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M大滿貫之一的柏林馬拉松將在本周末名槍起跑。作為歐洲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柏林的人文、自然景色數不勝數。在柏林馬拉松的沿途,就可領略不少名勝古迹。如果還不過癮,跑完馬拉松後,你可以徜徉在極富有古典氣息的大街,也許一不留神就走進了大學的課堂、名人的故居。漫步在柏林,古堡、行人、鳥語、花香……文化、政治,時尚、古典在這裡完美交融。
對於跑者來說,全長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道,無疑是領略一個城市風光最完美的線路。作為WMM六大滿貫賽事之一的柏林馬拉松,其線路設計尤其突出了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對柏林馬拉松感興趣的跑友,千萬不要錯過這些著名景觀。

1.勃蘭登堡門(Das Brandenburger Tor)
柏林馬拉松的起終點,最重要的城市標誌,象徵了德意志的神聖統一。柏林人對勃蘭登堡門懷有特殊的感情,稱它為「命運之門」,這裡也成為柏林乃至德國的標誌。

這座僅存的柏林城門以前被用來分割東西柏林。自從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它就成為了兩德統一的象徵。不僅如此,這座砂石結構建築物還是德國古典主義建築中最為賞心悅目的典範之一。
勃蘭登堡門緊鄰國會大廈,步行5分鐘的距離。包括柏林馬拉松在內的很多大型城市活動都選擇在這裡舉行,12月31日這裡舉行德國最大的戶外派對-勃蘭登堡新年大派對,參加人數多達百萬之眾。
2.國會大廈(Bundestagsgebaeude)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緊鄰勃蘭登堡門,是德國統一的象徵。德國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

這裡是柏林馬拉松的入口,也是存包處。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採用古典主義風格。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也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玻璃穹形圓頂供人遊覽。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誌。
3.勝利紀念柱(Siegessäule)
參加柏林馬拉松的選手從起點勃蘭登堡門出發後不久,經過約1公里的距離就會來到另一個柏林地標性建築——勝利紀念柱。

勝利紀念柱位於今天的柏林市中心,柱高67米,建於1864和1873年間。該紀念柱為紀念普魯士在統一戰爭中1864年對丹麥戰爭、1866年對奧地利戰爭以及1870~1871年對法國戰爭的勝利而立。
柱頂有一勝利女神鍍金銅像,頭戴普魯士盔,左手舉權杖,右手持花環。勝利柱的柱身上原有3個金色的環,象徵著這三場戰爭的勝利,1940年納粹德國戰勝法國後,又添加了第四個環。它的原址位於帝國議會大廈前的共和國廣場,後來才移到現址。

(柏林馬拉松選手經過勝利紀念柱)
4.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
去過柏林的人,沒人能忽視電視塔的存在。高達368米的電視塔是柏林的最高建築。電視塔建成於1969年10月3日,那是在前民主德國成立20周年紀念日不久之前。電視塔的建成當時標誌着東德有着更好的未來。

如今的東德已成過去,電視塔還巍然聳立着,並已成為整個德國的著名景點。每年有來自多達86個國家的一百多萬的遊客登塔觀光。在塔上有360度觀光餐廳可以就餐。從塔上200多米高的觀景層眺望柏林,不管是位於近處的柏林大教堂、議會大廈還是遠處的奧林匹克運動場都會盡收眼底。從塔上下來,有柏林旅遊局的旅遊信息服務中心,可以購買明信片、T恤衫等電視塔及柏林旅遊紀念品。
電視塔位於柏林馬拉松約11公里處。
5.波茲坦廣場(Postamer Platz)
柏林馬拉松選手衝刺之前的最後幾公里,會經過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這裡也曾是是歐洲交通最為緊忙的廣場。

今天,位於廣場的交通信號燈製造於1924年,是德國歷史上第一個交通燈,它見證了這裡昔日的繁榮景象。二戰後此地成為東西柏林的邊界,所有的建築均被拆除,被改造成了無人區。
1990年波茨坦廣場重建,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成為城市的地標。這裡餐館,酒店,商店和電影院林立,索尼公司在歐洲的總部-索尼中心也在此,它以其獨特的斜形屋頂和在此舉行的眾多著名的慶典活動而聞名。廣場上磚紅色的具有1920年代紐約風格的 Kollhoff 樓塔是鳥瞰全城的理想地點,遊客可乘電梯直達頂部。大家熟知的柏林電影節頒獎晚會場地,以及柏林愛樂音樂廳也在附近。
6.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
選手們在跑過波茨坦廣場後約兩公里,還會經過另一處名勝——御林廣場。

御林廣場也稱憲兵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是遊客的必游之地。廣場由德國大教堂,法國大教堂和音樂廳所環繞,美麗、和諧,令人流連忘返。
廣場從1688年開始由 J.ANering 開闢建造,最初被稱為菩提樹廣場,以後稱作弗里德里希城廣場或新廣場。1736年至1782年,廣場由軍人所用,以此而得名「御林廣場」。1777年後,廣場由進行了整體統一的設計和擴建。二次大戰期間,廣場毀壞嚴重。在紀念科學院250周年的慶典之際,廣場曾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又恢復了「御林廣場」的原名。
7. 柏林牆(又名:東部畫廊 Eastsidegallery)
柏林牆的倒塌也許是20世紀末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事件。

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大部分的牆體被迅速推倒,只零星遺留幾段。1990年9月28日在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的柏林牆正式開放。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1316達米的柏林牆段的東側一面,創作了不同主題的繪畫。用繪畫來表達他們對柏林牆倒塌事件的思考,因而誕生了今日的畫廊。

東邊畫廊中最著名的作品數 Dimitri Vrubel 的 「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 的「祖國」,Gerhard Lahr 的「柏林-紐約」等,這裡也已成為了遊客到訪柏林必看的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