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2022年08月27日17:58:15 熱門 1175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 Balthus(1908—2001)

93歲高齡去世的巴爾蒂斯,一直擁有多重特徵明顯的標籤,諸如:「愛貓如命」、「青春期性變態式畫家」、「東方情節」等。畢加索稱他為「20世紀西方最偉大的畫家」。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青年巴爾蒂斯

巴爾蒂斯出身波蘭貴族,詩人里爾克是他母親的摯友。很小的時候,他家的客廳中就有象徵主義納比派畫家波納爾、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和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等巴黎藝術界的名流。

巴爾蒂斯總是有一些 「驚世之作」為他帶來毀譽參半的名聲。暗沉的色調,平凡的景色和傳統的主題,卻充滿明顯的性愛傾向。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 窗

被畢加索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的巴爾蒂斯(Balthus),190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波蘭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美術史學家和畫家,母親也在繪畫上很有建樹。他成名甚早,創造卻持續到2001年去世前。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1934年,巴爾蒂斯在巴黎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他借鑒弗朗西斯·培根和庫爾貝的激發,大量描繪青春期的女孩,表現她們生理和心理的掙扎,而當時,這種近乎偷窺狂似的視角便在巴黎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而他具有古典和浪漫雙重特質的風格吸引了當時一批和他靈魂相同的藝術家,包括畢加索。而巴爾蒂斯也從未停止過對女性的描繪,在70年代末隱居瑞士後,巴爾蒂斯的作品更加嫵媚、嬌嫩。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在瑞士居所創作的最後一幅未完成的作品。2001年,他在這裡離世。

當巴爾蒂斯的繪畫日趨成熟,平整綿密的肌理、暗沉的色調、明晰的人物外廓,都顯示他已逐漸離開印象派風格,但又帶有一種幽暗而帶着騷動的情緒,固置在青澀少女的形象中。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 愛麗絲

他的肖像畫雖是寫實作品,但總能為模特營造出個性,人物姿勢的往往以誇張的方式呈現。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一方面巴爾蒂斯藉著聳動的題材,引起世人的注目,一方面在創作的作品中透露出對人類慾望的描寫興趣。這些女人被描寫成驚恐、不安又充滿性的暗示。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晚年的作品備受爭議,比如其80歲高齡時拍攝的2000張寶麗來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安娜——她在8歲到16歲之間,為巴爾蒂斯擔任模特。媒體稱這些具有爭議的照片會被戀童癖者當成「盛宴」。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據悉,巴爾蒂斯採用拍照片的形式為繪畫創作做前期準備。模特安娜·瓦利(Anna Wahli)與藝術家的家人都同意展出和出版這些照片。大多數照片拍攝的都是安娜,在照片里,這位十來歲的少女斜倚在躺椅、床和椅子上。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黃金的歲月

有一個簡短的系列是在安娜洗澡的時候拍攝的,不過,照片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全裸的安娜。另外還有一些照片是從工作室的窗子看出去的風景,靜物的細節,以及一隻貓和一隻狗。

這些照片是巴爾蒂斯作畫的原始參考材料,他習慣先對着模特作畫,然後再獨自繼續完成創作。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里,他的視力和靈活度都衰減到不得不終止畫畫的地步,因此才選擇了攝影。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窗前的少女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夢中的特蕾莎

記錄未成年人乳房的照片是淫穢品還是藝術?巴爾蒂斯本人似乎也並不認為這些照片是藝術。但因為它們是巴爾蒂斯最後歲月的記錄,因此非常具有藝術史價值。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然而,這樣的信念依然根深蒂固:道德的不法性可能冒出來,當令人不快的慾望浮現在腦海里的時候,我們不是簡單地譴責自己,而是如此嚴厲地審查我們的思想,甚至稍有反常的想法出現就會苛責羞辱自己。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我們認定那些我們永遠也不會付諸實施的慾望是道德功能障礙的癥狀(或者「罪惡」,如果從宗教的角度闡述)。其結果是,我們寧願不去面對,例如巴爾蒂斯的那些作品,這樣就可能使我們擺脫那些不必要的慾望。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着性感圖像的世界,在流行文化、音樂和廣告領域則更是如此。我們更加着意保護孩子,認為童年是一段特別脆弱的時光。然而,我們並不知道如何確定(並達成一致)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間的界線,什麼是有品位的,什麼是讓人反感的。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這種情況產生了社會和個人的行為壓力。儘管兒童性發育的話題早在1890年代就被弗洛伊德提出來,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反應更多地還是被文化的先例和強烈的情感所左右,較少地把評估什麼才有利於兒童的知識作為依據。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在後期明白他的作品帶給觀眾的困擾,但他說他是無辜的,是對色情的聯想導致了人們的反應。巴爾蒂斯才不是無辜的,但是在藝術世界,我們看待有關兒童和性主題的作品的眼光也沒那麼清澈。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觀眾第一次接觸到巴爾蒂斯的畫時可能會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不適,因為從他的畫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種「怪異的靜止」。

他的室內人像,光線穩定而朦朧,人物的軀體扭曲,表情中帶有些許敵意,如果人物大於等於兩個,那麼這些人物之間是毫無交流的。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他的風景畫,無論是羅西涅爾的風光還是巴黎的街景,都在表現某個特定的時刻,沒有流動的物體,甚至連陽光也彷彿是凝固的。他表現的是生活中的停滯,而停滯是一種儀式。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可以說,他的這些畫既不「現代」,也不「古典」,殘酷戲劇大師阿爾托在文章中談到,「在超現實主義革命與古典學院派之間,他的作品的革命性在於他給神秘的傳統賦予了新的意義。」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藝術史定義他為具象繪畫畫家。具象繪畫這個二戰後興起的繪畫流派拋棄艷麗的色彩表現,追求對人的本能的挖掘,進而反射出人間的悲苦。

如何理解具象繪畫的內心外化?具象繪畫的情感是克制的,不是浪漫主義的直抒胸臆,因為有克制才有莊嚴。可以近似地把它類比於符號,符號的功能在於指稱和傳達。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紅桌旁日本女子

羅蘭·巴特對東方藝術的定義是「符號帝國」。而東方藝術,正使巴爾蒂斯的畫作具有了一種「親密的神聖」。

這是一種非壓迫的崇高,如前文所說,是一種交流的信任和授予。信任和授予的過程是逐漸緊密的,通過畫作,欣賞者逐漸與畫家本人進行交談。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推崇東方藝術,他不止一次地提到「物我合一」的狀態,追求與自然交流,與人物合一,通過意象來表達自我,他所想要表達的是事物背後的東西,取法於中國古代畫論中的「意境」範疇。

他同意塞尚的話:「畫家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同時,可以保證私生活不受到關注。畫家應該留在陰影中。」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裸體與貓

浪潮中的堅守:「我從來就不喜歡超現實主義」

巴爾蒂斯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20世紀這個現代和後現代各流派爭先恐後地在畫壇嶄露頭角的時代,他也堅持認為自己是個宗教畫家:「不管人們如何談論我的作品和我本人,我始終是一位宗教畫家。」

巴爾蒂斯,或者換個名稱吧——巴爾薩澤·克洛索夫斯基·德·羅拉伯爵,他的父母是波蘭王室分封的郡主,作為貴族門第出身的他身上就流淌着貴族的血液,他對於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執着深受家庭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父親是是藝術史學者,母親是畫家,家庭環境給他帶來了充分的藝術熏陶。畫家勃納爾、舞蹈家尼金斯基、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都曾是他家中的賓客。

他與詩人里爾克私交甚好,尊稱他為「精神上的父親」,後者為他十來歲時出版的插畫集《咪仔》寫了序。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咪仔》中的部分插畫:巴爾蒂斯把這本書獻給了他的一個同學,他和巴爾蒂斯一樣經歷了小貓走失的悲劇。

但巴爾蒂斯從未真正學過繪畫,他父親的好友,畫家勃納爾建議不要把巴爾斯蒂送到美術學校去。於是巴爾蒂斯先是跑到盧浮宮臨摹古畫,法國畫家普桑是他的第一位老師,普桑畫中的穩定和理性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創作。

然後他又到意大利托斯卡納臨摹壁畫,在那裡他遇到了弗朗切斯卡的壁畫。在巴爾蒂斯的繪畫中經營位置的方式、景物色彩和布光的處理、雕像化的人物與拙趣的肢體動作中,都可以看到弗朗切斯卡的鮮明印記。

他在返回巴黎之後,又結交了賈科梅蒂、莫奈、馬蒂斯、畢加索等一眾現代派畫家和紀德、薩特、加繆等現代派作家、哲學家。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弗朗切斯卡 基督誕生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二十世紀初的藝術家們深受着現代主義思潮的衝擊,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宣布了藝術界中的部分人已經扛起了與傳統徹底決裂的大旗。在之後的幾十年里,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流派登上了藝術史的舞台。

在這樣強大的潮流中,巴爾蒂斯巋然不動,仍舊堅守着他的具象繪畫,抱着一條路走到底的決心,似乎有些「邊緣」般的頑固。

1946年他回到巴黎,巴黎的一切令他震驚。「所有人都模仿畢加索」,因為他不願意模仿畢加索,不願意追隨「畢加索主義」的潮流,甚至有人指控他是法西斯畫家。

但他不欣賞現代的西方藝術,並不意味着他不欣賞過去的西方藝術。他的繪畫深受普桑、弗朗切斯卡等過去的畫家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塞尚等現代畫家的技法。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我並不希望人們把我當成一個中國或日本的畫家,我仍舊是一個西方畫家。我是一個西方畫家,由於機緣巧合,在觀察自然的時候,與傳統和當代的中國畫家視點相同。

……他們的表達方式準確、具體,是一種與抽象藝術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從某種角度而言,所有的創作都包含抽象化的過程,時下的抽象藝術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美學行為,失去了深層內涵。」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房間

色情?戀童?猥褻的是觀看者的目光

巴爾蒂斯畫中的性意味是繞不開的話題。性是永恆的話題,但提起來總是有些無奈。他繪畫中的裸露元素招致了不小的非議。

在《凱西的梳妝》中,凱西披着浴衣,前身赤裸,雙腿交叉,斜立在梳妝台前,在《愛麗絲》中,愛麗絲露出左胸,左腳踏在椅子上,雙手梳理着左側的濕發,《吉他課》中的少女斜躺在女教師腿上,女教師一手抓着她的頭髮,一手扶在少女腿根。那幅被要求撤下的《夢中的特蕾莎》其實已經相當含蓄了。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凱西的梳妝》:為艾米麗·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所吸引,巴爾蒂斯為這本書作了一組插圖式的素描後仍意猶未盡,又創作了油畫《凱西的梳妝》。

巴爾蒂斯曾向好友加繆傳達,欣賞與表達情色是他潛在的第二重人格。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他畫中的情色主要來源於一種「偷窺感」。少女們不自然的軀體動作,自然地能被觀看者理解為「擺拍」(借用這個詞語),而這些動作的大膽,似乎又為畫中人增添上了一份迎合的意味。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再加之在畫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窗戶(經典的偷窺意象)、「他人」(如《房間》中拉窗帘的兒童)、「他者」(如那些肢體有些僵硬的貓咪),這些「眼睛」一般的意象與動作大膽的人物並列放置,使得真正的觀看者產生了偷窺的錯覺。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被指「戀童」,是因為巴爾蒂斯更喜歡錶現少女而不是成熟的女人,問及為何,他說少女的形體比成熟女人的形體更吸引他,她們更純潔無暇。他沒有可以描繪讓人浮想聯翩的場面,他畫的是真實的人物,「我只是更欣賞她們天真無暇的身體」。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她的第二任妻子山田節子被問到如何看待戀童癖的傳聞時回答:「(我應該關心)戀童癖的傳聞嗎?如果這不是真的,那又如何呢?巴爾蒂斯對此的思考角度是完全不同的。」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情色是非常微妙的東西。我不像喬治·巴塔耶那樣有研究,但我覺得情色與性毫無關係,與色情更是天差地別。我的繪畫中的情色存在與欣賞者的眼中,思維中和想像中。聖保羅說過:『猥褻的是觀看者的目光。』」

至於為什麼把巴爾蒂斯稱為「貓系畫家」,首先是因為他畫作中的既疏離又情色的意味像極了貓咪,其次自然是因為他是個貓控。他的畫中竄滿了貓!貓!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貓王》:「這個標題是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引申來的,裏面提到『貓王子』。在巴黎,很多人說我有貓的特性。」

巴爾蒂斯說:「貓,躺在扶手椅上,或坐在桌旁,當它們半睜半閉着眼睛的時候,肯定覺得時間在無限地延伸,在溶解,萬物之間的關係奇怪地扭曲,顛倒,逆轉和分裂。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女孩與貓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巴爾蒂斯 貓照鏡

「它是親近的魔仆,但是你無法捕捉到它們的目光,每一次發現它是那麼銳利又那麼空洞都會令人驚異,一種失落的凝視,緊盯着未來,將你看穿,將你化為烏有……」

最後,巴爾蒂斯着實像貓一樣,非常可愛。

以下節選自《巴爾蒂斯對話錄》([意]貢斯坦蒂尼 編)

Q: 您喜歡哪些影片?

A: 有一部阿倫·雷乃的電影《生死戀》,快把我無聊死了,現在總算可以說了。……

Q: ……但是那幅素描(指《亞歷山大乘坐玻璃鐘下海》)創作於1494年,年僅十一歲的拉斐爾怎麼可能完成構思如此巧妙精美的繪畫?

A: 拉斐爾是一名天才兒童。

Q: 像您一樣?

A: 別亂開玩笑。

Q: 您如何看待達利

A: 他是一個有趣的人,風趣幽默,我很喜歡他本人。

Q: 達利說他從不跟加拉上床。

A: 他是一個有品位的男人,至少在這方面。

Q: 您喜歡布列東嗎?

A: 他聰明風趣,可惜有點煩人。

Q: 您如何看待莫拉維亞小說中俯拾皆是的色情描寫?

A: 完全沒有興趣。

Q: 一個冒昧的問題:莫拉維亞的色情和您某些繪畫作品中表現的色情有什麼聯繫?

A: 完全沒有聯繫。

Q:您不喜歡安迪·沃霍爾

A: 不喜歡。我只覺得他對金錢特別感興趣。

Q: 您能談談您對莫迪里阿尼的裸體肖像的看法嗎?

A: 我有點煩這個人。

Q: 為什麼?

A: 他太矯情。

是藝術大師太情色,還是觀者眼神不夠清澈? - 天天要聞

— THE END —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