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應該是2022年最好看的「群像劇」之一。
城府極深的馮膺、執着直男荀詡、深愛陳恭的郭剛、智商在線的糜沖……無一人物刻畫不精。
《風起隴西》也是近兩年,唯一沒讓我把速度加成1.25的「諜戰劇」:
每個人每句台詞都瘋狂下套,又環環相扣,你稍不用心,那信息量就消化不掉,劇情就跟不上。[捂臉]
而且,很久沒見過電視劇的「打光」追求「自然燭光、自然日光」了,復古、樸素的風格,讓整部劇質感、代入感都很強。
被高倍濾鏡的古偶劇折騰到疲勞的審美,終於在這部劇里支棱起來了[捂臉]。
這簡直是一個教訓:要看好劇,還得親身測試!
三國「諜戰」:古裝版「無間道」
《風起隴西》擺脫了一般國共諜戰、民國諜戰的套路,改為新穎的「三國背景」。
「三國」本就是一個英雄、梟雄難辨的時期,且本劇選擇了「三國鼎立中末期、蜀漢氣數將盡之前」作為背景,悲壯感和故事感自然就來了。
劇中一筆帶過的「蜀漢街亭之戰」「諸葛亮斬馬謖」,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北伐中原。「街亭之戰」所屬的第一次北伐,重點就是攻下關中屏障隴西地區。開戰之初,多戰告捷,差一步便能奪取隴西、據此東進。
然而一次重大的用人失誤,也就是諸葛亮用參軍馬謖作主將,防守天水東邊的街亭,結果被張郃擊敗,北伐功虧一簣(李嚴與諸葛亮的對峙,正是基於此役失據)。
諸葛亮這個軍事大神為何用人失誤?
馬伯庸就從這兒入手,獨闢蹊徑地指出是「情報之失」。是蜀漢的諜報機關「司聞曹」,中了魏諜報機關「間軍司」的一計……OMG,這樣的設定,格局大了。
根據史料,三國時期本就是我國古代諜戰的巔峰時期,軍事間諜不只有我們熟悉的「反間計」,還有因間、內間、死間和生間——
比如,劇中馮膺一開始得知白帝在魏「叛變」後,派白帝的大舅哥荀詡去感召白帝,這種「因其鄉人以用之」,就叫「因間」。
而內間,是指利用敵方的官吏。白帝陳恭馮應指派,在魏國做主簿,就是「內間」。
反間比內間更進一步,就是是利用敵方的官吏,誘使敵國人做間諜。
魏國利用蜀漢司聞曹的司蔚高堂秉,來腐化陰輯、馮應等,就算「反間」。當然,柳瑩利用美色一步一步接近馮應、李嚴,也是計劃「反間」。
何為「死間」?指的是派出去沒法活着回來的人。
翟悅就是代表性「死間」,而陳恭以白帝身份在魏國,曾被蜀漢疑為叛徒,若他沒能成功回漢,也可稱為「死間」。
當然,陳恭還是在荀詡的配合下回到了蜀漢,不僅報了信,還用計阻止了軍機失竊,這就叫「生間」、頂級「生間」[呲牙]。
古代軍事間諜的類型,算是讓《風起隴西》玩轉了。
角色們時時刻刻在「用意念打鬥」,不斷突破死局、創造生機,再布陣讓敵方入套……這樣不斷「布局」「破局」的劇,堪稱古裝版「無間道」。
聶遠、陳坤演技封神,白宇、王驍、董子健、李光潔驚喜
「誰是燭龍?」這是《風起隴西》的主線。
燭龍憑一己之力把蜀室捅得到處漏風漏雨,魏諜的工作當真是達到了《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那麼,到底誰是燭龍?
從更新到16集的劇情來看,「白帝」陳恭就是燭龍,諜中諜就是他了。
劇中,陳恭「分裂」演「雙諜」,戲外,陳坤「分裂」演陳恭。
真的是:每次想用陳坤的偶像臉黑他的時候,又總是被他的演技說服了。
栽贓糜沖,他的一秒變臉,讓糜沖「一世英明」變為負數;
翟悅受刑,他一邊說著「臨死前就沒套出什麼情報?」一邊低頭滴淚,青筋凸出;
定軍山盜圖,他一轉身把五仙道的同僚刺死,臉上的無情讓人膽寒。
拿着燭龍的信物與柳瑩接頭,他是那麼玩世不恭、雲淡風輕,彷彿之前所有,全都是在演戲。
還有沒有反轉?拭目以待!
本劇能和陳坤飆上演技的,是聶遠。
他飾演的馮膺,讓我明白了什麼叫野心勃勃、城府極深、職場厚黑。
馮膺時時刻刻動用着七竅玲瓏心,見大人說大人話、見小人說小人話、見鬼說鬼話。任何一種人,上到李嚴、楊儀,下到荀詡、柳瑩,只要讓他盯上,他都「吃得下」。
馮膺與柳瑩會面:
為了讓柳瑩相信他已心旌搖蕩,聶遠的身體語言和眼神,無一不釋放着想據為己有的貪婪。
他想把柳瑩當一步棋放在李嚴身邊,作為保命,卻又必須柳瑩有了肌膚之親,好一個真真假假真真!
馮膺一直傳遞給郭淮這一面:不管是誰,只要能為他陞官服務,馮應便來者不拒。
馮膺向孫令說明「陳恭是李嚴的學生」:
「他可通天,別打錯主意了!」
這時聶遠看向常遠,有一絲審視和猶豫。這說明馮膺在考慮需要向孫令釋放幾分信息。
這樣的「官油子」和「人精」,被聶遠演得惟妙惟肖。
然而當你代入聶遠是蜀漢那個最大的蛀蟲後,劇情又反轉了,聶遠竟然和楊儀在搞「計中計」……
這樣的複雜的角色,沒有點智商的演員真演不了!
除了聶遠和陳坤,白宇、王驍、董子健、李光潔等演技都出乎意料地好。
李光潔第一次演出了諸葛亮的孤獨、力不從心;
董子健演出了魏晉名士的重情重義——他和陳恭短暫而動人的友情,是劇中第一對好嗑的CP。
王驍飾演的糜沖忠心有謀(司命搞起偵查來,也是有板有眼);
白宇一露面的溺水戲就有驚艷到我,復命受傷後得知表妹翟悅就義的痛苦,更令人拍案叫絕;
如此年輕的演員,卻做到了台詞穩、情緒準確、肢體語言分毫不差,不怪聶遠誇他:
「白宇是少年老成,其實他比我和陳坤小很多的,但演繹一點不比我們差。和他對戲你得小心點,擔心露怯。」
美術太高級:重現魏晉原始「物相」與「魏晉美男子」
說完劇情和演員,還得誇一誇美術和攝影。
由於社會動蕩,魏晉、三國時期的社會,崇尚一種原始的、「天然去雕飾」的美。
無論是物件、還是服飾,都視不受禮教約束、保持天性為美。
《風起隴西》一開場,諸葛亮的中軍大帳里,木色的牆、青銅色的甲、紅絲絨的帳,展現了像山川土木一樣自然、真實之神韻。
密報是泛黃的羊皮紙質感,字體用的是略寬、平坦的隸書,正是當時官方所用的正規字體。
在低飽和度的色彩下,人物臉上燭火一閃一閃,瞬間讓觀眾入戲到那個文明尚不太發達的歷史時期。
「物相」的簡樸、松弛,也襯託了人物「內心戲」的快節奏和生死角逐。
除此之外,《風起隴西》的攝影構圖,採用「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典型的中國傳統審美觀念進行布局:黃金螺旋構圖、九宮格構圖、斜線構圖法等,讓畫面呈現出更多的動感、力量、美感和方向感。
待陳坤、董子健一襲白衣出場,更是讓人驚艷!
根據劇情,他們不拘禮法只穿裡衣赤誠相見,服裝寬衣大袖、褒衣博帶、自由洒脫,正是模仿竹林七賢似的魏晉名士風範。
那個年代的男子特別注重儀態之美,但美的不只是五官,還有神韻悠遠。
這樣的美感,比比皆是,不管你覺得郭剛和陳恭、陳恭跟荀詡有CP感,那都是因為服飾、造型上,把他們打造出了魏晉「美男子」之風度。
演員的選擇上,似乎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無論是白宇、還是陳坤,都特別有「丰神俊朗」之美…真的是,滿屏都是魏晉美男子!
尤其是女演員翟悅,一笑便照亮了整個斗室,因堅貞、清俊、率真的形象,成為了本劇的「白月光」。
對了,還要給兵將「頭巾盔」和「筒袖鎧」的復原點贊。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曾改良筒袖鎧、頭巾盔(如圖)。
提高衣領加長帽子,是為了提防當時盛行的兵器「戈」,一擊割斷戰士的脖子;而把套頭穿改成開襟穿,是為了降低重量,使甲胄更輕便。
這種甲風靡一時,以至於曹魏後期的主要將領都穿這種改良筒袖鎧。
《風起隴西》中,設計的都是這種盔和鎧,非常精準。
除了劇情燒腦、攝影別具一格、演員演技狂飆、滿屏都是魏晉美男cp,《風起隴西》還是一部「職場圖鑑」——
糜沖是愛給自己設立KPI的職場卷王,惹得上級郭剛壓力山大;
荀詡是正直可憐的「打工人」,幹着最累的活,但從沒進過核心層;
「白帝」陳恭和他的父親都忠心耿耿,卻雙雙被「職場高管」當作利益交換的籌碼,捨去生命;
馮膺左右逢源、精通馭人之術才能在「領導換屆」時,不被拿掉;
李嚴正是因為收受賄賂,喜歡阿諛奉承,才落入馮膺圈套……
無怪乎馬伯庸忍不住自己誇自己:漸入佳境、如飲醇酒、越發精彩。
我猜,《風起隴西》也許會成為5月「劇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