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張圖,這個是電影《金陵十三釵》里教導總隊的機槍手,這挺機槍看上去挺高大上,和捷克式輕機槍相比,槍管沒有散熱槽,明顯更加精緻。這挺機槍是捷克式么?明顯不是,這挺機槍其實是布倫機槍,而從其直彈匣看,這是一挺發射7.92*57mm毛瑟彈的布倫機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79勃然。
要說這個79勃然呢,這挺機槍的親爸爸是英國的布倫機槍,而其老祖宗呢,則是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輕機槍。這事呢,要從1930年說起,那會兒大英帝國的那些紳士軍隊還在用長得和反坦克炮的路易士機槍,這槍又重又不方便,到30年代那會兒,已經是非常落後的一挺機槍了。
路易士機槍
這會兒,英國人開始尋求一挺新的機槍去代替自己手裡老套的路易士機槍。他們將自己的目光盯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那裡,捷克斯洛伐克有一挺非常出色的輕機槍,就是我們熟悉的ZB-26輕機槍。這挺機槍放在整個二戰中,都算是最出色的輕機槍之一了。這裡咱們展開談一下ZB-26輕機槍,其導氣式原理和槍機偏移式閉鎖都是非常棒的,發射的7.92*57mm毛瑟彈。
要說這挺機槍出色在哪,我們來看一下二戰中那些機槍,美國人其實是沒有輕機槍的,他們是用BAR去充當輕機槍用的,實質上其實是個自動步槍;英國人的布倫機槍是抄的捷克式;鬼子的歪把子屬於是莫名其妙,結構抄的哈奇開斯,其開放式彈斗讓鬼子叫苦不迭,而後來的九六式和九九式,也是在外部結構上抄了捷克式,而內部結構其實還是歪把子;蘇聯人的DP-28輕機槍太重,其槍管更換、重量、便攜性都不如ZB-26,就它那個反坦克地雷一樣的大彈盤就夠受的;最BUG的是德國人的MG-34和MG-42,這兩個無論是射速、重量、火力持續性上,都非常棒,不過,這挺機槍還屬於一個通用機槍,和ZB-26並不在一個緯度。
為數不多強於ZB26的機槍,不過卻是個通用機槍
那麼ZB-26呢,其20發的彈匣,這個數量現在看起來有點少,你會覺得,起碼50發才夠啊,但是如果你將環境代入到當時,1926年那會兒,吃瓜大兵們還都在用栓動步槍拉大栓呢,這20發的彈匣完全就夠用了,而且,其上置彈匣,再加上一個副射手給快速更換彈匣,火力上是不存在什麼問題的,只要副射手給力,那就沒問題。這個就像《團長》裏面豆餅那個角色一樣,背個大箱子專門伺候迷龍的輕機槍。而且,其槍管是可以快速更換的,非常方便。這ZB-26輕機槍,說是當時最出色的輕機槍之一是沒什麼問題的。
既然這個ZB-26這麼出色,那麼英國佬大筆一揮,這槍我要了,我就要這挺機槍了,但是你得給我改改我才能用。當時英國佬用的子彈是.303子彈(7.7*56mm),得把ZB-26改成這模樣的才能用。改進途中,歷經了ZB vz 27、ZB vz 30、ZB vz 32,最終是ZBG-33成功上位,這就是後來英國佬的布倫MarkⅠ輕機槍。
布倫MarkⅠ
這個布倫MarkⅠ呢,還是帶有很明顯的ZB輕機槍的影子,比如那個蝸式的照門調節器,這是和ZB-26輕機槍一樣的,後來日軍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都是用的這個類型的。而布倫機槍後來的款式裏面,MarkⅡ和MarkⅢ都換成了立式的照門,取消了這個蝸式的調節器。而且照門也變成了覘孔的,不再是缺口的。
不同點上,從外形上看,主要是槍管,布倫機槍取消了散熱槽,那東西作用其實一般,目的是增加表面積,方便散熱,但是會增加非常麻煩的工作量。子彈換了,那麼彈匣也就不一樣了,布倫機槍的彈匣也就變成弧形彈匣了。布倫機槍的導氣箍靠近槍管中間,而ZB-26的導氣箍則是靠近槍口。
而電影《金陵十三釵》裏面那個則是79勃然,是加拿大英格里斯兵工廠生產的布倫輕機槍。這裏面呢,很多人會強調這挺機槍叫79勃然,而不是什麼布倫。實際上這就是個音譯的問題,英文裏面都是Bren。加拿大是英國的小弟,英國用啥他就用啥,布倫機槍當然也不例外,1938年以後,加拿大人乾脆就自己開始生產布倫機槍了。
關於這個79勃然呢,這個是在1943年那會兒,戰爭進入後半段,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加拿大方面作為盟軍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租借法案》對外提供武器的一個產物。當時呢,歐洲的德國佔領區裏面,那些抵抗組織使用的武器里,很多都是發射7.92*57mm毛瑟彈的武器,7.92*57毛瑟彈相對容易找到(擊斃幾個德國兵就有了),而.303子彈則很難去找,而且,ZB26、ZB30這些輕機槍在那邊也比較常見;而亞洲戰場上的中國,使用的子彈也是7.92*57mm子彈,中正步槍、捷克式機槍、民24重機槍等,都是這種子彈。
那麼,為這些軍隊提供的輕機槍肯定不能是原版的布倫機槍,他們要是用原版布倫,子彈什麼的還得是通過外援才能來,沒外援這槍就沒法用了,所以,生產一個發射7.92*57子彈的布倫機槍是非常必要的。那麼,加拿大人對布倫機槍又反向改造了一番,本來這布倫機槍的老祖宗就是用7.92*57mm毛瑟彈的,後來英國人改成了.303,現在又改了回來。
這個79勃然呢,其實是布倫MarkⅡ的一個改版,布倫MarkⅢ是短槍管款的,是傘兵型的。你可以發現,這個79勃然上面的照門,是和布倫MarkⅡ是一樣的。而彈匣上,為了方便,79勃然的彈匣和ZB-26的彈匣是一樣的,都是梯形彈匣,而且容彈量也都是20發,並不是布倫機槍的30發。
79勃然的標記上是寫的"7.92 Bren MkⅠ",其說是MkⅠ,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後續型號了。而這挺機槍有三種標記的銘文,但是槍都是一樣的,有一種標記年份的,是提供給歐洲的抵抗組織的,另一種標記着"七九勃然 加拿大造"的則是當年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中國的布倫機槍。當年通過租借法案接收的布倫機槍也有原版發射.303子彈的,但是後來幾乎不用了,因為離開英國人就沒子彈了。
七九勃然的兩種不同銘文
1949年使用79勃然的民兵
79勃然在外形上,除了布倫機槍的元素呢,還有很多其實都是當年布倫直接照抄ZB-26的元素,比如下面這張圖,裏面有彈匣井蓋,這個布倫和ZB-26是一樣的,槍管固定栓,也是一樣類型的,這個槍管固定栓,鬼子的九六式和九九式則是和ZB-26不同。這個梯形彈匣呢,也不算抄了,這個純屬為了方便。
捷克式和七九勃然局部
還有一種機槍經常被誤認為是79勃然,比如我,當年誤認成了79勃然了。就是三哥迄今為止還在用的布倫機槍,其直排彈匣,確實很像79勃然,當年誤認成是裝30發子彈的79勃然。而實際上呢,這挺機槍是發射7.62*51mmNATO的L4 布倫,並非79勃然。這挺機槍是二戰結束以後改裝的布倫機槍,五十年代那會兒,北約換裝了7.62*51mmNATO了,英國人的.303子彈也沒用處了,槍也得改了,改成發射7.62子彈了,彈匣是直的,略微有一點弧形。它的彈匣其實是可以和L1步槍互換的,所以有時候會看到使用20發彈匣的L4布倫。
印度L4布倫
而印度作為英聯邦國家的"核心"成員,自然是不能少了他啊,秉持着"英國用啥他用啥"的原則,這個L4布倫也就到了他手裡。不過,現在雖然是21世紀了,布倫機槍也淘汰了,但是印度在輕武器製造方面實在是無能為力,這個L4布倫,他還要用。不光是布倫機槍,還有李恩菲爾德步槍,他也在用。
而關於改裝布倫機槍方面,咱們也是有一手的。50年代後期,咱們換裝了五六衝,使用的7.62*39mm步槍彈了,而原本的7.92*57mm子彈已經停產了,而且越來越少,但是這布倫機槍和ZB-26還不錯,也不能就這麼不用了,畢竟數量龐大,給一些民兵使用也是可以的。乾脆,直接改裝了,改成發射7.62*39mm子彈的,插着AK彈匣的布倫機槍和捷克式機槍就誕生了。
建國後的布倫機槍和捷克式
這些槍呢,經常亂入影視劇,畢竟大多數布倫和捷克式都改裝了,比較好找,原版的反倒是不大好找了,所以呢,經常有弧形彈匣的捷克式亂入影視劇。這點是嚴重違背史實的,但是道具方面不大好找,也是比較無奈的一件事了。下面這個就是非常典型的,這個弧形彈匣並不是.303布倫的弧形彈匣,而是AK的弧形彈匣。
這個弧形彈匣其實是AK的彈匣
要說這個布倫機槍呢,它是繼承了ZB-26的一系列優點,這也就讓其成為了二戰中最優秀的機槍之一,乃至二戰結束以後一段時間,布倫機槍一直都是非常出色的。而要說其究竟有多出色,你看,三哥到現在還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