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李嘉誠的先祖來源,有不同說法,李嘉誠先祖應是源自閩西上杭的李火德,李火德之後李明山為入潮始祖。對李嘉誠家族來源的探析,一方面證明移入潮州客家人的由客轉潮現象,另一方面說明中國族譜多有牽強附會。李嘉誠作為潮汕人的身份說明,族群轉換是經常的,血緣不應成為判斷族群歸屬的標準。
關鍵詞:李嘉誠;潮州;客家;由客轉潮
有關李嘉誠的書可謂汗牛充棟,但真正有學術價值的卻很少,如李氏的先祖來源,眾多李嘉誠傳記所述不全、不清。李嘉誠研究的水準不高,既和相關資料的缺失有關,也離不開寫作者的功利主義態度。通過追本溯源,發現李氏家族來自福建客家,而李氏後人淡忘其客家先祖身份,實現徹底的潮汕化。李氏家族的變化,正是潮客族群互動中的由客轉潮現象。
一、李氏客家先祖李火德
據《李火德史話》:
李火德為宋末南遷之客家人,源於隴西,屬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之後裔。自北國隴西南下,經寧化之石壁,至我縣稔田鄉半朗開基創業。公重交誼,尚禮儀,勤勞節儉,樂善好施,深為後人所崇敬,被尊為「李氏入閩始祖」。[1]
又,「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寧化人。值宋元兵亂,與妻伍氏避於上杭勝運里之豐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美遂居與。」[2]
上杭縣的勝運里,即現在的「稔田鄉」,如今豐朗村裡全是陳、劉的居民,李姓的人卻居住在稔田鄉的官田、大坪湖、上渡坪、壩頭,藍溪鄉的載頭,太拔鄉等地,豐朗村是上杭村的「石壁」,是李姓客家人在上杭的「中轉站」之一。[3]
研究者指出,客家人名稱出現,是帶有近代學術意義的族群叫法,客家族群的形成時間,學界有爭議。謝重光在《客家源流新探》中認為「既然南宋時客家人已形成共同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社會素質,共同的語言。那麼,肯定客家民系,至遲在南宋成立,應是較合宜的。」[4]李火德生活的寧化、上杭是客家的大本營、重要中轉站,至今,李火德作為客家李氏的始祖,地位得到客家人普遍認可。
《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李氏淵源:「由於李姓家族世居隴西,多次為隴西太守、隴西王,為隴西之望族,故李氏以隴西為堂號。至北宋初七十八世李珠避戰亂,而逃江浙,繼而入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定居李家坊。珠生子五: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5]
據上杭李氏大宗祠的介紹資料,李氏入閩有多支,有宋朝李珠由江西石城遷寧化石壁開基為始祖,有宋元佑年間五郎公從寧化遷居李家橋後移居清流長校為始祖,有元末李仕誠由瑞金遷武平城北開基為始祖。這裡涉及到一個問是,為何客家李氏將入閩始祖追溯至李火德?《李火德史話》載:
李火德為唐宗室後裔,火德的父親保珠,是寧末南遷到寧化石壁的。李氏族譜中有一段記載;「孟公生保珠公,其時宋被元兵之亂,乃自隴西來汀州府,娶田氏,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為號,兄弟五人,分傳天下。」火德在寧化時,曾任縣儒學教諭,後帶妻伍氏,奉父保珠由石壁遷至上杭勝運里豐朗村。[6]
從上文發現,似乎更加有資格成為所謂入閩始祖的應是李保珠(有的資料寫「李珠」),但相較李保珠,李火德在德行方面超過乃父,又曾任縣儒學教諭,故將李火德作為入閩先祖,較李保珠更為權威。故李火德竟反而被後人認為是客家李氏入閩先祖了。
聲望是一方面,有日本人還注意到李火德和寧化石壁的關係,這是客家人心目中的「聖地」,更可將李火德和客家人相聯繫:
考察「李火德」的遷居經過,至閩西的祖先是「利貞」系譜79世「李燔」的世代,他已經從河南移居到江西石城。80世「李奇」和81世的「李珠」都是在江西省贛州石城出生,可82世「李火德」卻在福建省寧化石壁出生。然後,「李火德」從寧化石壁搬到上杭,在上杭生三個孩子,即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總之,在李姓一族系譜之中,只有「李火德」世代經過寧化石壁的土地,他之前之後的世代都沒有出生在寧化石壁。就是說,客家李氏只有「李火德」才適用客家族群的寧化石壁傳說。[7]
小林宏至還提出李火德族系之所以發達,還和李火德本人神奇的風水傳說有關,這是客家人對風水重視的體現。總之,聯繫客家聖地寧化石壁,又聯繫神奇風水傳說,李火德變成客家李氏的中心人物了。福建寧化石壁村情況如下:
寧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個自然村組成。它位於武夷山脈東麓、福建省西隅,北連江、浙,南接粵、桂,四周山環水繞,中間是開闊的平原盆地……
……由於高山的阻隔和戰亂頻繁中斷了與中原的聯繫,在封閉的世界裏,他們以自己所擁有的傳統文化、語言、習俗,與當地土著的民風習俗混合在一起,漸漸產生出一種新的、獨特的既有中原古文化的遺風,又有區別和創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同時也形成了客家民系,並隨着子孫後裔的播遷繁衍,撒向各地。而客家各姓氏族譜記載姓氏源流時,大多把從寧化石壁外遷的第一代祖先尊為家族始祖。因而福建寧化石壁被譽為客家文化的搖藍,客家民系的朝宗聖地。[8]
總之,李火德其人被認為客家入閩始祖,和寧化石壁有很大關係。將李嘉誠和李火德聯繫,不得不考慮到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情況。
二、李火德後人入粵
李火德後人,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饒平客家姓氏淵源》載:
珠生子五: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衍派情況是:金德居於寧化縣;木德遷浙江杭州府;水德遷居福建邵武縣;土德遷居福建清流縣。南宋孝宗時期,火德由寧化移居上杭縣,生子三:乾培(三一郎)、巽培(三二郎)、坤培(三三郎),由坤培傳至南宋末,祭酒公(名字不詳,宋末賜進士第、任國子監祭酒),生子六,其中李德新遷在大埔縣白葉,李德明移居鬆口,李德文移居大湖等地。德新子瑄(十七公)於明初由大埔白葉徙遷來饒,創居今上饒鎮壩上管區周坑。周坑世系八世李宗徙揭陽,後再遷海陽縣五嘉嶺。十世李穎生子雷遷台灣;十一世李韶於雍正年間遷居揭陽車田寨。[9]
由上文的解讀,發現李火德的後人早在元明大量進入粵東,包括今天潮汕、梅州地區的事實。而客家人流動往往和韓江有關,韓江是從前聯繫潮、梅、汀、贛諸州的大水道,李火德後人進入梅州和潮汕,往往沿韓江而流動。
《李火德史話》的《前言》稱,「火德公自豐朗開基至今,已近八百春秋,其後代遍布閩、台、贛、粵、江、浙、桂及東南亞。……另據廣東來杭謁祖李氏攜來資料表明,香港財界巨子李嘉誠,亦屬其族人外遷後代之佼佼者……。」[10]這本書的《再版前言》則稱,「新編入的有關先賢李光地、當今香港愛國同胞李嘉誠先生的兩篇文章,分別根據今年安溪召開的『李光地學術討論會』有關論文著作、潮州市李嘉智先生提供的資料,對照上杭縣官田李氏大宗祠編印的《李氏史記》撰寫而成。」[11]
由以上資料看,承認李嘉誠先祖是李火德的,倒是潮州的李氏宗人李嘉智,為李嘉誠堂兄。由於是潮州李嘉誠親人主動提供資料,其可信度應是較高的,要知,潮州李嘉誠家族已經完全潮汕化,不再堅持客家人身份。《李火德史話》中有一篇專門釐清李嘉誠世系的文章,摘錄若干:
明山公明崇禎九年丙子(1636)生於上杭官田村,知書達理,為人厚道。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一夜夢見始祖火德公與陳氏太婆,笑着頻頻向他招手,火德公親切地喊道:明山,游出去吧!……
經過一段時間籌劃,明山公夫妻拜別父母鄉親,乘黃潭河小木舟入汀江,經峰市過廣東石市,搭上韓江大木船,順流而下,來到潮州府城落腳謀生。
明山公在潮州經營小本生意,生活逐漸安定之後,夫人喜生貴子,取名朝客,含意是世世代代心朝客家祖籍地之意。
李嘉誠先生是明山公的第十代後嗣,從火德公算起,潮州府城李氏直線世系是:
入閩大始祖火德公(1世)——三三郞(2世)——四六郎(3世)——千八郎(4世)——念三郎(5世)——萬二郎(6世)——德榮(7世)——崇山(8世)——宗良(9世)——時芳(10世)——厚(11世)——仁親(12世)——廷取(13世)——明山(14世)——朝客(15世)[12]
上文記載解讀出明末清初韓江流域交通的一些情況,客家人進入潮州城做小生意,繁衍後代。按這樣的推算,李嘉誠成為火德公的第二十三代裔孫。筆者在上杭李氏大宗祠查有李嘉誠世系簡明表若干情況[13],該圖對於李嘉誠世系的說明,和上文《李火德史話》大體一致:
李嘉誠世系簡明表
一些資料對李明山進入潮州原因有不同記載:「李嘉誠的先祖原為中原人士,因為災荒南徙,遷居福建。明末清初年間,李氏一世祖李明山為躲避戰亂,率全家遷徙到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定居城內北門麵線巷。傳到李嘉誠恰屆十世。」[14]考慮到明末清初的大背景,潮州地方作為府城,也是動蕩不安,李明山進入潮州的更大可能應是客家人口繁衍眾多,上杭地方已經容納不下太多人口,故不得不外遷。
李明山之後的李氏家族情況,已經相當清楚,不少李嘉誠傳記均有載:
李氏家族自一世祖李明山起在這塊土地上居住了約有十代。其中經歷了二世祖李朝客、三世祖李子坤、四世祖李仲聯、五世祖李世馨、六世祖李克任、七世祖李鵬萬、八世祖李起英及李曉帆,傳至九世有李嘉誠之伯父李雲章、父親李雲經、叔父李雲松,直至李嘉誠恰居第十世。[15]
汀江風光
三、大量客家人定居潮州城
需要說明的是,上杭在古代是汀州所轄,今天屬於龍岩市,羅香林認定其為「純客縣」,客家人占絕大部分,就如廣東的興寧、梅縣一樣。即使有人駁斥李火德和李明山之間的傳承可能有假,李明山生活於明末上杭,彼時的上杭已經完全是客家人的大本營,李明山為客家人可以斷定。為了更好說明李嘉誠「潮汕人客家祖」,對潮州城的充分了解是必要的。
早在晉義熙九年(413)間,晉朝置義安郡,海陽縣城(今潮州市區前稱)即為郡治。此後,潮州城便作為粵東一帶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後隨韓江交通資源的開發、又逐步發展成為閩、粵、贛交界的主要商品集散樞紐。閩西、贛南和粵東各地商賈雲集於此,土特產源源運抵潮州城,假道韓江直出南海,銷往南洋四處。沿海一帶的土特產品及手工業品,則經廣濟橋逆韓江而上,行銷於粵東客區和福建、江西等地。素負盛名的潮州菜和傳統小吃蜚聲海內外,吸引着眾多的商人和遊客。商事交往日漸廣闊,市場長盛不衰。[16]
粵東地區自建立了隸屬於中原王朝的政制以來,行政單位名稱多次更換、復廢,但使用「潮州」名稱的時間最長,至明清兩代粵東地區行政單位潮州的概念基本定型。潮州府管轄的縣級單位,最多時有11個,即明崇禎六年(1633)的海陽(潮安)、潮陽、揭陽、程鄉(梅縣)、大埔、平遠、鎮平(蕉嶺)、饒平、澄海、惠來、普寧。[17]
上文的程鄉、大埔、平遠、鎮平全部是純客縣,今天屬梅州,故潮、梅在從前幾乎一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潮州在長時間裏是潮汕地區的中心,也是韓江人、貨流動的樞紐,從前的潮州聯繫潮、梅、汀、贛諸州,儼然是聯繫閩粵贛三省邊區的中心城市。甚至到了近代,包括清末和民國時期,潮州仍然是潮客交匯的中心地點。不少客家人出洋,是從梅縣的鬆口古鎮出發,經潮州,到達汕頭,再坐海船到海外。再如興梅地區的土特產,往往經由韓江,運抵潮州,之後通過潮汕鐵路運到汕頭,再轉運國內外各地。
在汀韓流域經濟中心逐漸南移的過程中,客籍人士也開始在潮汕等地投資物業。潮州許多有名的店鋪,有很多就是汕客籍人士開辦的。清道光年間,潮州首創有義隆煙庄;光緒間又有貴和、金蘭煙庄開張;至清末民初,相繼有美蘭,聚蘭……等十餘家煙庄開業。他們都是大埔人,親自帶着工人來潮創辦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煙絲業最旺盛時期。那時,客家人基本壟斷了潮州煙葉的貿易。[18]
筆者在今天龍岩市的上杭、永定等地調查,發現這些地方的煙草種植業十分發達,清代、民國有不少當地客家商人就是因為經營煙草業發了大財。而潮汕地區的煙草種植很少,上杭、永定是閩西客家人大本營。故客家人將煙草從福建運至潮汕,是十分正常的事。
以上所舉僅是煙絲業。大量客家人進入潮州經商、進而定居,甚至最終轉化成為潮汕人絲毫不奇怪,從前在潮州還有客家人的學校,客家名人丘逢甲、溫仲和、溫廷敬在潮州生活很長時間。筆者在潮州生活過二年,沒有發現客家族群(個別在潮州工作的新客家人不列入),也說明歷史上大量移入的客家人已經完全同化成為潮汕人,甚至忘記其先祖來源。饒宗頤先祖也是移入潮州的梅州客家人,但至饒宗頤之父饒鍔,已經完全潮汕化了。
四、李嘉誠先祖的客家來源被忽視
依據《李火德史話》的說法,李嘉誠當為典型「客家祖潮汕人」,曾有人問李嘉誠是否屬客家人,李嘉誠非常肯定予以否認,他只承認自己是潮汕人。當然,李嘉誠是潮汕人,和先嘉誠先祖作為客家人的身份並不矛盾,多位研究者達成共識,族群的認同應以文化、而非血緣為標準。真正問題在於,眾多李嘉誠傳記將客家、寧化石壁、上杭半朗、李火德之類能引起客家人聯想的名稱通通忽略,在此僅引用一處典型記載:
李嘉誠的祖上最早定居在河南許昌。大約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一個叫李明山的讀書人因受不了饑饉,決定舉家遷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許昌。當時的河南災民一般都結夥前往遼河故道的關東,因為黑吉遼三省廣大的沃土可以養人。然而,李明山卻另有主見。他認為,如果隨河南人統統下了關東,那麼即便再廣闊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滿為患。於是他與家人計議,決定另闢一條生活的蹊徑:前往福建省的莆田。所以,這就是李氏家族向南遷徙的第一個落腳點。
不料,就在李明山準備在莆田作長久定居之計時,忽然一場人禍降臨了。當時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的清軍突然湧進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們殺戮的主要目標雖是前明舊兵,但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莆田城裡激戰不休,雙方官兵死傷無數。百姓房屋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憐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這場災禍中被無情的大火焚燒了。於是,本來已隨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遷徙之念。這樣,李明山攜妻帶子,又不遠千里地向廣東跋涉而來。[19]
上文很有意思,不僅沒有看到客家人的一點影跡,反而出現了河南許昌、福建莆田這些福佬人心目中的祖籍地。要知,潮汕人在族群上歸類於福佬人,潮汕人往往將先祖源流追溯至陳元光入漳之時,而祖籍地多聯繫於河南固始、穎川之類。潮汕陳姓祠堂前往往有對聯「穎川世澤長,節度家風遠」,穎川在潮汕人陳姓中心目非同一般,這是對先祖郡望的認可。將李明山直接說是出自河南出發,這和潮汕人對河南的認可是一致的。
潮汕的眾多祠堂還往往有「莆田世家」的字樣,而族譜往往也將先祖記載遷自莆田。換言之,莆田在潮汕族群的心目中,類似客家人心目中的寧化石壁,廣府人心目中的珠璣古巷。由此看,傳記的記載者忽視上杭的事實,轉而對莆田大書特書,說明李明山遷自莆田,也是潮汕人族群意識的提示。曾有報道,「1993年,李嘉誠投資35億港元參與福州市三坊七巷改造和重建工程。在簽約時,他對當時的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說,他的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他可以說是半個福建莆田人。」[20]由此看,李嘉誠對於福建莆田的記憶是深刻的,莆田是潮汕人對先祖的遙遠記憶符號。
李嘉誠傳的多位撰寫者,是否通過李嘉誠的同意出版,是否得到其「贊助」,筆者不得而知。假如李嘉誠明知自己是客家祖,說明他有意淡化其客家人先祖來源。在族群互動中,出於現實利益考慮,族群身份的掩蓋是經常的。移入潮州城的客家人多被潮汕人包圍、同化,而移入客家人出於現實利益考慮,掩蓋其族群來源也不奇怪。按上述傳記,明末清初,客家人經汀江、韓江進入潮州十分正常,要從河南移至福建就極不正常,《李嘉誠大全集》的記載顯然是有問題的,儘管不能當成信史,這本書也提示李嘉誠家族在族群身份轉換後,對於客家先祖身份的有意或無意忘卻。
另外,筆者在上杭李氏大宗祠調查發現,前來該祠謁祭、自稱李火德裔孫的還有:潮南兩英鎮馬腳埔鄉李氏、普寧里湖鎮富美李氏、饒平縣黃岡鎮裔孫李六合、廣東揭西灰寨旅馬來西亞李氏,而李氏大宗祠中還有廣東汕頭耀光公房(上下二間)、廣東普寧流沙碧峰公房(上下二間),這說明李火德後人大量進入潮汕地區,並且潮汕化。以筆者生活的饒平縣黃岡鎮為例,就全部是潮汕人所聚居,李六合應該是潮汕化的客家人了。
按:李氏大宗祠(又名惇敘堂)建於一八三六年,由永定湖坑辛卯舉人李夢蘭,向族中賢達及國內外眾多李姓裔孫發出倡議,為紀念李火德而建,由官田二十二代李氏後裔李高風任建祠總理,擇地於官田下村賽大坵,歷時三年耗資二萬餘銀元,於一八三九年建成。佔地五千六百平方米,一百○四間客房、二十六間房廳、三棟大廳,分封各地宗支脈系房號,祭祖時作遠地裔孫食宿。[21]據說李嘉誠曾捐資支持維修該祠,該祠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杭李氏大宗祠
五、李嘉誠先祖來源的不同看法
按《李火德史話》的看法,從李淵算起,李火德便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十七代裔孫,唐太宗世民的二十六代裔孫。直系排列如下[22]:
然而,曾有《海峽都市報》冒出一條消息,對於莆田的幾支李氏源流進行說明:
唐代是李氏入閩的主要時期,李氏目前分佈在全市54個街道、鄉鎮中,以李淵的二十子「江王」李元祥後裔居多。
莆田李氏主要有白塘和汾陽李氏兩大派系。李元祥4世孫是入閩始祖李萬康,他的後人遷至今天的涵江區白塘鎮洋尾定居,為白塘李氏始祖。五代後漢,李萬康的後裔從福州三山泉湖遷居今仙游鳳山前縣勛陽,為汾陽李氏始祖。
……
有一部分莆田李氏是「火德李」。唐朝最後一個皇帝被朱全忠殺害,僅歲余的幼子李熙照由堂叔李開來帶到福建邵武撫養成人。李熙照後裔李火德子孫遍布海內外,有一支遷入仙游屏東山。「火德李」這一支派還有清吏部尚書李光地,現台灣李氏也多為李火德後代。[23]
以上報道,認可李熙照是李火德的先祖,並且李火德後人有在莆田的。關鍵問題在於,報紙後面關於「李嘉誠祖上也是白塘李氏」:
涵江白塘鎮洋尾村是莆田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是白塘李氏的聚居地,小小一個自然村,自宋至清有進士98名,舉人62名,職官216名,並保留大量的文物。
據白塘李氏宗親會負責人李金星介紹,家族裡有一套清康熙年間修的古譜,詳細記載白塘李氏繁衍世系和遷徙住址等。李金星告訴記者,洋尾村也是亞洲首富李嘉誠的祖籍地。據《白塘李氏族譜》記載,從一世祖入閩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誠是第46世裔孫。[24]
按上杭李氏方面的族源,由李嘉誠經李火德之前的族源為:一世淵、二世世民、三世治、四世旦、五世隆基、六世亨……李火德;而按所謂「白塘李」說法,李嘉誠先祖如按「白塘李」的排列成為:一世(元祥)、二世(皎)、三世(祖叢)、四世(萬康)、五世(楚珪)、六世(尚昊)……,有一首《隴西李氏遠祖世系歌》:
入閩一世諱元祥,高祖分封號江王;
二世皎公武陽王,仍襲原爵姓名揚;
三世祖叢遭武危,逃難泉州德教鄉;
四世萬康五楚珪,四子昊殷連芬詳;
六世尚昊生悅俊,始開皇曆世代昌;
七世希悅八復禮,九遠有功十為匡;
十一勗公十二求,十三弘繼四仲流;
十五其洪遷雙峰,仁義禮信分四宗;
此是舊譜遺傳者,隴西源流一脈通。[25]
《舊唐書》載:「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貞觀五年,封許王。十一年,徙封江王,授蘇州刺史,賜實封八百戶。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高宗時,又歷金、鄜、鄭三州刺史。性貪鄙,多聚金寶,營求無厭,為人吏所患。」[26]
《新唐書》載:
江安王元祥,始王許,後徙王,四為州刺史,實封至千戶。性庸遴,所至營財產無厭。時滕、蔣、虢三王皆貪暴,得其府官者惡之不願行,故時語曰:「寧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蔣、虢。」元祥魁大,帶十圍,食兼數人。韓、虢、魏亦鴻偉,然不逮也。薨,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獻陵。
七子,為永嘉王,有禽獸行,誅死;皎為武陽王,餘皆爵公,武后時,多及誅。皎子叢,以幼流死嶺表,葬南安,人號其冢為「天孫墓」。中宗立,以從子欽嗣王,又以皎封絕,更取弟子繼宗嗣,既而以郡王不襲,降澧國公。[27]
「白塘李」的解釋將李嘉誠的先祖溯自李淵第二十子李元祥,而上杭火德李是溯自李淵第四子李世民。這樣二個李氏系統大不一樣。所相同者,二個系統均溯自李淵,而且均有後代住在莆田。當然,火德李的後代到了莆田,相信幾代人後也會向福佬人轉化,畢竟莆田是福佬人大本營。再如康熙年間的理學名臣李光地據說也是李火德後人,生於福建安溪,但李光地在族群上也歸類於福佬人,安溪地屬泉州,也是福佬人的聚集地。在一般人心目中,莆田難以和客家文化聯繫。筆者沒有看到所謂《白塘李氏族譜》,但僅是一部族譜,想將從前的華人首富納入其系統,其說服力也是不強的。還要看到,李元祥本人沒有多少德行,將先祖追溯到此人沒有多少可以誇耀的。
網上還曾有一條奇怪消息,引自河南省《東方今報》,大意是李嘉誠的祖籍應該在河南焦作博愛縣,其祖先是從焦作博愛縣遷移到廣東潮州的,帶有李嘉誠祖先名字字樣的墓碑可為佐證:碑文中注有李牟的兒子叫李懷功,字明山,孫子叫李朝客。李明山一脈後遷往福建省莆田,之後又遷往潮州府。碑文為豎行,楷書陰刻,正中間為墓主的名諱,右有銘文,左為奉祀人,碑文中有「曾孫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後居潮州府」語。[28]多種傳記均說明李明山移入潮州,不管是從莆田還是從上杭,而這篇報道卻變成李明山的後人李朝客移居莆田,想讓有錢人贊助,也不能這樣作假吧!
總之,有關於李嘉誠的宗族問題,在沒有更明確證據之前,筆者看法是姑且認為李火德後人,而李嘉誠是「潮汕人客家祖」,李明山之後實現由客轉潮的過程。到李嘉誠父輩,早就徹底潮汕化,甚至宗族成員多忘卻其先祖為客家人。當然,在族群互動中,弱勢的客家人向強勢的福佬人(包括潮汕人在內)轉化是大量存在的,李登輝、李光地和李嘉誠的先祖們有類似之處。
汀江風光
餘論:其他李氏族源的疑問
關於李氏先祖,還有諸多問題,如李世民先祖源流真的清楚?《李火德史話》這本書將李世民之前的李姓源流追溯至一世祖李利貞,提出:
上述世系表明,從李利貞得「李」姓開始,繁衍至唐高祖李淵已是第56代,唐太宗李世民則為第57代。前後推算起來,李火德應為得姓始祖李利貞的第82代裔孫。
隴西李氏遠古祖先有帝少昊,又是大唐後皇室一脈相承之後代。因此,人們習慣把李火德後代稱之為「鳳子龍孫」。[29]
從李利貞到李淵、李世民,再到李綱,又到李火德,所謂的李氏源流上溯,表明了中國人在族源方面的超強「回憶」,硬要將先祖追溯到某位著名人物身上。有一本五華李氏(自稱李火德之後)族譜,將李耳(老子)作為李利貞之後李氏的第十七世祖:
十七世:耳公,字伯陽,號聃,是楚苦縣仁鄉曲仁里人。生於公元前604年9月14日,生時紅光燭天空中,天神降生,其母懷孕81年,在李樹下出生,生下時頭鬚髮均白,故名老子。……唐奉為李氏始祖,封玄元皇帝。道德尊天,升天稱為太上老君。妣何氏、古氏生六子即:宗、室、宋、寶、究、宇。[30]
將老子奉為十七世祖,和唐皇室有很大關係,將道家老子奉為先祖,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老子是否就是上述李火德之前的第十七祖,非常值得懷疑。甚至老子是否姓李,學術界還有真有疑問。
總之,對李嘉誠先祖的溯源,發現很多有趣現象,出現諸多矛盾說法,或者牽強附會之處。中國人有一句老話,「窮在鬧市沒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李嘉誠是巨富,有很多人想拉他成為親戚,不妨想想,李嘉誠是一名普通人,恐怕先祖是誰也不重要了,更沒有必要出現諸多爭論。對李嘉誠先祖的探源也提示,中國的族譜、記載多有失實之處,歷史學家在利用族譜進行研究問題時,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被名人、郡望一類誤導。
——本文載於《潮商·潮學》2019年第10期,作者陳雪峰,中大史學碩士,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
——————————————
[1]《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之《前言》,[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頁
[2]《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翁傳》,載《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頁
[3]胡善美:《客家李姓氏族遷徙略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上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上杭文史資料》(總第13輯),[出版地點不詳],1989年,第16頁
[4]劉尚文:《上杭在客家史上的歷史地位》,福建上杭客家聯誼會編:《上杭客家》第4期,2003年,第11頁
[5]鄧開頌、餘思偉 、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編印,1997年,第95 頁
[6]鍾震東:《李火德是隴西唐室後裔》,《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2頁
[7] [日]小林宏至:《從族譜看客家社會與風水話語》,《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第17頁
[8]李吉、王岳紅編著:《中國姓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77—78頁
[9]鄧開頌、餘思偉 、詹式欽主編:《饒平客家姓氏淵源》,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編印,1997年,第95頁
[10]《前言》,《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頁
[11]《再版前言》,《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3—4頁
[12]沉松聲:《火德公第23代裔孫——香港愛國大實業家李嘉誠》,《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9—20頁
[13]《李氏閩粵始祖火德公裔孫中人李光地、李嘉誠、李登輝、李光耀世系簡明表》,上杭李氏大宗祠入口處走廊圖片介紹
[14]盧琰源編著:《李嘉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頁
[15]劉玉芬編著:《香港首富李嘉誠傳》,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4頁
[16]施奕群主編:《潮州市商業志》,潮州市商業局編印,1988年,第1頁
[17]張森鎮編著:《游在潮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頁
[18]翁兆榮:《潮州煙絲業的歷史始末》,政協潮州市文史資料徵集編寫委員會編:《潮州文史資料》第5輯,[出版地點不詳],1986年,第48頁
[19]孫良珠編著:《李嘉誠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第7頁
[20]《莆田李氏多出自帝王家 「白塘李」是李嘉誠先祖》,《海峽都市報》,2012年11月21日
[21]《李氏大宗祠景區簡介》,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入口處
[22]鍾震東:《李火德是隴西唐室後裔》,《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3頁
[23]《莆田李氏多出自帝王家 「白塘李」是李嘉誠先祖》,《海峽都市報》,2012年11月21日
[24]《莆田李氏多出自帝王家 「白塘李」是李嘉誠先祖》,《海峽都市報》,2012年11月21日
[25]《隴西李氏遠祖世系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3/20/8456313_580580072.shtml
[26]《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
[27]《新唐書·卷九十二·列傳第四》
[28] http://www.lsw.cc/bbs/thread-248084-1-1.html
[29]鍾震東:《李火德是隴西唐室後裔》,《上杭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印:《李火德史話》,[出版地點不詳],1992年,第15頁
[30]黎塘編修族譜小組編:《李氏族譜》,[出版地點不詳],1995年,第1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