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一統,台灣回歸,這才是大勢所趨!所謂謀「獨」,是絕路,亦是死路一條。
一:引言
台灣問題始終牽動着14億國人的心,此次佩洛西竄台之後,台海局勢發生巨大變動,我方也正式開啟了在台灣周邊海域的實彈聯合軍演,效果非常顯著,謀「獨」勢力受到極大威懾,行為得以收斂。
在此背景下,台灣知名「綠媒」《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在節目中痛批蔡英文當局,聲稱蔡英文、蘇貞昌、吳釗燮作為民進黨當局的主要人物,連一招都想不出來,拚命在講廢話。
雖說這些話的確難聽,但卻還是透露出了謀「獨」的意味。
(吳子嘉)
要知道,吳子嘉也曾是民進黨中的一員,被民進黨當局開除黨籍之後,就經常發表「攻擊」蔡英文等人的激進言論,此次也不是個例。
當然,蔡英文當局謀「獨」行為本就是大錯特錯,這種阻礙兩岸統一的錯誤行為終將失敗。
那基於現實情況,吳子嘉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段「痛批」他們?他們三個人的行為有轉變嗎?他痛批蔡英文當局,自己又做了什麼呢?
(蔡英文花人民的錢,斥巨資從美國購置武器)
二:蔡英文蘇貞昌吳釗燮行為有轉變嗎
有,轉變的相當明顯,但都是「小人」做派,毫無用處。
蔡英文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卻時時刻刻將自身利益放於首位,親日攀美,肆意揮灑民眾的血汗錢來為自己增添新裝備,處處阻礙兩岸統一步伐,甚至還公然為謀「獨」分子撐腰,行為實在過分。
而在這次佩洛西竄台中,蔡英文也出面了,她與佩洛西親密交談,點頭哈腰之舉實在難上大雅之堂。
(佩洛西)
佩洛西離開之後,我方實彈演訓正式開啟,而在我方試射的所有常規導彈都精準命中目標之時,解放軍導彈首次穿越台島之際,蔡英文知道怕了。她緊急喊話大陸,稱軍演實在不必要,兩岸可以進行對話,台灣隨時都可以開展對話。
與此同時,蔡英文還向島內民眾承諾,稱絕不會再有任何挑釁措施,不會讓台海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實彈射擊)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更何況,在蔡英文當選地區領導人的6年時間裏,從來都沒有開展過對話,這次背景如此特殊,從蔡英文口中說出的話又能有幾分真?
6日凌晨,蔡英文特意用日語撰長文請求日本援助,共同維護所謂「和平」,這一舉動,更加坐實了蔡英文「緊急喊話」的目的。
現階段,蔡英文能走的路只有一條,就是:認錯促統戴罪立功。
(蘇貞昌)
蘇貞昌是所謂的「行政院長」,曾發表出「兵臨城下,拿掃帚也要拚命」的「豪言壯語」,經常誇讚蔡英文的「英明」領導,與蔡英文是同一類人,做的事情更是同出一派,行為舉止都在阻礙兩岸統一。
此次佩洛西竄台,大陸軍演,蘇貞昌居然開始「譴責」我方軍演,甚至還說出了「不要秀肌肉影響地區和平」「要想辦法團結合作」的話語,簡直是顛倒黑白。
我方軍演完全正當合法,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震懾謀「獨」分子,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除此之外,蘇貞昌毫無作為,沒有其他招數。所以吳子嘉「猛轟」蘇貞昌,稱「難道要老百姓自己想辦法」。寥寥幾語,足以看出吳子嘉與蘇貞昌還是站在民進黨的立場,依然存有謀「獨」意味。
(吳釗燮接機)
吳釗燮是所謂的「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此次佩羅茨竄台,他「親臨現場」去接的機,謀「獨」行為異常高調。
在此之前,吳釗燮經常高喊與美國關係「堅如磐石」,自從解放軍開始實彈演習之後,就收斂了許多,但他依然惡意扭曲解放軍演習真相,混淆是非,將其謀「獨」思想暴露無遺。
可除了說大話抹黑,吳釗燮沒有其他招式。
如此可見,他們三個人的態度的確有過轉變的,但誠意不夠,目的性太強,起不到任何作用。針對於國家統一大事,我們絕不會退!
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吳子嘉痛批他們三人,稱其沒招「太可笑」,這意味着什麼?
(吳子嘉)
三:吳子嘉為什麼這樣說,他做過什麼?
意味着吳子嘉還是期望他們能拿出實際行動來,吳子嘉依然傳達出了謀「獨」想法。
雖說吳子嘉是綠媒的一個董事長,但在民進黨內部,還是一個比較親大陸的代表性人物,他曾公開表示,他在未開除黨籍之前一直都致力於「兩岸和解」,也曾受邀到大陸觀禮閱兵大典,並多次提案「兩岸維持現狀」,但蔡英文當局卻置之不理。
在此背景下,吳子嘉經常在《美麗島電子報》中發佈「美麗島民調」結果,發佈的消息大多對蔡英文和民進黨不利,最終被開除黨籍,而這樣的行為也徹底激怒了吳子嘉。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吳子嘉才會在直播節目中痛批民進黨,才會對蔡英文等人做出如此「露骨」的評價。
(兩岸統一是必然,「台獨」是絕路)
四:無論誰發表何種觀點,祖國都必將統一
我們需要搞清楚一點,無論誰發表怎麼樣的言論觀點,只要帶有謀「獨」意味,都不可能實現,兩岸必將統一,這一點誰都無法改變。
就當下局勢來看,我方軍演可能會呈現「常態化」,但這都是正當合法的行為,我們在自己的領地進行演習有何不可?
現如今,兩岸統一的步伐已經越來越近了,蔡英文當局如果能看清局勢,就應該及時止步,及時斬斷謀「獨」想法,戴罪立功,促統,做出點實事才是正道。
當然,倘若蔡英文等人依然堅持錯誤道路,那就需要為此付出該有的代價。祖國統一已經進入倒計時,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