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2月14日,江蘇省道德模範周火生因病逝世,享年88歲。

周火生,1934年10月生,中共黨員,崑山市千燈鎮中心小學退休教師。他曾先後100次走進大別山,個人累計捐款48萬餘元,並發動崑山及周邊各界愛心人士為金寨縣希望工程捐款、捐物1200多萬元。幫助金寨縣16所希望小學改善了教學面貌,保障1300多名學生圓滿完成學業。
江蘇省文明辦、蘇州市文明辦,以及許多安徽省金寨縣受助學生和崑山愛心人士向其家屬送去慰問,祝福好人一路走好!
每月只有100元工資,他毅然捐出1000元

周火生,1934年出生在崑山千燈鎮的一個農民家庭,1951年畢業於崑山鄉村簡易師範,1956年入黨。1993年,周火生從電視、報紙上得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建成開學,鏡頭中那些孩子們渴望上學的眼神深深地觸動了他。隨後的一年中,周火生陸續匯出了5000元,而當時他每月工資僅100多元。
去過一次金寨後,他走上圖書義賣之路

1995年退休後,周火生第一次來到金寨縣,看到當地學校教室僅有兩盞可供照明的日光燈,一張長凳坐着五六個學生時,他的心被深深刺痛。更讓他痛心的是,當地有許多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了學的孩子,他當即許下一個諾言:「金寨是革命老區,決不能讓這些孩子失學。」
此後20多年間,周火生忍着心臟早搏與右腿骨刺帶來的不適,拖着義賣書本,一天奔波20多公里,足跡踏遍崑山80多所中小學校,售書15萬多冊,騎廢了4輛嶄新的三輪車。

「『希望工程』就是我的生命工程,生命不息,希望不停。」面對採訪鏡頭,周火生曾這樣說。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更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聚攏過來。
2010年,「崑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願者協會」成立。成千上萬名中小學生、數百位社會人士、40多家企業向金寨縣希望工程伸出援手,凝聚起一股巨大的愛心力量,援建希望小學,實施穩定的捐助計劃,開展一手拉手助學活動等。周火生和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愛心企業累計向金寨縣希望工程捐款捐物計1200多萬元,資助1300多名學生。
100次奔赴大別山,他在金寨家喻戶曉

2018年5月18日,腰背微駝、步履蹣跚,86歲的周火生在大家的攙扶下,再次踏上了開往安徽金寨的大巴車,這是他第100次奔赴大別山。從崑山到金寨,至少要9個小時的車程,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年輕人都覺得疲憊不堪,可這個86歲的老人難掩心中的激動,完全看不出他是才出院的腦梗患者。

在金寨縣,周火生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人人都稱他為來自崑山的希望老人。聽說希望老人又來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專門趕過來,要看看他。
他大方捐款,對自己卻很摳門
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廖勇老師,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見到周火生時的場景。「他穿着一件舊夾克衫,戴着一頂舊帽子,挎着一個舊布包。」
廖勇說,「每次來金寨,周老師身上都揣着上萬元的助學款,但對自己他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來花。」有一次,周火生到達安徽金寨南溪鎮時已是凌晨一點,鎮上最便宜的旅館只要15塊錢一晚,他卻捨不得住,在車站門外坐到了天亮。後來,他用省下來的15塊錢給孩子們買了100支鉛筆。
「那身衣服,他至少穿了10年。」廖勇說,周火生對自己太「摳」了。
在周火生家裡,這種對自己的「摳」更是一目了然——七八十平方米的老式公寓里,只有幾件極簡陋的老式傢具,唯一像樣的家電是子女給他買的一台櫃式空調,就是這麼一台空調,老人也從沒用過,理由是嫌它「太費電」。

他是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燈塔
1995年,貧困生閆春第一次見到周火生。周火生送給她一個帶磁扣的雙面文具盒,她的妹妹拿到了20塊錢的助學金。
如今的閆春已是金寨縣希望小學的一名老師。她說,周火生就像一座照亮漆黑海面的燈塔,「他讓我們這些大山裡的窮孩子感覺到,自己並非身處絕境。」

1997年,張玉芳在中考中取得了南溪鎮第一的好成績,但迫於家境貧困,在填報志願時,懷着「大學夢」的她打算選擇一所中專,周火生得知張玉芳的情況後在崑山四處奔走,最終,玉山鎮同心村村委會決定資助張玉芳直到她大學畢業。
2004年,張玉芳大學畢業成為一名記者。工作的第一個月,她在採訪中遇到了一名貧困生,想到了當年的自己,想到了周火生,她一下子資助了對方200元,而當時她的月薪只有800元。
「我想對周爺爺說,『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張玉芳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她都在資助貧困生,「連我的孩子都受到了周爺爺的影響。最近他班上一個同學患了惡性疾病,聽說醫療費用高達200萬,他把自己攢下來的200塊錢零花錢捐了出去,說要為同學治病『貢獻一萬分之一的力量』。」
周火生的兒子周志剛曾經無法理解父親的舉動,「他捐了幾十萬,卻從沒給自己的孫子買過一根冰棍。」後來有一次,他陪父親去了一趟金寨,臨走時打算買點當地的特產,老闆一聽他的口音,就說:「你是崑山人吧?來金寨的崑山人,都是好人……」

周火生曾在入黨時寫下這樣的誓言:「我願意學習這種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願意艱苦奮鬥,在為祖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鬥爭中貢獻出全部力量。做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這是最光榮的事。今後我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努力學習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知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階級覺悟!」

「希望老人」雖已隕落,但是他的精神事迹永存!
來源: 微信公號「文明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