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春城,許多人對上蒼賜予昆明的諸多生態恩惠已經見慣不驚了。
不過,對於從小在山東長大的我而言,則通過南北方鮮明的對比,越來越切身感受到在昆明所享受到大自然種種恩賜的美妙。
譬如此刻,4月13日,西北、江南等地正在遭遇雨雪降溫天氣,而昆明仍然陽光燦爛。
我像往常一樣,漫步在小區里,不時耳邊傳來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已經是早晨的八時許,朝霞映紅了遠方的天空。
桃樹上長出了拇指大的桃子,去年12月還在開花的冬櫻花樹上則出現了一串串晶瑩的小紅果,而我家窗外那高大的紅葉石楠樹上盛開的乳白色花朵再度引來了一群群黃臀鵯、山麻雀與灰腹綉眼鳥覓食。

不時有各種鳥兒在我的前方一陣陣掠過,杜鵑花叢中,石榴樹、桂花樹、滇朴樹與吐着翠綠的垂柳上,都有鳥兒的身影在上下跳躍。
當我來到靠近路旁的一棟高樓時,忽然聽到一旁樹上傳來喜鵲的叫聲,抬頭望去,由於有枝葉的遮蔽我一時並沒有發現喜鵲,卻聽見了我熟悉的一隻橘貓的叫聲,這隻被我經常投食的流浪貓正在呼喚我,連忙從口袋裡掏出貓糧,尋找到了藏在路邊汽車底下的那隻橘貓。
喂完了橘貓,喜鵲又叫了,我抬頭這才看清有一隻黑白色相間的大喜鵲正立在我前面不遠處的一棵樹上。我走了幾步,連忙掏出手機,剛要準備拍攝,它就撲扇着翅膀飛走了。這是我在小區里離喜鵲最近的一次,約有2米遠。
繼續前行,陽光照在背上,開始有了一些熱的感覺,在遭遇了清明節陰雨濕冷的兩天之後,昆明這座高原之城,終於又有了暖意。
我站在小區的池塘邊,看到水面盛開了幾十朵蓮花;一側的2棵柳樹,碧綠的柳枝已經垂到了水裡,春天已經不容置疑地這樣鋪灑開來。柳樹上有兩隻鳥兒,正發出歡快的叫聲,從聲音里我可以分辨出那是我熟悉的黃臀鵯叫聲。
根據我的觀察,在我居住的這個小區,由於樹木蔥蘢、花草繁茂,因而經常有十餘種鳥兒活動,從山麻雀、珠頸斑鳩、灰腹綉眼,到黃臀鵯、喜鵲、灰鶺鴒等等。它們日夜出沒在小區里,彷彿就和小區的居民一樣,已經習慣了這裡安逸的生活。甚至每天早晨它們都在窗外嘰喳「叫」我起床。凝視着眼前草坪上跳躍的麻雀與桂花樹上「咕咕」作響的珠頸斑鳩,我忽然想起那些已經北歸的數以萬計的紅嘴鷗,它們還好嗎?


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昆明越冬以來,它們從一開始的數百隻發展到如今的4萬多隻。每年的冬天,它們都會從遙遠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我國的新疆等地飛到溫暖的昆明來過冬,年年如此,年復一年,儼然已是昆明的常住居民,成為廣大昆明人的朋友,給這座城市不僅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帶來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靚麗風景。
每當看到這些可愛的鳥兒在城市裡穿梭往來、飛翔雀躍,我就會在想:或許,從遙遠的古代起,昆明就早已經是一座飛鳥雲集之城。那麼,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如此呢?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大約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今天昆明市呈貢區大漁鄉鄧家村龍潭山一帶,就有被考古學者命名為「昆明人」的古人類在此勞作生息。到目前,這裡是滇池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地方。那時,這些「昆明人」居住在天然洞穴中,主要依靠採集、狩獵為生。看來,昆明歷史確實悠久。
而昆明地區鳥類的歷史似乎還要久遠。我們從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可以追尋一些端倪。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期,國內外的許多神話里都有關於飛鳥的傳說,它們似乎比人類更早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山海經·北山經》如此記載:「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對昆明人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是「金馬碧雞」的神話。傳說,久遠久遠的過去,在滇池西面群山之上,有一隻秀麗婀娜的神雞,經常飛翔盤旋於滇池上空,綻開出繽紛彩屏,那翡翠般的身影,悅耳動聽的鳴唱,令人陶醉。在市區金碧路那裡,從明朝起建有一座「金馬碧雞」牌坊,也說明了「金馬碧雞」在昆明的極端重要地位。我推測,那隻被古代昆明人視為神鳥的「碧雞」很可能是一隻美麗的孔雀。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卷二十五·郊祀志下》中這樣寫到:「宣帝即位……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這裡的益州為漢朝管理雲南而設立的「益州郡」。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漢武帝就在滇國設置益州郡,下轄24縣,轄區涵蓋了現今雲南大部,郡治在滇池縣(即今晉寧一帶)。東晉時期,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也有相關記載,再次為滇池地區多有鳥類提供了佐證,載曰:「晉寧郡,本益州也……郡土平敞,原田,多長松,皋有鸚鵡、孔雀、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按照史料所說,當時雖然有很多的昆明人見過「碧雞」,可惜不知其名,所以「又傳昔有鳳鳴其上,土人呼為碧雞,因以為名。」
不論當時人們看到的究竟是「碧雞」還是「鳳凰」,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便是遠古時候的昆明地區早就有許多鳥兒存在了。
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考古成果的印證。
位於昆明市晉寧區的石寨山,考古專家從1955年至1996年,經過五次發掘,在那裡發現了戰國時期至漢代古墓群遺存,出土青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玉器、瑪瑙等文物近5000件,尤其轟動國內外學界的是發現了「滇王之印」金印。這有力地證明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古滇國確實存在。
而對研究昆明鳥文化史最具意義的是,考古專家在石寨山墓葬中還發現了犀鳥紋飾、三鳥扣飾、長方形鳥邊扣飾。在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青銅器上,清晰地鑄有孔雀、鴛鴦、鸚鵡、鵜鶘、烏鴉、燕子、水鳧、鷺鷥、鷹、梟、雉等鳥類圖案。而且,在石寨山出土的古人貯貝器上,飾有糧倉圖,倉頂上站立3隻飛鳥,倉旁還有一隻老母雞領着一群小雞正在啄食地上灑落的糧食。這都是古代昆明人在對當地多種野生鳥類細心觀察後的傑作。
也難怪,《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有如此記載:「肅宗元和中……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專家考證後認為,當時所記述的羽毛雪白形似烏鴉的水鳥,就是鷗科鳥類,古人不識鷗,將其稱為「白烏」,它們有可能就是今天出現在滇池水面上的紅嘴鷗同類。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在今日昆明市的書林街與東寺街,有兩座建於南詔時期的古塔,即東寺塔與西寺塔,這兩座佛塔頂部均立有用銅皮做成的金翅鳥。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古昆明人對鳥的熱愛與禮敬。

為何古代昆明地區就能有這麼多的鳥類生存?應與昆明獨特的地理區位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位於雲南省中部地區的昆明,東經102°10′~103°40′、北緯24°23′~26°33′,擁有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2?800米。城區坐落在滇池壩子,平均海拔1891米,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市域地處雲貴高原,總體地勢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階梯狀逐漸降低,中部隆起,東西兩側較低。主要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態為主,其次為紅色山原地貌。如此獨特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別樣的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使得昆明被譽為「春城」,因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均日照2200小時左右,無霜期24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鮮花常年開放,草木四季常青,非常適合人類居住,是休閑、旅遊、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也自然是鳥類等動植物生長的天然樂園。
根據當地有關部門調查,1963年以前昆明的鳥類是316種,平均每小時可見鳥類125.3隻。1963---2000年期間的鳥類是270種,減少了50種,增加了4種,平均每小時可見51.1隻,是昆明50多年來種類數量最少的年代。
2001---2013年期間,昆明鳥類有374種,減少了1種,增加了105種,平均每小時可見94.3隻(不含紅嘴鷗)。2013---2015年2年多的時間裏,昆明地區增加了4種鳥類,實際記錄鳥類378種。截至2015年底,昆明共記錄鳥類426種,其中包括已經消失的鳥類記錄,也包括新增加的鳥類。
另據昆明市鳥類協會監測結果顯示,隨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尤其是超過6萬畝濕地的建成,目前僅滇池周邊就發現記錄了鳥類138種,其中留鳥有66種、冬候鳥53種、夏候鳥12種、旅鳥4種,此外還有3種偶見種。這其中,不少野鳥是雲南新記錄的鳥類,如近年滇池周邊記錄到了鉗嘴鸛、鐵嘴沙鴴、蒙斑尾塍鷸、白翅浮鷗、斑胸濱鷸、印度池鷺、三趾濱鷸等,特別是近年來還在滇池畔發現了極為罕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彩䴉。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7年發佈的《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鳥類》記錄全省有鳥類945種,大約佔我國鳥類的70%。如此,昆明地區的三、四百種鳥類則佔了全雲南鳥類的三分之一強。


再從我個人近幾年在昆明的觀鳥、攝鳥經歷來看,也充分體驗到了昆明鳥類之眾多。在滇池畔、翠湖內,我幾乎每年都會去拍攝越冬的大批紅嘴鷗;在大觀河與南園濕地,我拍攝到了眾多紅嘴鷗、蒼鷺、骨頂雞;在世博園內,我拍到了大擬啄木鳥、寶興歌鶇、灰頭鶇等;在尋甸,我拍到了國寶級的吉祥鳥------黑頸鶴。
要論我在昆明拍攝鳥種最多的地方,那還是城北邊上的鳴鳳山谷。這一帶,海拔在1900米以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還有著名的金殿風景名勝區,是各種野鳥最愛的樂園。在這裡的林中,我拍到了紅嘴藍鵲、赤紅山椒、藍喉太陽鳥、白頰噪鶥、大斑啄木鳥、紅頭長尾山雀、黃喉鵐、雀鴝、戴勝、小翠鳥、灰鶺鴒、灰卷尾、黑胸鶇、紫嘯鶇、北灰鶲、粉紅山椒、栗腹磯鶇、鳳頭雀嘴鵯、黑頭奇鶥、褐脅雀鶥、北紅尾鴝、藍翅希鶥等。無疑,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在昆明拍攝的新鳥種還會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明確的結論:從遠古時滇池周邊出現古人部族聚落開始,至古滇王國的形成,到南詔、大理國建立「東京」------拓東城、鄯闡城以後,昆明地區就一直生活着數量可觀、品種繁多的野生鳥類。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從古至今,昆明一直就是一座「鳥之城」!這也是昆明人需要格外珍惜的天賜之福!

來源:鳥語茶香 作者:任維東
責編:謝春梅
編審:吳晨萍
終審:周建軍
本文來自【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