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台灣疫情還處在高原區,但有台灣醫學專家稱,若確診連續兩周下降,估計7月有機會開放對外門戶。對此,「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庄人祥表示,目前疫情控制不是以清零為目的,而是以減災方式作為新防治措施,未來還是要戴好口罩,入境開放等相關檢疫措施,也是以縮短檢疫天數為目標。民進黨當局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人王國材透露,「觀光局」已準備好出入境旅客指引,包括兩天前要有PCR核酸陰性證明,須打滿三劑,另要團進團出等。
在經歷兩年多的抗疫之後,台灣地區從最初的「嚴守境外」,到去年、今年各一波本土疫情,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有台媒報道指出,7月可望擴大檢討室外脫口罩,至於「邊境」開放時間快則7月,慢也不會拖過8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於記者會中回應「大概不會規劃那麼久」。不過依然會做滾動式檢討,至於在口罩防疫方面,他則強調,7月暫時不會對口罩做整體放鬆。
台灣感染科權威專家黃立民提到,7月初疫情有望結束,但庄人祥今(8)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不太清楚疫情結束是什麼意思」。他說,因為各個地區都是從高峰緩步下降,很難完全結束疫情。
對於對外門戶開放,陳時中指出,基本上打過疫苗或相關條件下可不用檢疫,在觀光部分「恐怕還沒成熟」,也就是目前還不會有「0+7」,或許有部分人期待,但也有部分人不希望這樣實施。因此,他也說,「以逐步縮短檢疫天數來說,目前規劃3+4可能性最高。」
至於時機點,陳時中表示,當然是從商務開放,讓需要進來投資的相關產業可進入後才會再考慮其他方面。他提到,參考境外經驗,大多都是在高峰往下降的時候,有些是二分之一就開始籌備、有些是降到三分之一,會看屆時整體的病房數與實際的醫療需求相關,再決定開放時間。
針對「出入境旅客指引」,王國材則說明,包括需要有兩天前的核酸陰性證明,讓大家放心,境外Omicron變種病毒很多,很怕會進來;另外就是打滿三劑,然後會要求團進團出,出境和入境指引做好了,短期內會送到「指揮中心」核定,但實施時間仍要看疫情判斷狀況。(林靜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