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滕昕雲 台灣戰略學者
台美雙方在九月份預計將迎接眾所矚目的兩大重頭戲,分別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與「台灣政策法案」。兩岸法案若通過,對台恐怕是福禍相依。
隨着特朗普時代開始對中國總值500億美元產品課以關稅、美國聯邦調查局配合塑造 「千人計劃」事件開始,中美兩大國逐漸對立激化,在拜登上台後,中美對抗的情勢仍舊持續。在中美對立之下,做為籌碼的台灣貌似與美國的關係隨之升溫。
過去兩年來美國政治人物頻繁訪台,伴隨着由美方主導的一系列新型經貿協議、法案等出台,直到8月初美國國會議長佩洛西訪台達到頂點。這些動作似乎展現美國對台灣更加友好,有意拉攏台灣的態勢,不少人甚至想像着台灣能在中美對立持續中漁翁得利。
然而從九月份即將拉開序幕台美的兩大戲,就可看出在美國的盤算中,台灣地區永遠是一個空有風光外殼的提款機。
美國主導放行被禁食品入台灣校園
台美雙方宣布正式啟動 「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台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急着炒作話題,在談判未正式進行時就透過發言人表示,光是「倡議正式啟動」即象徵台美經貿關係有突破性發展,將近一步提升台灣經濟層次。
「政務委員」鄧振中更稱這是台灣 「等了30年」的心愿,9月初登場的首次會議將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列為優先項目,並強調 「台美雙方企圖心都很高」。
鄧振中甚至認為台美談貿易協議對台灣有多項好處,對外表示這將加速台美雙方法規調和、協調,而倡議談判采高標準,將提升台灣在新世代的競爭力,他還告訴工商界會有更多機會參加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等國際組織,甚至煽動對立,鼓吹台美可討論如何共同抗拒來自第三國的經濟脅迫。
事實上,台美貿易倡議談判並未真正涉及台灣產業關心的供應鏈整合、反貪腐、農產檢驗,以及貿易便捷化有關。不僅對台灣幫助有限,依目前談判方向都是以美國主導的情形,恐怕反而是台灣吃悶虧。
例如台灣曾「立法」禁止美國萊豬進入校園卻失敗了,某些地方政府只好改用自治條例明另禁止,而基改食品則已立法禁止進入校園。美國對產品檢驗標準的合理性要求嚴格,就可質疑台灣檢驗標準的科學根據,逼迫台灣開放被禁止的食品。
因此,鄧振中也不得不承認,即使談判順利進行,陸續完成的議題將採取包裹簽署協議或是個別簽署等問題,均尚未定案。
台海危機升溫還得為軍售買單
關於美國國會提出的 「台灣政策法案」,雖然已經被拜登擱置到9月再審,但依照佩洛西無視於美國行政當局反對意見,而堅持訪台的決定來看,白宮和國會作風日漸不同調,最後通過的版本與原版的差異性必然不大。
而該法案提議讓台灣成為美國 「非北約盟友」之一,明顯升級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勢必造成在佩洛西訪台後急速緊張的兩岸情勢更加惡化,讓台灣安全面臨更大的挑戰。
在對台軍售的標準方面,該法案有跨越性的調整,包括美國對台灣提供45億美元安全基金、協助台灣軍隊現代化,並允許台灣購買防禦性武器外。這些改變已經明顯違背數十年來美國對台採取 「戰略模糊」的立場,一旦法案通過,將增加中美在兩岸問題上的對立,等於是將台灣置於更危險的境地。
此外,根據法案內容,此45億美元基金,將透過對台灣地區提出貸款擔保、協助融資等兩種方式募集。也就是法案通過後,台灣又得為更多美國軍售捧上更多的銀子。
表面上讓台美關係升溫的兩大戲,台灣可能得了面子卻丟了里子,還遭致更高的安全危機,恐怕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