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專家認為:城鄉小超市被集中打假,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改變消費習慣

印有「大嘴猴」圖案涉嫌侵權的商品

王師傅被訴侵權的刀片

權利人出示的「啄木鳥」商標註冊證
王師傅在鎮上經營日用品超市已經4年了,鎮上購物的人流並不大,一年算下來凈收入3萬~5萬元。直至今年9月,這份生意的平靜被一紙訴狀打破——有公司起訴他銷售假冒的啄木鳥牌美工刀片,涉嫌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索賠2萬元。
王師傅打聽發現,附近還有6家商店也因銷售日用品涉嫌侵權惹上了官司。為了應訴,王師傅先後加了3個「超市維權」的微信群,總共超過百人,都面臨著與王師傅相似的官司。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成都法院網的開庭公告上顯示,10月19日,僅一家名為宏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原告開庭的商標權、著作權侵權案子就有22件,被告方均為超市、百貨商店,遍布新津、郫都、溫江、大邑、邛崍、崇州、都江堰等成都周邊市縣。
被訴
賣了15元 賠償要2萬
多家小超市被打假
王師傅收到的起訴書上寫道,「啄木鳥」牌美工刀片系原告寧波市福達刀片有限公司旗下品牌,1997年該公司便取得「啄木鳥」(圖形商標)的註冊商標專用權。由於王師傅未經原告許可,銷售涉嫌侵權的商品,給原告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而在另一份由山東省萊蕪市鋼都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顯示,萊蕪市萊城區海納慧通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萊蕪海納慧通)稱其依知識產權權利人授權,向公證處申請辦理證據保全公證。2018年1月25日,萊蕪海納慧通委託的代理人楊某與2名公證人員一同來到王師傅的店,楊某以普通消費者身份購買了5盒啄木鳥美工刀片,並取得購物收據。隨後回到山東的公證處,公證人員對所購物品拍照並封存。
「1月來買的,9月才起訴,索賠2萬元,我根本不記得有這樣一撥人來買過刀片。而且刀片一盒3元,5盒才賣了15元,不能確定他們是不是在我這裡買的。」但根據法律規定,他必須拿出證據,要麼證明東西不是他賣的,要麼證明自己對假貨不知情,而且能提供合法的進貨渠道。
但這並不容易。張先生的百貨超市離王師傅的店不遠,他因為售價8元的編織袋上印了「大嘴猴」圖案,涉嫌侵犯原告商標獨佔許可使用權,也被起訴索賠2萬元。「我找到了當時進貨的單據,但單子上沒明確寫『大嘴猴編織袋』,法院說這不能證明確切的進貨信息。我們一般進貨收據都寫得很簡單,別說牌子名稱,有時只寫貨號,也不蓋章。」張先生說。
因未經許可銷售印有「大嘴猴」圖案的商品,被告的還有4家商店,原告均是宏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幾家商店的老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對方索賠的手段非常相似,由萊蕪海納慧通委託代理人,於今年年初帶着山東萊蕪的公證人員到成都,然後在他們的店裡購買涉嫌侵權商品,取得購物憑證,再由公證人員拍照封存,保全證據。此外,購買商品的時間與立案起訴幾乎都間隔超過半年。
「店裡的監控一般最多只能保存3個月,有的甚至10多天就自動覆蓋了,所以不能通過監控確認他們是否到店裡來過。他們出示的購物收據上雖然蓋了章,但我怎麼知道這收據對應的商品是什麼?」因賣了印有「大嘴猴」圖案的枕套被訴,肖女士感到委屈。法院寄給她的材料中,附帶了對方保全的購物收據,上面寫的品名為「鹿毛枕套」,並加蓋店鋪印章。
質疑
是真的打假
還是賺錢「套路」?
收到起訴書後,這幾戶商家便把涉案商品撤下。王師傅坦言,如果真的是假貨侵權,那對他們這些小商販來說,是防不勝防。
「一般進貨時,只看哪種圖案好看、好賣,價格合適就行,根本沒注意、也不在乎那圖案是不是名牌,也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圖案就抬高價。再說了,那麼多牌子哪能都認得?廠家和批發商也沒有告訴我們這是個品牌。」肖女士店裡的「大嘴猴」枕套售價13元,與其他同質地、同批進貨的枕套價格差不多。經營店鋪3年多,肖女士說從來沒有顧客因買到的東西是「仿貨」來找過,「這個價錢買的東西是不是牌子,他們(消費者)心裏肯定清楚。」
另一方面,名牌、價高的商品在城鄉小超市裡銷量不高,擺在肖女士店裡的一瓶約1000元的正品茅台酒,上架快一年了也無人問津。所以,物美價廉的產品是他們進貨首選。
幾天前,同樣因賣啄木鳥美工刀片被訴的楊先生去法院旁聽了同行的庭審,他不贊同原告稱自己是「打假維權」,認為整個相似的「打假套路」最終目的是為賺錢,商店直到最後一個訴訟環節才知情,找證據都難。「如果是為了打假,為什麼不直接通知我們下架假貨?為什麼不去找生產、批發源頭,偏要找末端的零售商?」
王師傅算了一下賬,他售出的涉嫌侵權商品價格基本都是10多元,但對方索賠要2萬。放到全國,如此多的城鄉小超市,那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他們這是在『斂財』,根本不是打假!我們周邊這些商店一年下來每家只能收入3萬~5萬,好一些可能有10來萬,但哪能經得起這樣的打假?」
教訓
盡量辨別假貨
但認品牌有難度
旁聽庭審那天,楊先生數了一下,同一天開庭的被訴商店有七八家。而在成都法院網的開庭公告上顯示,10月19日,僅是宏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作為原告開庭的案子就有22件,被告方均為超市、百貨商店,遍布新津、郫都、溫江、大邑、邛崍、崇州、都江堰等成都周邊市縣。「我查了一些判決,很多都是商店敗訴賠錢。」楊先生說。
「以後嘛,肯定要多個心眼,凡是跟『大嘴猴』有關的貨我都不進了,進貨時盡量讓他們把單子寫清楚,把牌子名稱都寫上去。」因賣「大嘴猴」床單被起訴的詹女士說,同時也很憂慮,「市場上那麼多牌子,今天我認識了大嘴猴和啄木鳥,明天說不定又有哪個不認得的牌子來維權,這樣下去,我們的生意也不用做了。」
一旁的向先生也認為,如果要打假,希望能從源頭做起,工商部門或者商標權利人到造假生產廠、批發商打假,杜絕假貨仿貨流入市場。
成都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執法大隊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商家銷售涉嫌侵權的商品屬於打「擦邊球」,一經發現,會依法進行相應查處。「發現這類售假的途徑一般包括在定期檢查中主動發現、消費者投訴舉報以及商標權利人投訴等。但相對於食品安全這類直接影響人身健康的質量安全問題,商品商標侵權的問題不易被發現。作為商家本身,需要承擔驗貨、把關、保證貨品來路正當的責任,售賣假貨仿貨甚至知假賣假,都會誤導消費者,違反相應法律法規。」
回應
商標權利人
打假訴訟所得賠償款
給打假團隊
10月17日下午,記者聯繫上啄木鳥刀片商標的權利人寧波市福達刀片有限公司(下稱寧波福達),其公司銷售部的方女士告訴記者,打擊小商販、小超市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市場上售賣假啄木鳥刀片比較泛濫,這對公司業務、名譽等都造成較大影響。她同時稱,寧波福達與打假團隊是合作關係,而非僱傭關係。「我們找了律師團隊、代理公司幫助公司打假,但訴訟得到的賠償款不歸我們,歸這些打假團隊,我們也無需支付打假費用。」
方女士說,整個打假過程,寧波福達只出具相應授權和蓋章鑒定貨品真偽的文件,其他環節並不參與。「目前我們公司也關注到了很多小商販被打假索賠的情況,也跟打假團隊溝通過。公司初衷是希望打擊一些大型生產商和批發商,找到假貨源頭,但需要一個過程。」方女士表示,刀片的價格較低,利潤空間並不大,不乏一些商販因為假貨價格更低,僥倖進貨來賣。「我們更願意和這些商戶達成和解,讓他們停止售賣假貨,聯繫我們正品廠家進貨。」
維權方律師:
我們不是「職業打假人」
宏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的代理律師劉律師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此次開庭的多起「大嘴猴」侵權糾紛都是由他代理,但自己與萊蕪海納慧通不是一撥人。「萊蕪海納慧通是代理證據保全,我是受律所指派出庭應訴的律師。我們跟職業打假人不同,職業打假人以打假牟利,而我們是受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授權委託,替他們維權。」
除了起訴商店侵權索賠外,對於商家質疑的「為什麼不去找假貨生產商和批發商」,劉律師稱已經將發現的假貨、仿貨生產廠向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舉報。「據我了解,權利人也曾通過發佈公告、寄送材料等方式告知商店停止購進、售賣假貨仿貨,但這不可能窮盡全國所有的商販。如果不打擊售假行為,對真正的權利人不利,甚至長遠來看,對這些商販同樣不利,他們會始終欠缺法律意識和品牌意識。」
專家分析
打擊力度大一定程度上 有利於改變消費習慣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法教授史際春認為,城鄉小超市被集中打假有利於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檔次,改變消費習慣,一定程度上也利於推動產業升級。「過去大家收入不高,市場上的商品競爭主要通過低價,隨之低質,可能侵犯了知識產權也無人追究。但現在經濟不斷發展,要推動產業升級,就不能單純通過低價取勝。如果的確是合法的權利人進行維權,沒有敲詐勒索,這就能督促商家在日後進貨時,主動拒絕購進假貨和侵權商品。」
關於辨別品牌困難的問題,史際春認為對於從業多年、經驗豐富的商販來說,應當比較清楚真假貨的品質、價格差異,那是為了追求利益的選擇。「部分城鄉小超市之所以購進價格低或質量低的產品,很大程度上為迎合當地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史際春表示,如果銷售終端的商家因售假、侵權付出代價後,主動抵制,選擇購進檔次高一些的貨品,那自然也有利於當地消費習慣的改變,提高產品檔次。沒人賣低價低質的假貨仿貨,也就沒人買,自然也沒人生產,這也促進了對造假源頭地遏制。
法律支招
遭遇打假維權訴訟的商家
如何舉證應訴?
「首先,我們要明確商家不應銷售假貨及侵權商品,沒有假貨的市場才是我們期望的市場。其次,作為不知情的商家被訴,應該積極應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訴時,需要舉證證明自己的進貨渠道,包括發票、進貨清單等。如果自身確無售假、侵權行為,還應舉出商品檢測合格證、商標註冊證書或者授權使用協議等,證明銷售的合法性。商家進貨時,就應向批發商、廠商等相關方索要這些單據、文件等。」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德國表示。
此外,曾德國認為市場上品牌太多,難以一一辨識,但超市、商店作為經銷商,應該對自己經營的商品負責,包括產品質量和不侵犯他人的權益。為此,他提出幾點建議:首先,經銷商應該對自己的供應商(生產商、上游經銷商)進行調查,尋求正規的生產、經營者。其次,要求供應商提供營業執照、商品檢測報告、註冊商標證書或者許可使用協議等資料。另外,如果自己鑒別有困難,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記者 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