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5 月 23 日,在 2007 年的今天,盛大宣布出售所持有新浪公司股票,累計獲利 7650 萬美元。盛大曾於 2005 年 2 月通過公開市場收購了新浪 19.5%的股份,試圖與新浪進行合併計劃,但該計劃並未順利實施。此後,盛大於 2006 年 11 月 8 日,首批出售了 370 萬股新浪股份,當時即有觀察人士表示,盛大已放棄了與新浪進行合併的考慮。
1908 年 5 月 23 日:晶體管的共同發明者 John Bardeen 出生

圖源:維基百科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是一名於 1908 年 5 月 23 日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因發明晶體管及其相關效應而聞名;他分別在 1956 年、1972 年 2 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第一次是 1956 年與 William Shockley 和 Walter Brattain 因發明晶體管而獲得;並在 1972 年再次與 Leon Neil Cooper 和 John Robert Schrieffer 共同提出了一個稱為 BCS 理論的常規超導基本理論。
1908 年的今天,約翰·巴丁出生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他的父親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解剖學教授和第 1 任醫學院院長。他的母親海倫·巴丁結婚前曾任教於杜威實驗學校(J. Dewey The laboratory school,即今日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從事室內裝潢業務。巴丁在麥迪遜市的一所大學附屬高中就讀,他也同時參加了另一所高中的額外課程,他的母親在此期間去世。1923 年,約翰·巴丁考入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電機工程系。因為他不想像父親一樣成為學者,所以選擇了具有更好就業前景的工程學。
1928 年,巴丁獲得電氣工程理學士學位。因學識積累豐富,他在升學就讀碩士一年之後,就在列歐·皮特茲(Leo J. Peters)的指導下取得了電氣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巴丁本來想到劍橋三一學院深造,但沒能成功。他留在了威斯康星大學進行研究,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後來,他去了海灣石油公司的研究部門「匹茲堡大學海灣研究實驗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pplied Research Center)。1930 年到 1933 年,巴丁在那裡參與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對工作厭倦之後,他於 1933 年又前往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巴丁的論文選題方向是固態物理,導師是尤金·維格納。

圖源:維基百科
1938 年到 1941 年間,巴丁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1941 年到 1945 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在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後,巴丁終於來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工作場所——貝爾實驗室。1945 年 10 月,約翰·巴丁開始在貝爾實驗室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問題。巴丁是固態物理組的成員,組長是威廉·肖克利和化學家斯坦利·摩根(Stanley Morgan)。其他組員還包括沃爾特·布拉頓、物理學家傑拉爾德·皮爾遜(Gerald Pearson),化學家羅伯特·吉尼(Robert Gibney),電子專家希爾伯特·摩爾(Hilbert Moore)和幾個技術員。他們在學生時代就因工作原因認識。
言歸正傳,肖克利的小組任務是尋求一種固態放大器來取代易碎的真空管放大器。他們的第 1 個嘗試是根據肖克利的構想,使用從外部施加的電場來影響半導體的導電性。這些實驗用遍了各種材料和搭配,但是都失敗了。等到巴丁提出一種有關表面態的理論,研究才開始出現轉機。巴丁猜想半導體物質的表面存在着一種機制,能激發出一種可防止自身被外場貫穿的特殊狀態。小組於是將研究重點改為材料的表面狀態,之後幾乎每日都有長談。小組的交流氣氛很棒,眾人都能各抒己見。
1947 年,巴丁和布拉頓發明了半導體三極管(雙極性晶體管)。一個月後,肖克利發明了 P-N 結晶體管。晶體管效應的發現導致三人後來共同獲得了 195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功成名就之後,在 1951 年,巴丁的朋友佛萊德·錫思想為巴丁提供一份年薪一萬元的工作;巴丁由於當時已經和性格古怪的肖克利不合,接受了聘用後,離開貝爾實驗室,進入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機學院和物理學院擔任教授。在那之後,肖克利也離開了實驗室,自己開了家公司,並間接造成了仙童半導體公司的誕生。
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楊振寧推薦下,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利昂·庫珀開始與巴丁和施里弗進行合作。1957 年,巴丁和庫珀、施里弗共同創立了 BCS 理論,對超導電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三人後來也因此獲得 197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也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巴丁於 1991 年 1 月 30 日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布萊根婦女醫院死於心臟病,享年 82 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1995 年 5 月 23 日:Java 正式發佈
1995 年 5 月 23 日,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在 SunWorld '95 大會上公開發佈了 Java,這是一種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具有跨平台、泛型編程、函數式編程等特性,由詹姆斯·高斯林任職 Sun 公司期間主導開發。目前,Java 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使用程度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的編程語言。「Java 之父」高斯林倡導簡潔,他一開始就將 Java 定位為「解除了槍、刀和棍棒的 C++」,當然,這種說法也不乏推廣因素,畢竟當時最流行的語言是 C++。

圖源:維基百科
對於開發者來說,Java 看上去像是 C++,但是,其實 Java 還大量吸收了 Lisp、Smalltalk 以及 Pascal 的特點。我想要的就是將這些環境平滑地組合在一起。
——詹姆斯·高斯林
任職於 Sun 公司的詹姆斯·高斯林等人於 1990 年代初開發 Java 語言的雛形,最開始該語言被命名為 Oak,還只是公司研究的一個內部項目,而一切的起因是 Sun 公司的一個叫做帕特里克·諾頓的工程師被公司自己開發的 C++和 C 語言編譯器搞得焦頭爛額,因為其中的 API 極其難用。帕特里克決定改用 NeXT,同時他也獲得了研究公司的一個叫做「Stealth 計劃」的項目的機會。「Stealth 計劃」後來改名為「Green 計劃」,詹姆斯·高斯林和麥克·舍林丹(Mike Sheridan)也加入了帕特里克的工作小組。他們起初目標將這個新語言設置在家用電器等小型系統中,應用在電視機、電話、鬧鐘、烤麵包機等家用電器的控制和通信。
工作小組使用的是嵌入式系統,可以用的資源極其有限。很多成員發現 C++ 太複雜,以至很多開發者經常錯誤使用;他們還發現 C++ 缺少垃圾回收系統,還有可移植的安全性、分佈程序設計和多線程功能。最後,他們決定開發一種易於移植到各種設備上的平台。然而,由於原先目標設定的智能化家電的市場需求沒有預期的高,Sun 公司放棄了該項計劃;本來小組成員還開了一家叫做 FirstPerson 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在這之後也被並回了 Sun 公司的總部。
1994 年 6 月,詹姆斯·高斯林在同約翰·蓋吉、比爾·喬伊、帕特里克·諾頓、韋恩·羅斯因和埃里克·施密特經歷了一場歷時三天的頭腦風暴後,團隊決定再一次改變努力的目標,這次他們決定將該技術應用於萬維網。他們認為隨着 Mosaic 瀏覽器的到來,互聯網正在向同樣的高度互動的遠景演變,而這一遠景正是他們在有線電視網中看到的。作為原型,帕特里克·諾頓寫了一個小型萬維網瀏覽器,WebRunner,後來改名為 HotJava。

圖源:維基百科
1994 年 10 月,HotJava 和 Java 平台為公司高層進行演示。1994 年,Java 1.0a 版本已經可以提供下載,但是 Java 和 HotJava 瀏覽器的第一次公開發佈卻是在 1995 年 3 月 23 日 SunWorld 大會上進行的。Sun 公司的科學指導約翰·蓋吉宣告 Java 技術的誕生。這個發佈是與網景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馬克·安德森一起進行的,馬克·安德森當時直接宣布了網景將在其瀏覽器中包含對 Java 的支持。1996 年 1 月,Sun 公司成立了 Java 業務集團,專門開發 Java 技術。
Java 編程語言的風格十分接近 C++ 語言。繼承了 C++ 語言面向對象技術的核心,捨棄了容易引起錯誤的指針,以引用取代;移除了 C++ 中的運算符重載和多重繼承特性,用接口取代;增加垃圾回收器功能。在 Java SE 1.5 版本中引入了泛型編程、類型安全的枚舉、不定長參數和自動裝/拆箱特性。Sun 對 Java 語言的解釋是:「Java 編程語言是個簡單、面向對象、分佈式、解釋性、健壯、安全、與系統無關、可移植、高性能、多線程和動態的語言」。
與傳統語言不同,Sun 公司在推出 Java 時就將其作為開放的技術。全球的 Java 開發公司被要求所設計的 Java 軟件必須兼容。「Java 語言靠群體的力量而非公司的力量」是 Sun 的口號之一,獲得了廣大軟件開發商的認同。這與微軟公司所倡導的注重精英和封閉式的模式完全不同,此外,微軟公司後來推出了與之競爭的 .NET 平台以及模仿 Java 的 C# 語言,並陷入了 Java 語言的官司戰。再後來,Sun 被甲骨文公司併購,Java 也隨之成為甲骨文公司的產品。如今,移動操作系統 Android 大部分的代碼都採用 Java 編程語言編程。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計算機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成就一億技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