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隨着張偉麗、李景亮、宋亞東等優秀中國選手不斷打出佳績,以UFC為代表的MMA綜合格鬥賽事在國內迅速升溫。
然而,這個舞台上並不只有掌聲與歡呼,因為該項運動在國內開展較晚,中國選手要想在西方人佔據主導的職業賽事中有所突破並不容易,他們走出的每一步其實都飽含艱辛。
當下,藉著中國名將李景亮即將登台7月17日UFC格鬥之夜的契機,澎湃新聞記者跟隨業內人的視角,帶你更多了解中國選手爭鋒世界背後的故事。

李景亮(中)與團隊從首都機場出發美國。 本文圖片:受訪者供圖
提升自己,只有走出去
「2019年之後,因為疫情在全球的影響,很多外籍教練沒法來到國內,導致國內選手的訓練質量得不到保證,比如北京的拳天下俱樂部,張鐵泉教練合作的巴西外教胡伊就一直回不來。」
「這樣的問題幾乎每一個在國內的選手都要面對,如果想提升只能選擇走出去……」
說話的人是汪樂,目前為數不多就職於國際頂級綜合格鬥經紀公司的中國人,他所在的公司Paradigm Sports除了簽約康納·麥克格雷格,伊斯利·阿迪薩亞等MMA超級明星外,也為包括李景亮、閆曉楠、傲日其楞等多位中國UFC選手服務。
汪樂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於中國選手來說,去海外訓練是迅速提升自己的一個手段,在那裡你可以得到高水平教練的指導。」
「此外,還有來自各個國家頂尖的選手,你可以接觸不同的風格,與他們一起訓練切磋,這樣的訓練條件是國內無法比肩的。」
類似的話我們也從宋亞東嘴裏聽到過,作為目前在UFC排名最高的中國男選手,宋亞東就常駐美國加州的薩克拉門托。
聽上去,「留學」從任何角度都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國全部12位UFC選手很多也都在海外訓練,不過此中滋味到底如何,非當事人不能體會。

李景亮(左三)在美國公寓,請隊友UFC名將羅比·勞勒(右三)來家做客。
第一件事,計算生活開銷
UFC這一賽事起源地美國有很多優質拳館,但中國選手面臨的卻不只是選擇去哪個拳館訓練這一看似簡單的選項。
和很多「漂」在海外的人一樣,中國選手初來乍到,首先面臨的就是吃住行的生存問題。按照汪樂的說法,「現在中國選手來美國訓練首先不考慮去哪個拳館,而是要計算生活開銷,看自己能承擔多大的經濟費用。」

李景亮為周末比賽的畫報簽名。
為備戰7月17日在紐約舉辦的UFC格鬥之夜比賽,李景亮早在4月初就來到美國,他選擇在佛羅里達州距離邁阿密四十分鐘車程的Sanford MMA拳館訓練。
「李景亮這次是和另外兩位運動員沙依蘭、巴哈特,教練多斯以及團隊負責人兼翻譯任中賢,五個人一起合租一個兩卧室的公寓,月租3500美元,這已經他們能想到的最便宜的方案了。」汪樂說。
用合租來降低生活成本的還有UFC選手傲日其楞,他去年底赴美比賽後,也留在了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Fight Ready MMA拳館繼續訓練。
「傲日其楞租住的公寓每月2700美元,而且不帶傢具,剛租下來時只能睡地板,床架床墊都是後續在當地二手平台上淘來的。所幸他和另兩位選手阿拉騰黑力和巴拉金合租,能分擔了不少經濟壓力。」

閆曉楠與自己的拳擊教練馬庫斯。
房租壓力巨大
過去,中國選手往往會在賽前的一段較短的時間才趕到海外訓練備戰,周期不過半個月到40天,因為時間相對緊迫,往往會面臨著倒時差、減重等問題,影響了訓練狀態。
此外,進入外教的訓練營,在較短時間內的磨合也很辛苦,彼此都不夠熟悉,一些新的打法也不能真正領會。久而久之,一些選手還是選擇更長時間地駐紮在美國。
目前中國排名靠前的女子選手閆曉楠就已在美國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的Team Alpha Male訓練一年有餘。
據汪樂透露,閆曉楠剛來時租下拳館附近一個公寓的小小開間,月租就要1500美元左右。

中國選手只能睡在訓練館的小隔間里。
「美國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極不發達,沒車寸步難行,她為了方便訓練,也只能在拳館附近找住處。1500美元月租還是簽訂一年租期才能拿到的價格,如果是短期租賃,月租就會漲到兩千多、三千多美元。」
另一位中國女選手武亞楠,和她的訓練搭檔、ONE冠軍賽選手孟博則一直在新墨西哥州首府阿爾伯克基的Jackson Wink MMA拳館訓練,選擇這個拳館的原因之一也是拳館配備了宿舍。
「儘管所謂的宿舍都是一個房間幾張床擠在一塊,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住宿環境比較艱苦,但每月租金只收500美元,選手的經濟負擔能稍微小點。」汪樂表示。

閆曉楠(右一)與Team Alpha Male隊友宋亞東(左二)。
賺錢,遙遙無期
可能有人會問,職業選手的收入不足以支持他們的開銷嗎?業內人會告訴你,情況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
事實上,一個選手剛剛進入UFC,都會簽一份新秀合同,新秀合同的出場費通常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極少數成名選手例外)。
雖然UFC已經是MMA領域中收入最高的賽事,但這份新秀合同的金額依然比較低,如果簡單地算一筆賬,一個選手一年最多也就打3場比賽,因為在美國比賽,收入所得還要扣除30%的稅,加上分給教練團隊或者國內所屬俱樂部的分成,這一部分也有10%到20%。
一年下來,選手能夠拿到手的錢相當有限。
在履行完這份合同後,UFC會根據選手的表現決定是否續約和續什麼樣的約,在競爭激烈的UFC,因為表現不夠好被裁掉的選手也不在少數,而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合同才能漸漸拉開收入差距。
簡而言之,對於進入UFC時間不長的中國選手而言,在美國打拚,距離賺大錢還很遙遠,入不敷出才是更多人真實的寫照。

武亞楠、孟博在美國訓練。
選擇教練的學問
除了經濟成本,中國選手們還要承擔「試錯」成本,好拳館好教練數不勝數,但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卻有大學問。
「通常情況下,中國選手會找自己認識的、建立過聯繫的教練,去教練所在的拳館訓練,也有一些中國選手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只能根據名氣,找一些大牌的拳館。」
在汪樂看來,大牌的拳館固然有好處,卻未必能讓每一個中國選手都感到舒服。
「教練的風格、訓練夥伴的特點是否適合你,有無足夠多的同級別選手和你一起訓練,甚至教練是不是足夠重視你,這都是問題。」
「有的拳館大牌雖然不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教練反而有更多精力和時間來幫助你。而有些拳館明星雲集,教練能分給你的時間就不會太多,你去了,效果未必好。」
他提到此前曾在拉斯維加斯比賽的一位中國選手,後者曾在美國一個眾多知名UFC選手雲集的拳館訓練,汪樂至今還記得這位選手獨自一人前來比賽的樣子。
「一般UFC的比賽是在周六(美國當地時間),選手都是周二就和自己的訓練團隊一起來到比賽地進行賽前報到等一系列準備工作,我記得當時他是周一一個人飛來的,他的教練周四才抵達。」
「而賽前一周選手要經歷最痛苦的減重環節,他不得不一個人來面對,我想教練和團隊沒有給到他足夠的幫助,也是他最後超重和失利的原因之一。」
聽不懂英語怎麼辦
如果說這位中國選手有些不走運,那麼海外訓練模式和國內的差異則是幾乎所有中國選手都要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MMA需要不同搏擊技能的訓練,而不同的訓練館針對的專項也有不同——拳擊需要去專門的拳館,柔術要去柔術館,此外還有專門的體能訓練。
一個選手往往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場館間奔走,約不同的教練和訓練搭檔,對於中國從體制內專業隊走出來的很多選手而言,非常不適應。
對此,汪樂深有感觸,「在國內基本都是一站式的服務,教練都給你安排好了,還會一直盯着你,督促你,在國外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很多都得靠自己計劃和協調。」
汪樂還提到,中國選手海外打拚還得面對語言關。「你想練什麼,需要和教練、搭檔溝通,純技術方面的問題,可能你即使聽不太懂,看也能看明白,但如果訓練升華到具體的戰術策略,比如你為什麼要這樣打,往深了去溝通,英語不好,理解上是有障礙的。」
即便語言溝通上完全沒問題,如何和海外教練達成默契也需要時間,「選手進入八角籠後,雙方的角逐是瞬息萬變的,這時候教練喊一聲,你就知道做什麼,不是母語又沒有長時間的相處,真的很難反應過來。」
付出的代價難以估計
武亞楠算是過來人,她因為膝蓋受傷,年初就來到了Jackson Wink MMA拳館。一直帶前UFC冠軍霍莉·霍爾姆的老教練Mike Winkeljohn對指導女選手很有經驗,但因為正式恢復訓練的時間並不長,彼此之間還沒有真正產生化學反應。
「Wink教練會單獨給我們上小課,幫我分析對手、制定戰術,另一位教練Joey Villasenor也會陪我去比賽,但畢竟我們來這個拳館訓練的時間太短,默契還需要時間來培養。」
剛剛確定了下一場UFC比賽的閆曉楠也坦言,在海外訓練收穫很多,但並不適合所有人。
「長期待在國外,一個是經濟上的花費很大;另一個是遠離故鄉,見不到家人,內心會很想念。」
「訓練方面,自己是不是能夠自律,和教練團隊能不能達成足夠的默契也很重要……總而言之,海外打拚,你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
這一切汪樂看在眼裡,他打了一個比方,「選手去美國訓練就類似『留學』,確實對選手成長有很大幫助,很多媒體和拳迷也會覺得前程似錦,但真正能夠適應下來、堅持下來很不容易,遠比大家想像中的壓力更大。」
「大家平時看選手們發社交媒體,覺得他們很開心很瀟洒,小日子過得不錯,真實的搏擊人生不只有這一面。」
「曬出來的總歸是想讓大家看得開心,要經歷的艱難只有選手自己最清楚。」
來源: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