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2022年08月13日12:14:10 熱門 1646

這兩天,有兩篇學術論文「意外」走紅網絡。一篇是因為「霸氣」的參考文獻,另一篇是因為感人至深的致謝詞。一篇出自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的錢偉長,另一篇出自寒門苦讀後走出山村的中科院大學博士黃國平。不一樣的作者,毫不相關的研究課題,但兩篇論文背後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都深深打動着億萬網友。

「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這是一篇發表於2002年5月的論文,最近卻被網友刷屏。因其「參考文獻」部分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被網友投稿至「迷惑行為大賞」。

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

但當大家看到作者,評論區畫風頃刻間變了。

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

原來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錢」之一——錢偉長。學術論文通常都要標明參考文獻,以示本文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但作為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錢老此文的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霸氣又自信的錢老激起了網友的強烈好奇。他們翻出了錢老的履歷,紛紛驚呼「大佬」。

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

細心的網友發現,錢老不但是力學大師、教育家,體育方面也毫不遜色,甚至曾入選了當時的國足,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比賽。

曾經物理只考5分,自信源自毅力和創新

實際上,「大師」的光環背後,曾經的錢偉長,高考物理甚至只考了5分。

他出自書香門第,是現代大儒錢穆的侄子,自幼將史記漢書爛熟於胸。原本以歷史科滿分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沒想到入學第二天卻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中國許多青年被激發了「科學救國」的熱情,錢偉長也是其中之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不是聽聞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很可能錢偉長會成為一個文史大家。但他毅然棄文從理,並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一年時間內,一天最多睡5個小時,早晨5點起床到科學館讀書,晚上10點學校熄燈後,就躲在廁所的角落裡看書,直到凌晨才悄悄返回宿舍。一年後,錢偉長成功通過了轉進物理系的所有考試,而和他一起轉系的五個人中,他是唯一留下的那個。

1940年,錢偉長考取公費留學生,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兩年後即獲得了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學位。隨後他前往美國,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總工程師,師從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

錢偉長的閃光點遠不止他的堅韌毅力。他開拓創新,勇開先河,更成就了不凡的人格魅力。

錢老說:「我主張探索新問題,要有新發現,有所創新。」從青年時期主攻物理到後來轉攻應用數學,從工程研究轉到基礎力學研究,他不斷開闢新的研究領域,提出了許多創新性思想和理論。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中國大學里第一個力學專業,招收了中國解放後的第一批力學研究生,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 他勇開先河,敢為人先;他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他在金字塔尖端起舞,在麥田邊緣拓荒,所以才能有俯瞰風景的胸襟和坦然。

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

博士論文致謝詞感動網絡

「出生在一個小山坳里,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里糊塗」「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工學博士黃國平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被網友刷屏。

博士論文通常有不少專業名詞、統計數據和理論模型,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難免會看不懂。然而,在允許差異化、個性化的致謝部分,博士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情感表達。不論是感謝師長家人,還是感謝戀人,抑或感謝給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說博士論文的正文主要是「說理」,致謝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兩篇論文走紅網絡:走很遠的路,只為「不必參考任何文獻」 - 天天要聞

沒有華麗的文字,只有簡單樸素的話語,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來的述說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透過黃國平的博士論文致謝部分的走紅,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寒門學子人生的悲苦、命運的多舛和求學的不易。面對種種苦難,他沒有被擊倒,而是用難能可貴的拼勁和韌勁堅持了下來。

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不僅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頓,還承受着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黃國平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正是對讀書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梅花香自苦寒來」,有了信仰和堅持,寒門學子終究迎來了破繭成蝶的那一刻。他們身上擁有的寶貴的精神力量是最打動網友的。他們沒有怨天尤人、指責命運不公,沒有因為現實的擠壓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終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始終保有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善意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嚮往與追求。

最是精神動人心

學術論文,向來是研究者的心血之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論文的整體水平,代表一個領域的研究水平。

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貧寒,全心深入方能接近真理。

無論是成就斐然的力學大師錢偉長,還是求學路上一路披荊斬棘的中科院大學博士黃國平,他們艱苦的跋涉、一覽眾山的豪氣,都在一紙論文中展現開來了。

這,應該是做學問的樣子。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這六個方面,構成了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我們走很遠的路,吃很多的苦,只為有所成就,努力做到「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而創造出「被參考」的成果來。

從載人航天到探火工程,從「中國天眼」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是一代又一代百折不撓、敢為人先、自強自信的中國科學家,締造了一項又一項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引領着人類不斷向著科學的高峰攀登不止。

來源: 大眾網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