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卓英,1896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幼年過嗣與同縣湖寮鄉嶺下村的叔父。中華民國11年(192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畢業。先後任炮兵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軍長、第十五軍團司令等職。
羅卓英是著名的抗日名將,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重大戰役。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國家民族處於此危難的時刻,羅卓英率領千萬健兒與日寇血戰沙場,譜寫了人生最光榮的一頁。
淞滬會戰中,羅卓英的十八軍被編入左翼軍序列,參加寶山、羅店、瀏河一帶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軍在小川沙、獅子林、炮台灣等地同時登陸,向寶山、羅店、瀏河猛烈進犯,其中又以羅店、嘉定方向作為重點,企圖切斷京滬線,包圍上海的國民黨野戰部隊;8月25日,日軍又從吳淞鎮、蘊藻浜、張華浜開始登陸,重點仍是指向羅店。由於該地瀕臨長江口,離大場、閘北不遠,日艦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陸上的目標,又有制空權,便于海陸空協同作戰。日軍集中重兵,對這一帶猛攻,其中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到達上海時,羅店已經失陷。羅卓英即令第十一師將其奪回,其後一個多月里,羅指揮部隊與日軍反覆爭奪羅店、瀏河一帶。9月6日,羅部奉命負責防守金家宅、羅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庄至朝王廟、雙龍墩、沈家橋、瀏河等地,與日軍開展陣地戰,大量殲滅日軍,從而打破了敵人企圖打通長江右岸,包圍上海的計劃。
淞滬會戰作戰圖
11月5日,日軍從設防空虛的曹涇鎮、金絲娘橋一帶登陸,攻陷松江,上海防線動搖,守軍不得不全線撤退。13日,羅部向吳縣、福山一線轉移。15日,與日軍激戰於常熟、福山、興隆橋,擊沉日艦四艘。19日,向錫(無錫)、澄(江陰)線撤退。此時正值冬寒,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士氣低落。第十九集團軍退到江蘇、浙江、安徽交界處,開始了艱苦的游擊戰。
日軍爭奪中華門時,官羅卓英親自指揮反擊,將攻入城內的日軍全部擊斃,暫時穩住了局勢。12月12日,日軍對南京的攻擊達到最高潮。中午前後中華門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線動搖,城防司令唐生智意識到按原計劃14日晚撤退已來不及,遂決定提前至當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師以上指揮官開會,宣布了蔣介石11日晚發來的擇機撤退的電報,部署撤退計劃。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羅重回蘇、皖、浙邊區,接替薛岳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
1938年6月至8月,羅部在彭湖戰場上與日軍激斗,於流澌橋一帶殲滅了大批敵軍,並多次挫敗日軍在湖口一帶的登陸企圖。9月12日,羅卓英代替陳誠,任武漢衛戍總司令之職。10月25日,武漢淪陷後,羅的第十九集團軍歸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參加南昌會戰,羅卓英任戰區前敵總司令,負責直接指揮。
南昌會戰
1939年3月,日軍岡村寧次率四個師團的兵力進攻南昌,3月24日陷吳城鎮,並強渡修水,與羅部激戰於萬家埠、安義一帶。27日,奉新、南昌相繼淪陷。羅卓英下令各部避開敵鋒,逐漸建立起修水以南,贛江以北的抗日根據地,與日軍第一○一、一○六師團對峙。4月下旬,羅負責全面部署並指揮本集團、上官雲相集團及高蔭槐集團的一部,對南昌之日軍反攻,試圖奪回該市。21日晚,羅統率三軍,以分兵合擊之勢對南昌進擊,由於未能切斷南潯鐵路,使日軍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關鍵時刻,遭日軍反擊的第七十九師師長段朗如違令畏縮,至誤良機,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暫停。5月1日再次反攻時,日軍藉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頑強扼守南昌外圍陣地,並進行反擊,羅軍傷亡十分嚴重,無力攻堅。5月9日,全線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後,羅卓英集團放棄了對城市的爭奪戰,改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游擊戰。此後羅指揮第十九集團軍參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掃蕩戰、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戰區的掃蕩戰,殲滅了大批敵軍有生力量。
日軍進攻長沙受挫之後,深感必須首先消滅或趕走贛江、撫河流域一帶的國民黨野戰軍,掃清障礙,才能直搗長沙右側,打通粵漢鐵路,便於1941年3月發動了鄱陽湖掃蕩戰。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師團、池田混成旅團,及遠藤少將指揮的第三飛行團組成的掃蕩部隊,共出動了四萬餘人,飛機百餘架,坦克四十餘輛,分三路合擊第十九集團軍的指揮中心上高。羅卓英指揮劉多荃的第四十九軍、李覺的第七十九軍、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和趕來增援的七十二軍李良基師,共六萬餘人,採取兩翼牽制敵軍,使其不能形成合圍之勢,並大膽集中重兵,轉移外線,誘敵從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帶殲滅敵人的戰略。是役,敵三十四師團幾乎被全殲,該師團步兵指揮官宕永少將因重傷至斃。據當時戰報說,日軍被斃傷24000餘人,被俘72人。羅卓英因此役而獲青天白日勳章。
瀏陽之戰
12月中旬,羅卓英將該集團軍司令部由上高遷到瀏陽,指揮肖之楚第二十六軍、夏楚中第七十九軍及郭禮伯第一九四師,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羅將此兩軍一師布置於瀏陽、醴陵、株洲一帶,與王陵基集團相配合,對長沙近郊成百里側擊之勢。
1942年1月1日,來勢洶洶的日軍渡過瀏陽河,羅、王部靜伏不動,待敵進入長沙近郊,即全線出擊。羅令二十六軍出永安市,楊楓壩向槊梨市,七十九軍及一九四師出馬經營黃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進軍,與楊森、王陵基集團密切配合,形成對敵包圍圈。經過四天血戰,挫敗日軍的攻勢。隨後,羅卓英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率三軍窮追猛趕,追至桃林忠場一帶,與日軍對峙。與此同時,贛北之敵亦全線出動,進犯高安、修水地區,配合長沙作戰,羅卓英在瀏陽遙控指揮,粉碎了敵軍的牽制計劃。
中國遠征軍
1942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4月5日,羅與蔣介石乘飛機到達臘戌與史迪威部署平滿納會戰,打算將日軍引到該線的有利地帶殲滅。計劃定下後,正準備施行,但英軍決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線,原有防地均放棄。羅部接替防務,進行了皮尤河前哨戰、同古戰鬥和斯瓦逐次抵抗戰鬥,掩護了英軍的撤退。4月18日,因東西兩路告急,棠吉、瓦城動搖,史、羅只得放棄平滿納會戰,退守瓦城,重新計劃瓦城會戰,準備在瓦城附近與日軍一決雌雄。但他們未重視把守通往臘戌的要道東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軍來攻瓦城。
羅卓英在印度
然而,日軍卻不採取正面強攻的戰略,而是迂迴出擊,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襲擊東枝。佔領東枝後,得悉羅部集兵瓦城,便以機械化部隊急攻臘戌。當史、羅獲悉臘戌危急時,已赴援不及。28日,臘戌失陷。瓦城處於被包圍之中,史、羅這才如夢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後撤,急援八莫、密支那,試圖先固後方,再圖進取。可是一切已為時太晚,日軍占臘戌後,繼續沿東線急進,5月3日,佔領中緬邊境重鎮畹町,飛兵莫八,全速搶佔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騰衝亦淪敵手。
至此,十萬入緬軍的歸路被切斷。5月1日,史、羅下令放棄瓦城,開始了悲慘的大撤退。全軍被迫丟掉車輛輜重,突破日軍封鎖線,進入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於8月初回到滇西。羅卓英的長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師則經巴曼克、曼坎、荷馬林、泰南進入印度。入緬軍十萬人損失五萬餘,其中三分之二死於撤退途中。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因重傷得不到治療,而壯烈犧牲。
羅卓英進入印度後,於6月11日率參謀長楊業孔及官兵四十餘人到新德里,14日參加聯合國慶祝大會,23日返重慶述職。10月,與史迪威和韋維爾等會談,決定將中國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師在加爾各答西北設訓練基地,取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由史迪威和羅卓英分任正、副指揮。為了保持中國軍隊的獨立性,另設副總指揮部,由羅節制。由於史迪威要求營以上的軍官由美國人擔任,因而與羅產生了矛盾。蔣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為了解決糾紛,便以撤銷副總指揮部,調回羅卓英為條件與史迪威妥協。是年冬,羅卓英離印返渝。
1943年5月,羅出任軍令部次長,不久即調軍事委員會桂林干訓團教育長,「與駐華美軍合作,首用輪帶式教育法,訓練反攻部隊」。
(羅卓英將軍梅州大埔縣故居)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羅卓英奉命回粵,因抗戰殊功升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羅卓英上任伊始,即受命前往南海諸島,收歸廣東省管轄。
羅卓英三進南海諸島,從始至終都十分關注,經常垂詢,聽取報告,提出意見,果斷決策,使之圓滿完成,為維護我國領土主權完整,及今後開發南海諸島作出重大貢獻。國民政府中央特指定一島命名為「南威島」,以作羅先生接收之紀念。
羅卓英在抗戰八年中戰功顯赫,獲得殊榮無數。有人做過統計,在八年抗戰時期,以十項重要指標為依據,即集團軍總司令、副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青天白日勳章等作為指標,羅卓英以21次排名第一!而薛岳只有14次,陳誠13次。
1961年11月6日,羅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蔣介石授予他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