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去年我國1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不含市轄區)中,有43個縣(或縣級市)GDP總量突破千億元,數量較上一年度增加5個。
「千億縣」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佼佼者。中辦、國辦近期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在此背景下,總結縣城發展的成功樣板更多了一層全局性意義。
「千億縣」版圖
2021年,43個「千億縣」GDP總量超7萬億元。「千億縣」以不到全國陸地面積的0.8%,貢獻了全國GDP總量的6.2%,平均GDP增速達12.6%,高出全國同期水平4.5個百分點。「千億縣」人均GDP達14.4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3萬元。
從地區分佈上來看,東部地區「多點開花」,中西部地區則多是「一枝獨秀」。43個「千億縣」中,東部共有35個,中部5個,西部3個。按省份來看,江蘇一省就佔據17席,浙江有7個,福建5個,山東和湖南各有3個。
「千億縣」中,8個縣GDP超過2000億元,分別是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晉江市、常熟市、慈溪市、宜興市、長沙縣,值得一提的是,前8名較上一年度沒有發生變化。

晉江鞋服製造業發達 周義 攝
綜覽「千億縣」的發展規模,一縣強過一市,甚至跑過一省的現象令人稱奇。一般來說,發展規模較大的縣城需要依託中心城市,形成產業協作,成為中心城市發展引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少數則依託自身強大的能源資源或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域品牌,成功躋身「千億縣俱樂部」。
何以「千億」?
除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以外,「千億縣」基本上都有前瞻性和穩定性兼具的政策支持、成熟度較高的產業條件和與之相配的人才基礎。
這些優勢條件並非一蹴而就,有些甚至經過了長達數十年的積累。社會學家費孝通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中國縣域發展的蘇南模式、晉江模式、溫州模式等,這些模式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千億縣」的發展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部分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則是多種發展模式的混合體。
——以特色產業發展為主的工業驅動型。工業通常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持續推進工業化,對於縣域空間來說,是促進城鎮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積累社會財富的有效途徑。可以說,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工業產業,是多數「千億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引擎」。如東部的啟東市、溫嶺市,中部的肥西縣、長沙縣等,均是以培育龍頭「鏈主」產業為依託,推動工業產業鏈持續向高端攀升。
——以外向經濟為主的商貿驅動型。商業文化厚重、海外僑屬眾多的東部沿海地區縣市,是中國縣域空間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代表。主動對外開放,積極引進資金、技術,同時整合區域內勞動力市場,幫助晉江市、義烏市、榮成市等地衝出縣域空間,發揮出區位、人口結構等相對優勢。本土特色與國際眼光相交織,這些縣市孕育出一種地緣性商貿文化現象,產生了廣泛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以本土資源開發為主的資源驅動型。在43個「千億縣」當中,有部分縣市擁有「與生俱來」、不可替代的資源稟賦,這種絕對優勢幫助其在縣域發展競爭中佔得先機,如煤炭資源豐富的陝西神木、內蒙古准格爾旗,白酒產業馳名中外的貴州仁懷等。近年來,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一些資源驅動型縣域也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布局文旅、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產業,築穩築牢高質量發展基石。
向何處攀登
強縣還需善治,善治才能富民。縣城是一個有機體、生命體,管理者「知冷知熱」,生命體才能「身強體壯」。當前,「千億縣」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治理能力建設,充分釋放基層活力。

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裡的經營戶在整理貨架 江漢 攝
義烏市以「減窗行動」為抓手的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長沙縣探索推廣組級治理模式,開發搭建網上群眾工作雲平台;張家港市着眼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治理理念深入農業、製造業、金融業等各個領域,基層服務便捷化水平持續提升……「千億縣」在抓經濟的同時,也力促治理能力邁上新台階,形成社會創新活力充分涌動的生動局面。
可以說,從產業興旺到治理有效,「千億縣」發展已漸成特色。從「千億縣」的主流發展路徑可以看出,推進縣域社會發展,要盯住以產業發展為抓手的城鎮化進程,以暢通資源要素流動為樞紐,以善治富民為落點,夯實工業為基,做大第二產業,調優一、三產業,不必一味求全,而要培育地區、行業內的增長極,以「龍頭企業」「領頭產業」帶動地域發展。
與此同時,比較「千億縣」與其他縣域的發展現狀也可以看到,縣域社會發展尚存在許多待解難題。如發展不平衡,地區、省域甚至是市域內的發展差距較為明顯;民生改善程度有差距,強縣與富民尚未能統籌推進;部分縣域發展資源消耗較大,資金、技術等要素不足;區域間存在發展壁壘,合作意識較為薄弱等。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縣域城鎮化建設的政策牽引下,社會期待縣域空間有更大作為。作為城鄉連接點,縣域空間要立足自身特點,以城鄉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探索建立城市-縣城-鎮村的產業鏈合作體系,在城鄉融合趨勢下優化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暢通縣域消費市場,更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讓更多縣域發展壯大起來。(孫文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