溫柔、順從。」。
從相識之處就知道他的身體狀況很差,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忘乎所以地認為,只要擁有他便擁有了一切。
「我們的小屋從不冷清,常有人不約而至。」家裡總是有聚會,朋友們都喜歡他。「我很情願買酒做菜,也習慣於操持這樣的聚會。這種時候,我感到幸福。也許是我對幸福的理解太淺,要求太低,或者就是我孤陋寡聞,我覺得這是一個女人真正的幸福。」
幸福總是太短,疾病在快速地損壞他的健康,一點點帶走他的生命。在病床上躺了三年多,神智清醒,肢體沒有障礙,但軟弱無力,疼痛萬分。
忙於工作,忙於照顧幼子,忙於照顧他,經濟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她沒有一點抱怨。「打碎門牙往肚裏咽是他的看家本領,讓所有人走開一個人靜靜地待着是他的拿手好戲。我為他委屈為他不平,就因為他堅強,所有的災難就都該落在他一個人頭上嗎?」
最終,他都沒有說出那句她一直想要的話。
「沒有人比他更加深喑無言之美好之深刻之高妙,對一個視沉默如金的人來說,什麼都不說比說什麼都好。五月,對一個滿懷期待的女人來說,將不只是遺憾,而是永遠的無底深淵。」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願意用二十多歲的熱情,加上四十歲的理性,重新理解他、愛他。即使他生病時間再長,我也甘願留在這個位置上,做我該做的,做我能做的。」
人活在世上到底需要承受多少遺憾才算了結?活着就一定會有明天有下次,有彌補的機會和方式。時間不能淡化一切。一個曾經佔據過你生活的人,一旦失去,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可以彌補。
他將覆蓋你的生命,直到永遠……
彼此遇見,幸還是不幸?我想還是幸運的,一個人的一生能遇見一位讓自己傾心相待的人,是多麼難的事情。
想到杜拉斯的那句話,「愛之於我,不是一蔬一飯,不是肌膚之親,而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想到一位同學寫給他媳婦的一句話,「言語終覺淺,情深何以明。」。
作者第一篇長文懷念了她的丈夫,八個字,委屈求全與心甘情願,最後用了三個字總結自己的婚姻,「不後悔」。
第二篇《愛一個人能有多久》,寫了一位名叫一凡的男士,是唯一能讓她放鬆的像個小女孩的異性,是最懂得、理解、支持她的異性,也是對她影響最大的異性。
用她的話來說,她是他的一件作品。但是沒有愛情。
做朋友很好,但是做愛人總是覺得缺了什麼。一凡身體不好,她剛生完孩子不足一個月,他就去世了。她對於一凡的相遇一場,用了兩個字總結,「幸運」。
不後悔,是對與丈夫之間的婚姻關係的總結。幸運,是對給她影響頗深的異性好友之間關係的總結。
前者對應着責任與付出。而後者對應着享受與獲得。
作者自己也說自己的自私與霸道。讓一個人摸不清的感情,肯定不是最想要的。想要的從來都是對應着堅定。
有人把你寵成了孩子,事無巨細地為你着想,害怕你獨自面對太多,依賴卻猶豫。有人讓你變成大人,跌倒了讓你自己站起來,因為知道有一天你需要獨自面對很多,不滿卻堅定。
就像很多男性一樣,有着所謂的大男子主義,女性也對應着小女子情節。兩人之間,想平等而良好的相處,男性總要有某一方面是女性所缺乏並為之崇拜的地方。
但是,現實中,更多男性的耀武揚威,卻是建立在不思進取與自以為是上,想着女性各種能低眉順眼。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自己,哪有女性不想做個小女子的?
雖說感情是一回事,婚姻又是一回事。
所見的,覺得最好的夫妻,還是懂得彼此尊重與欣賞。過於注重婚姻裏面的愛情成分,只會不斷地對對方乃至婚姻提出更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
尊重,看似簡單,但卻難倒了絕大多數夫妻,這對雙方的人品與修養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這些更多的是源於本性。
《紅樓夢》里,「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ps:碼字不易,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芳華1982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