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日剛剛過去,國際黏多糖貯積症關愛日又將臨近。黏多糖貯積症(簡稱MPS),這一總發病率低於1/2.5萬的罕見病現症群體,正面臨著一個艱難的三選一。好消息是有藥物了,特殊的酶替代療法下,一般個頭、體重的孩子的藥費支出是每年100多萬;第二個選擇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單次投入巨大,而且移植有一定的風險;最後一個也是最多家庭的選擇,保持現狀,對症處理問題,在等待中希望孩子的心臟病變、脊柱畸形的併發症不來或者晚點來。

這是一個罕見病群體,患者、孩子們特徵明顯,好消息是有藥物能治療了,但很昂貴。
24日,由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見病關愛中心發起的黏多醣貯積症多學科義診活動在華泰賓館舉行。「2008年我們中心開展尿液黏多糖分析、酶學分析、基因分析以來,一共診斷了260多名黏多糖貯積症患兒,其中有40餘例進行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2019年開始陸續有MPSⅣA、MPSⅠ和MPSⅡ型酶替代藥物在國內上市,由於費用高昂,真正計劃開始使用酶替代療法的患者屈指可數。如果沒有醫保政策支持,每年能夠支撐起昂貴治療的家庭依然少數」,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張文主任表示。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張文在分享疾病治療的最新進展。
發病率極低的罕見病群體
確診周期在縮短
「黏寶寶」是黏多糖貯積症患兒的美麗名字,但擁有一個患兒的家庭並不甜蜜。
因為基因突變,MPS患兒體細胞的溶酶體內降解黏多糖的水解酶活性減低,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謝,最終貯積在全身細胞內而發生的疾病。該病是溶酶體貯積病中非常重要的一類,可分為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種類型,其中Ⅲ又分為ⅢA,ⅢB,ⅢC,ⅢD四個亞型,Ⅳ型分為ⅣA和ⅣB亞型,雖然各型致病基因和臨床表現有差異,但由於貯積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統稱為黏多糖貯積症。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黏多糖貯積症被收錄其中。
因為黏多糖貯積,患兒的體表特徵異常明顯。肝脾腫大,面部容貌粗糙,舟狀頭,前額突出,眉毛濃密,眼睛突出,鼻樑低平,鼻孔上翻、舌頭肥大突出……
同樣因為黏多糖貯積,患兒的眼部、智力、肝脾、關節甚至包括心臟瓣膜都會受到累及。因為罕見,在若干年前,這類患兒的明確診斷周期往往漫長,因為角膜渾濁去到眼科,智力發育遲滯又去到了神經內科,心臟瓣膜病變出現後,患者可能求診於心臟科,關節病變了,孩子們則求診於骨科。

現場義診環節,三名醫生在和黏多糖患者、家屬進行溝通。
相當長一段時間,患兒從發病,到最後確診需要4-6年的時間。現在隨着罕見病知識的宣傳和學術交流,醫生們對該病的認識也增強了,患兒的確診周期大大縮短。但診斷之後,現有的干預治療手段卻又顯得異常短缺。
「除了Ⅰ、II、ⅣA型三個型別的黏多糖貯積症,因為藥物准入獲批了,可以使用酶替代療法得到較好的控制。其他型別,暫時沒有特效藥物,對症治療是主要方法。或者,就是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張文主任透露,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遺傳與內分泌科和血液腫瘤科通力合作,已完成了40餘例MPS患兒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成功率在94%左右。
用藥就能緩解
停葯又回到了原點
來自珠三角兄弟城市的陳先生就是一名MPSⅡ型患兒的父親。孩子從出生到2月齡一直表現正常。可隨後開始出現斜疝,嚴重的反覆發熱不退。肝脾腫脹,心臟瓣膜病變陸續出現,孩子的智力發育也開始異常遲滯,運動能力低下。
當地醫生很難理解孩子的這些莫名其妙的癥狀,甚至排查過結核。最後孩子到了4歲多的時候,才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明確診斷為MPSII型。彼時,針對這一型的MPS,國外葯企已經開發出了酶替代療法所需的藥物。

患者家屬陳先生講解他的求醫歷程。
正好當時韓國開始進行國際招募,這讓陳先生看到了希望。通過申請,他的孩子獲得了一年的免費酶替代治療機會。治療期間,他能看到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轉,肝脾縮小,心臟瓣膜病變改善,每天能走一萬步。
可治療停止後,回家不久,孩子的病情開始出現反彈,並開始持續性加重,運動能力也出現減退。
目前即便國內也同樣引進了這一藥物,孩子的情況也沒能改善。不是因為藥物沒效,而是那種藥物費用高昂,一年100多萬元人民幣的藥費,即便地處珠三角富庶區域,陳先生依然無法企及。
同樣的遭遇,在何女士和他兒子身上也發生過,同樣是MPSII型,同樣在韓國接受免費酶替代治療,因為病情嚴重,甚至接受了為期兩年的治療。然後治療一結束,回到國內後,又回到起點。「那樣的天價,又有幾個家庭能夠承受得起。」
一次成功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可孩子至今仍在接受手術修復
來自廣州的李女士,也有一個「黏寶寶」。孩子到現在8歲,可歷年來接受的各種手術治療就不下六次。
「孩子確診的過程用了半年,越來越多的醫生認識到了這種疾病,會立即轉介到能明確診斷中心進行確診。」李女士告訴南都記者,孩子1歲確診,確診後一直在進行針對性的積極治療。
2歲的時候,做了中耳炎(併發症之一)置管和腺樣體肥大的消融;
3歲的時候,因為腦積水,孩子做了腦室分流,外科疝氣治療。
4歲的時候,計划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可要在茫茫人海找到完全相合的配型者,好比大海撈針。「治療效果最好的臍帶血,沒有從公共庫中獲得配型;中華骨髓庫、台灣慈濟都找過了,不行。最後退而求其次,運用孩子父親的幹細胞,做了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
幸運的是,孩子挺過了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一關口。
幹細胞移植後的治療效果也是明顯的,孩子肝脾腫大消退,智力、運動能力得到改善。
到了5歲,6歲,孩子又接受了鞘膜積液治療和膝外翻矯正。
「孩子目前已經能進入公立學校的特殊班進行學習,但智力似乎在短暫好轉後又停滯了下來。」
一路下來,李女士的治療心得就是聽從專家的建議,然後評估好每一次治療的風險和獲益。「相信醫學、相信醫生的同時,家長們也要保重身體,和黏多糖貯積症的對抗註定是一場持久戰。這些孩子,需要家長們終身照顧。」

骨關節畸形,是黏多糖的另一大併發症。
要想辦法讓「黏寶寶」們用上藥
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註定了發病率再低的罕見病都會有一個不小的群體。MPS患兒也一樣,在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見病關愛中心裏,加入的家庭超過400個。中心鄭芋會長告訴南都記者,和陳先生、何女士的境遇一樣,群體裏面的絕大多數家庭承擔不起昂貴的酶替代療法來控制、緩解病情。
建立一個抱團取暖的群,除了交流治療心得,更希望能夠在當前有葯可用的情況下,讓患兒家庭們用得起。「最最關鍵的,還是希望能夠得到醫保的支持。畢竟這個群體並不龐大,對於醫保基金的影響相對較小。」
鄭芋表示,目前國內部分地區針對黏多糖藥物可以報銷地方有成都市,廣州市、佛山市等地也都有城市商保的部分費用支持,山東、浙江、江蘇等省份都在關注黏多糖疾病。
而那些得不到醫療保障支持的患兒,則還需要等待。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