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嚴重的霧霾在中國北方地區肆虐,形形色色的口罩成為市民出行的常見配備。更有甚者,一些特立獨行的市民戴上防毒面具,以誇張的形式表現對大氣質量的擔憂。

2017新年元旦,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戴着防毒面具亮相的「宋徽宗」與「皇后」
相比中國老百姓,西方國家的民眾對防毒面具有着更深刻的記憶,這一切源於過往的兩次世界大戰。當時,比霧霾威脅更大的氣體——毒氣隨時威脅着各國民眾的生命。所以,防毒面具成了民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化學武器升級為雙方交戰的一種殘酷手段,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在戰爭期間都使用過毒氣,上萬名士兵因此喪生,上百萬名士兵留下終身殘疾,就連未來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也遭到毒氣的襲擊、幾乎雙目失明。

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到毒氣彈襲擊的士兵
武裝到牙齒的英國
戰爭結束後,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國空軍力量崛起,把大量致命的毒氣彈投到敵國的主要城市、甚至首都。有鑒於此,歐美主要國家都不遺餘力地在民間推廣防毒面具。在這其中,以英國的政策最為徹底。

1940年,一隊英國士兵正在指導平民如何正確穿戴防毒面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依然深陷空襲的心理陰影之中無法自拔。在他們看來,敵軍日漸發達的轟炸機力量是不可阻擋的,在下一場戰爭中,它們必將勢如破竹地摧毀防禦戰鬥機的防線,把炸彈投到自己的頭上。而且,敵機投放的炸彈很可能不再是高爆炸彈,而是在一戰西線戰鬥中大規模使用的毒氣彈!有鑒於此,英國政府在整個1930年代都在尋找避免讓平民在毒氣炸彈轟炸下出現大規模傷亡的手段,最終催生了著名的「防毒面具提議」。

防毒面具提議實施後,畫家們在野外佩戴着防毒面具作畫

登台表演的倫敦艷舞女郎,依然頭戴着防毒面具
在「防毒面具提議」的指引下,1938年7月9日,英國的空防委員會開始為每一個英國人發放防毒面具,並且要求每個人都要隨時帶好。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隨身攜帶的防毒面具成為了英國平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當時的攝影師,也拍下了眾多英國平民在毒氣陰影籠罩下的日常生活畫面。

1938年,英國的海灘上,一個全體穿戴着防毒面具的英國家庭正準備下水遊玩

1941年,學校中的英國兒童正在士兵的指引下進行防空演習

一名母親懷裡抱着剛剛出生的孩子,為了給下一代提供防護,英國政府甚至設計了嬰兒專用防毒面具

一名士兵正為孩子和母親指路,他們都佩戴着防毒面具
捉襟見肘的德國
作為英國的宿敵,納粹德國在戰敗投降前研製出沙林、環沙林、梭曼、塔崩、齊克隆B等大量新型毒氣。但是,德軍對英國大型城市的毒氣空襲最終還是沒有實施,這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在英國的化學武器倉庫中,雖然質量沒有德國貨高,但是數量卻是毫不遜色。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力量完全壓倒德國空軍,一旦展開化學戰,能夠更猛烈地向德國本土傾瀉致命的毒氣彈。
在這樣的前提下,交戰雙方民防體系的對比便具有決定性意義。與英國不同,德國本土沒有天然橡膠出產,又為製造坦克、汽車和飛機而耗費了大量的橡膠,導致其國內橡膠供應抓襟見肘,直接影響到防毒面具的生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國內只有900萬套防毒面具,與之對比的是,海峽對岸的英國儲存了8700萬套防毒面具!如果交戰雙方決定魚死網破、進行毫無人道的毒氣互攻,誰的下場更慘一看便知。最終,德國人花費了大量資源製造的化學武器並沒有用在英國平民身上,而是變成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工具。

德國兒童正在頭戴防毒面具進行拔河,實際上,德國在二戰中非常缺乏防毒面具,這導致他們不敢動用自己研發的新型毒氣對英國城市進行轟炸
成為收藏品的米老鼠面具
在大西洋另一邊,美國上下同樣擔心遭到生化武器的襲擊,於是政府便向英國學習,開始為平民發放防毒面具。但是,美國的未成年兒童普遍對防毒面具的外形感到恐懼,不願意佩戴。為此,美國軍方與著名的動畫大師——沃爾特·迪士尼一同,設計了一種「米老鼠面具」,以消除兒童對防毒面具的恐懼,讓他們把佩戴防毒面具當做一種遊戲。不過,這種罕見的面具僅僅生產了1000套,並沒有投入實用。戰爭結束後,「米老鼠面具」成為收藏市場上備受追捧的高級藏品。

由沃爾特·迪士尼設計的米老鼠防毒面具

沃爾特·迪士尼所繪的米老鼠面具初稿,可以看出這個防毒面具非常可愛,迎合了孩子們的需求——他們並不想要一個看起來像鬼臉一樣的嚇人面具!

沃爾特·迪士尼正為威廉·波特少將展示自己所設計的米老鼠面具
美國人的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畢竟他們要面對一個非常兇殘的敵人——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期間,日本人發現中國軍民缺乏毒氣防護手段,便在中國戰場上喪心病狂地大規模使用毒氣。戰爭末期,狗急跳牆的日本軍隊甚至策划了「夜櫻作戰」——使用潛艇運載水上飛機在美國本土實施生化戰,這一計劃最終因為日本投降而未能實施。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擔心盟軍的報復性毒氣轟炸。於是,日本人在戰前便已經開始在國內進行防毒面具的分發,並且還進行毒氣戰演練。最終,盟軍還是實施了報復行動,但是實施的方式遠超日本人的想像——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相當於上萬噸TNT的威力遠遠不是一個簡單的橡膠防毒面具所能應付的!

1936年,東京的一個寺廟中正在舉行毒氣轟炸演習,僧人佩戴着防毒面具有序撤離

1934年,日佔時期的台灣,一群日本人警察正佩戴着防毒面具進行防空演習
時至今日,普通民眾已經不需要擔心從天而降的毒氣炸彈,對他們來說,防毒面具是一種文化符號,用以表達對大氣污染的強烈關注。不過,隨着巴黎協議的簽訂,各國政府逐漸開始關注大氣污染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可以找到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將霧霾和空氣污染像防毒面具及化學武器那樣,一起塵封在歷史當中。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點兵堂」(微信號:WarriorSalon),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