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程東】7月30日是李登輝病亡兩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重新評價李登輝,在藍營內部引發巨大爭議。

內部強烈反彈
據台灣《聯合報》7月31日報道,朱立倫7月30日一早在臉書發文稱,他於7月29日晚間與日本代表團會面,席間雙方談論起4名國民黨籍前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政績」,包括「李登輝時期推動的民主台灣」。文章稱,「這是朱立倫回任黨主席後,首度以『推動民主台灣』評價李登輝」。該報報道稱,朱立倫上周三在中常會闡述對日立場,強調國民黨要很務實地「知日、友日」,不應該陷於過去仇日、反日情結,這絕對不是現在的國民黨立場。黨內分析認為,朱立倫對日友好,也反映在對李登輝的歷史評價上。
國民黨中央認為,台灣社會對李登輝見解分歧,難以輕易蓋棺論定,應採取開放態度重新思考歷史功過。國民黨黨史館主任林家興稱,李登輝是在蔣經國「解嚴」、逝世後接手台灣的,總共擔任12年的國民黨主席及台灣地區領導人,「那12年間是台灣民主化與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上述看法在國民黨內炸了鍋,質疑選戰在即,「是否要先恢復李登輝名譽?」馬英九直接向朱立倫喊話「多辦正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表示,李登輝遺留給國民黨的是價值錯亂,留給台灣的是「黑金」政治,不懂對國民黨有何紀念價值。「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也說,李登輝的功過已十分清楚,他不知道黨中央要重新評價李登輝的意義何在。
面對爭議,朱立倫7月31日回應稱,國民黨現在面對很多挑戰,「我們也在克服這些挑戰,不過講的都沒錯」。他稱「國民黨是最愛台灣的」,從蔣經國先生的「建設台灣」、推動台灣民主化,到李登輝的「民主台灣」,到馬英九「推動兩岸和平的和平台灣」,每一個階段都非常重要。
一系列「問題表態」
今年以來,朱立倫在一系列問題上的表態都引發國民黨內部的爭論。先是6月他訪美時聲稱國民黨親美,還說「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被質疑要改變馬英九堅持的「九二共識」及「親美友日和中」的均衡戰略,引發台灣社會政黨路線衝突及統「獨」路線紛爭。有泛藍支持者認為他跑到美國說親美,好比要與民進黨比賽親美,不僅對美關係未加分,卻在兩岸關係失分。
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蔡英文宣布下半旗,國民黨中央隨即宣布跟進下半旗。國民黨中評委劉東隆直言,國民黨中央黨部真的不需要降半旗,又不是公家機關,大可不必配合,基本立場還是要保持,「降半旗太突兀了」。趙少康稱,國民黨不必反對,但實在不必跟着民進黨當局起舞,這麼做是「投機、愚昧,無自尊、失去自主立場」。他進一步指出,日本對侵華戰爭不道歉、不反省,安倍卸任就去靖國神社,對台灣「慰安婦」不道歉、不賠償,「國民黨降什麼半旗?失去自主立場」。此文發出後,迅速獲得約1萬人按贊,反響熱烈。有島內網民表示,「國民黨現在成了四不像」,還有人質問,「國民黨到底主體意識是什麼?朱立倫要好好思思考」。
「陷入尷尬的進退維谷」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柳金財撰文稱,朱立倫提議「親美反共」路線,不僅外界質疑國民黨在「九二共識」上退卻,也質疑被民進黨「綠化」,從而喪失其在國際與兩岸路線上的自主性。尤其朱立倫提到國民黨一直以來是「親美的政黨」,從來不是「親中的政黨」,且論及徵兵制、軍備等議題。這些討好美國的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未曾說出口,但朱立倫基於政治算計,全部都說出。文章建議,國民黨應該在兩岸問題上多做實事,不要只為了媚俗選民而說一些空話,這樣才能在台灣重新取得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台灣聯合新聞網7月31日稱,朱立倫有意重新對李登輝進行評價,目的可能是想解決沉重的歷史包袱,但眼前最重要的是地方選舉,贏得縣市首長的政治版圖更為重要,一旦搞錯方向,恐怕只會徒增黨籍參選人的困擾。「想走出昔日泥淖,卻進退失據」,《聯合報》7月31日評論稱,當年國民黨開除李登輝的黨籍,李登輝組織「台聯黨」時鼓吹「台獨」,國民黨若有意重新評價,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如同訪美行、下半旗,絕非在圈內討論就能論定。一名國民黨內人士形容,國民黨不能什麼票都想要,最後什麼票都丟掉。文章最後說,朱立倫想走出歷史泥淖,爭取中間派選民路線的決心,「卻也在身段與決策失衡間,陷入尷尬的進退維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