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選股寶APP,作者選股寶小小貓,了解更多內容請下載 選股寶APP
這個周末,某宏觀首席「教主」的「新周期」觀點再次成為市場熱議焦點,甚至有人調侃,「教主」只花了兩個月中國經濟就先是二次探底,衰退通縮,然後清凈無為,經濟股市L,現在新周期崛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不是L型,是LV。
原本應該嚴肅的宏觀分析師的觀點可以一日多變,這也讓很多踏實做研究的分析師們坐不住了。
廣發宏觀郭磊,是一位注重數據說話的宏觀分析師,同時,他也比一些宏觀分析師更注重了一些「微觀觀察」:
「從方法論上來說,均值回復是所有經驗研究的源頭之一,所謂『周期』,本質上是一種均值回復(mean reversion)。這種宏觀上的均值回復現象是一系列微觀過程的結合,如從需求收縮到槓桿率調整,從微觀槓桿率觸底到資本周轉率回升,從資本周轉率回升到ROE和ROIC修復,從ROE修復到資本開支回升,從資本開支回升到需求沿產業鏈傳遞,從需求傳遞到原材料再定價……
所以,對周期的闡釋,本質上也要理解它是所有微觀過程的次第均值回復,不能落到一些傻假大空的概念和口號上,那樣也會把周期理解向極端;對周期的反駁,也不能用「依舊是投資拉動」「依舊是那些產業」「依舊沒有出清」這樣的似是而非的理由,周期起來這件事本身也只是一個周期事件,本來就不是說世界要脫胎換骨。完全兩個維度。
華創策略首席王君也認為沒有所謂新周期,目前始於2016年的短周期啟動存在三個基本背景:一是高級別周期和轉型期經濟結構矛盾對於總量需求的壓制,二是本輪中周期高點以來持續的量價齊跌帶來微觀企業層面成本體系和產能格局的重塑,三是宏觀上弱需求刺激與行政化去產能政策的並行。
國金策略首席李立峰同樣認為,國內經濟「沒有新周期,只有老故事」:對於A股市場「資源周期品」的股價表現,主要是政策因素所致,一是環保核查,二是供給側改革,都是在談「供給收縮」的邏輯,而非需求端的新周期啟動。
而對此次工業品周期認為最為深刻的要算中泰鋼鐵篤慧,他曾在二季度策略中曾寫道:工業企業近年來供給端調整充分,盈利依然處於較高水平,且存在資產負債表修復四年後重新擴張的可能性。高盈利的時間跨度有望進一步修復企業資產負債表和帶來對經濟中長期預期的變化,從而促使企業獲得重新擴張的動力。
從篤慧觀點中自然可以得出結論,這輪周期品的上漲是過去幾年企業經歷長時間低迷而主動選擇的市場淘汰(供給端充分調整),從而有了今天的周期復蘇。而不是需求變化帶來的所謂「新周期」
同樣,篤慧也對「巫師」程定華去年底的一篇演講表示了贊同:「總得來說,基本上可以確信今年(此處指2016年)大宗商品這樣的一輪上漲,它不來自於需求端的一個變化,因為需求端的變化大家都已經看得很清楚,它主要是來自於供給端的變化,並且供給側改革也並非主導因素。」
「主要來源於周期的力量,是來自於一個自然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中國從09年之後開始出現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我說的PVC、燒鹼、純鹼等等就是最過剩的行業,但是大家忘了一點,這些行業大概已經連着虧損了5年以上。那在微觀這個層次裏面,如果一個行業已經出現了連續5年的虧損,你認為這些企業家他們會無動於衷嗎?他會坐在那裡等死嗎?所以實際的情況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在微觀這個層次裏面實際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你以為還有很多公司在裏面、還有過剩的產能,但其實它沒有那麼多,因為在過去的三四年里,他們都死掉了。」
此外,中信建投基金投資總監王琦在PPT中寫道:2016-17年,企業盈利和現金流雙雙改善,在寬鬆貨幣環境下反而主動去槓桿。王琦用微觀視角,觀察產能周期對槓桿率的影響明顯強於貨幣政策。

因此,長期的行業低迷已經讓很多周期行業本身在出清,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從而在這個時間段,周期恢復,這並不是某些宏觀分析師所謂的「新周期」,他們或許只是因為不注重微觀數據觀察,忽略企業家才能對於市場不同情形下的主動應對,從而保證企業在艱難環境中生存或者用腳投票,這些本身也是組成周期的影響因素,是構成經濟本身的運行規律,或許這本身也是周期的魅力。
最後,用篤慧周末的一條朋友圈點評收尾:
有些投資者總是糾結於周期終究會幻滅的長期性問題,但周期就像周天王那句話:周期終將幻滅,但在此之前我們仍將經歷一次康波,雖然輪迴才是永恆,但周期的奧義是對過程的追逐,所以,周期研究的核心是對過程的描述,如果不是對過程的珍視,對周期的一知半解只能永世沉淪。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