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在從成都抵達馬爾康,然後繞道至瀘定縣磨西鎮的路上,第寶鋒一直看着窗外,沿着盤山公路抵達震中的沿途,逐漸開始顯現出的山體破碎、道路不暢、房屋垮塌、餘震不斷,是這位災損評估專家最初的感受。

前往震中磨西鎮的道路破壞嚴重
作為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第寶鋒此次受四川省減災委委託,擔任瀘定災損評估專家組組長,在9月6日啟程,和夥伴一起挺進「9·5」瀘定地震震中。
對比救援一線的生死跋涉,這似乎是一支很少被關注到的隊伍。
他們同樣在第一時間抵達,同樣要走進最危險的區域。如果說,那些生死救援是在和震後的空間坍塌爭奪生命,那這支隊伍就是在和未來的重建搶奪空間。他們的結論,關係著災後重建從哪些方向精準着手,震中位置是否還適宜重建村莊,村民財產的損毀情況、次生地質災害風險等。
「這次重建的難度不小。」9月12日,震後第七天,第寶鋒和團隊回到「9·5」瀘定6.8級地震災損評估組辦公室,在專家們的野外核災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後,接下來將指導地方建立台賬,精細評估,全面推進災損評估工作。
對於第寶鋒而言,他閉上眼睛,會想起在震後的高山上,散落着村民栽種的核桃、板栗、即將收穫的中藥材,在豐收被災難打斷後,「這是他們這一年的收成,農牧業的損失都需要加以考慮。」這位災損評估專家喃喃道。

團隊成員展開災情調查
「這不是雞毛蒜皮」
關係到災區未來可持續發展
即使是同樣出現裂縫的兩棟房子,在專家的眼裡,也是不同的概念。
「看上去裂縫小的,震損的是承重牆,很可能就是危房了。而看上去外觀沒有問題的,可能地基出了問題,同樣不能住人了。」這些都是第寶鋒在走訪中,常常需要向當地村民普及的常識之一。
「這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他的筆記本上,記錄著過去一周里,他和夥伴抵達的每一個村,每一條街道。在震中磨西鎮,燕子溝路、磨西古街、海螺溝大道、潤之路……「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個文旅資源豐富的小鎮。」

專家團隊徒步翻越滑坡後的山體
在得妥鎮,受災嚴重的灣東村、聯合村等道路中斷,他們便跟隨當地居民和森林消防隊伍一起,徒步進入位於山體之上的村莊,在燕子溝鎮康家村,他們團隊徒步翻越滑坡體,對受災嚴重的居民住宅及溝底受損的水電站進行調查。
在當天的記錄中,第寶鋒寫着,「燕子溝鎮大坪村山高坡陡,坡體變形嚴重,多處房屋地基拉裂,水電站引水渠斷裂,電站廠房錯動傾斜,也是應急排危和災後恢復重建需重點關注的區位之一。」
—— 災損評估直接支撐着災後承建和可持續發展。
這是多年來,第寶鋒對於這項任務的認知。若是將災損評估比喻為大樹的主幹,那千頭萬緒的枝丫,伸向了包括交通、住房、水利、農業、通信等基礎設施情況,還有資源、產業、環境等更深遠的領域。最後匯總到災損評估辦公室,是涵蓋了經信、發改、交通、住建、水利、農林業及自然資源等職能部門管轄內的28張表格,「形成台賬,再在此基礎上做評估報告,支撐災後重建的具體規劃。」
在一周的跋山涉水後,第寶鋒對於此次災損情況內心有了基本的判斷。震後,位於河谷地區的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在山腰山頂部分,地震動的放大效應下,房屋倒塌、設施受損的現象極為明顯。特別是靠近鮮水河斷裂帶東南部的村組,地震破壞大、次生災害影響久, 「如現在到灣東村等地方的道路都還在搶通中。」

專家組同指揮部展開座談交流
「我是黨員」
人心是最大的力量
同樣是灣東村,第寶鋒聽到了無數個震撼他的瞬間。
在用直升機進行人員轉移時,一位已經懷孕近8個月的媽媽帶着2歲的孩子,媽媽先被人們七手八腳送上了飛機,剩下2歲的孩子在地上哭。這時,另一位大姐衝上去抱着孩子就往飛機上蹭,在場的瀘定縣副縣長達瓦有點不高興,他理解大家都想早點轉移的心情,但所有村民的轉移順序都是安排好了的。
讓他沒想到的是,大姐將孩子塞上飛機後,自己又下來回到人群中。達瓦忍不住了,上去問她,結果她理所應當地回復了一句,「我還是個黨員的嘛,還有這麼多人要轉移的嘛。」
「『我是黨員』,這句話真的是在這次救援中,特別有力量。」在聯合村,這個位於山體之上的村莊同樣受損嚴重,為專家們帶路的小夥子需要在雨後泥濘的山坡上踏出一條路,他講着村子的核桃和板栗,也說著自家房子也塌了。第寶鋒問他,「所以你是隊長嗎?」小夥子很快回答,「我不是,但我是黨員。」
「說得好自豪的。」第寶鋒不知道小夥子的名字,但他記住了那抑制不住驕傲的語氣。對於這位災損評估專家而言,他去過很多震後現場,但他仍會被那些普通人身上的光亮所打動,「人心是災後重建的最大力量。」

團隊成員的災情調查
9月11日,應急管理部發佈了此次瀘定6.8級地震的烈度圖,相關專家表示,本次地震的突出特點是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多且極其嚴重,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房屋建築和基礎設施受損,道路、通信、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多處中斷。
在第寶鋒的記錄中,他們走近了至少200戶村民了解情況,「大家都是很樂觀的,說得最多的,就是只要活着就好,活着比什麼都好。」不管是面對這些專家、救援團隊還是同村人,大家只要家裡有的,都抱着出來塞給他們,「核桃呀,水呀,有什麼塞什麼。」

團隊成員展開災情調查
全面鋪開
表格數量是28的n次方
這些震中的善意,是第寶鋒和團隊接下來最大的動力。
那些漫山遍野散落的核桃、李子還有中藥材,在這位災損評估專家眼中,聯想到的是產業重建的最優方案。
據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發佈信息,決定從9月12日18時起,終止省級地震一級應急響應,轉入過渡安置及恢復重建階段。
這是一項更加任重道遠的工作。

團隊成員展開災情調查
從眼前來看,最迫在眉睫的就是全面鋪開的災損評估工作。28張涵蓋了各個領域情況的統計表格,將統計到村一級,精確到每家每戶的情況,再逐級疊加,直至匯總成最後整體情況的28張表格,再成為一份詳盡的災損情況報告,以此作為對本次災害損失的一個全面摸底和災後重建方案的重要支撐。
「需要發揮很大的基層作用。」第寶鋒坦言,越到基層難度越大,任務重、人手缺、技術弱的短板明顯,特別此次還橫跨了雅安和甘孜兩個市州。但另一方面,他仍舊有信心,同樣是在這次調查過程中,他接觸到的基層幹部,有穿着皮鞋就往震中垮塌山地上開路的副縣長,也有瞞着家人沖在最前面的村支書,「我是黨員,這四個字,在這裡真的就是一種承諾。」
另一方面,第寶鋒毫不避諱此次重建的難度不小。
「重建還將面臨次生地質災害長期的影響,且涵蓋房屋、基礎設施、產業和心理等多個領域的重建,同時,農戶分佈又很散。」此外,第寶鋒估計,在活動斷層的百姓,房屋等基礎設施不是嚴重損毀就是垮塌,可能將來需要集中安置搬遷。

專家組成員出發前在四川省應急管理廳集結
事實上,在應急管理部的專家建議中,提及的地質災害多發地區要進一步加強防範措施和防範意識。在第寶鋒這裡更為細緻的,就是農村房屋的建造標準和結構也要改變,要結合當地特點、地質條件和地震動能量的釋放特點,確定房屋用什麼結構和標準。
「例如燕子溝鎮有條老街。」第寶鋒印象深刻,在這次地震中,老街上木質房屋沒有大的問題,但類似土石房,中間水泥都沒有的,就很容易倒,還有磚石結構,結構不穩的,也很容易受損。
千頭萬緒,但已經完全鋪開。對於第寶鋒而言,這28的n次方張表格,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管理者、百姓、專家學者們共同的中心。
「地震猝不及防,但人的力量總能對抗。」電話那頭,他充滿信心。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