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是避暑勝地,建國初曾被定為夏季辦公、休養地點,被稱為中國「夏都」。在這裡,黨、政、人大、政協、軍五大領導班子曾聚齊,許多重大事件在此產生。
毛澤東在游泳
「夏都」之名
提起北戴河,可謂是家喻戶曉。它是渤海灣金項鏈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北戴河位於秦皇島市西南部,東起狼牙山橋,西至戴河口,海岸線長約15公里,是享譽海內外的旅遊避暑勝地。197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然而,關心政治的人提到北戴河,重視的是它的政治色彩,因為它曾被稱為中國的「夏都」。
「夏都」之名的獲得,主要是因為中共中央於1954年設立的北戴河暑期辦公制度。在這裡曾經產生許多重大的決策和重大事件,在這裡曾導演出共和國歷史舞台上一幕幕悲歡交織的生動圖景,這些都使得北戴河同釣魚台、人民大會堂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引發後人無盡的追思。
北戴河休養所的設置
解放之初的北戴河海濱,便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視。1949年4月,解放軍軍管會接收鐵路賓館、蓮蓬醫院和交通株式會社社員休養所,一些對革命有過貢獻的、患有慢性病的領導幹部以及傷殘人士在此得到妥善照顧。在為領導幹部選擇療養之地時,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首先考慮到職工群眾的療養問題。
第一所療養院:中國鐵路總工會
1949年成立了中國鐵路總工會北戴河肺結核療養院,這是在北戴河海邊建立的第一所工人療養院。1950年初,又在北戴河海濱建立了外交人員休養所,休養接收了位於東經路、東一路、東二路、保二路、保三路和中海灘一帶的別墅34幢,開始接待當時與我國建交的蘇聯、東歐等國的駐華使節。
當時,北戴河的主要建築是北洋軍閥時期外國人在那裡建的那些高矮不一、造型別緻、風格不同的別墅,以及日本人佔領期間和國民黨統治期間又增蓋的一些小別墅。新中國成立之後建的並不多,主要考慮當地氣候潮濕,可供度假的時間也不長。1960年的北戴河十里長灘,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東面屬於東山區,北京軍區、河北省在那裡蓋了一些房子,基本上屬於河北省;中區是北戴河的市區,50年代和60年代還是小鎮,國務院政府機關在那裡蓋了一些房子,作為夏天休假的地方;西區是屬於中直機關的,也稱中直機關療養院,由中央辦公廳管理。再往西就是部隊的房子,總參、總後、總政在哪裡有些別墅,但是不太多,當時還比較荒涼,最熱鬧的當屬於中區。
中央所在的西區比較安靜,中區和西區之間是隔離的,有警衛人員守衛。在西區的山坡上有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蓋了一個禮堂。文藝演出、看電影、娛樂活動都在那裡。禮堂的東面是毛澤東的住地,那是一排比較寬大的平房,即中直療養院1號樓。房子東頭是住宿的地方,西頭是會客的地方,中間是書房和飯廳。劉少奇住在半山腰的別墅里,中央其他幾位領導人都圍繞在小禮堂周圍的別墅里,多數是平房,個別的是樓房。只有周恩來總理和董必武住在靠近海的馬路旁,都是兩層樓的別墅。
那些年,作為一種禮遇,北戴河接待着全國的勞動模範、戰鬥英雄;作為一種榮譽,北戴河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避暑辦公的指定地點。至於北戴河外交館的誕生,則標誌着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為他的尊貴客人、友人提供的一種方便和尊敬。賓館作為國家外交部所屬的為外交路線服務的重要場所,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以及國家主權的尊嚴。
北戴河邊的領導們
圖解:朱德與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北戴河邊
朱德:第一個住在北戴河的中央領導
1949年6月,當時因身體不太好而不主持重要工作的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來到北戴河海濱。他是第一個來此的中央領導人,住在原鐵路賓館1號樓。此後,朱德幾乎每年都來北戴河休息療養,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年。他曾對其夫人康克清感慨說:「這座山很理想,我死了若能放在這個山上是最好啦。」話雖如此,這位老革命家仍本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精神,響應毛澤東關於黨的領導人死後應火化的號召,沒有土葬。
圖解:在北戴河主持會議的毛澤東
毛澤東:天天都去游泳
解放初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中央領導人忙碌萬分,只要身體能夠支持,絕不休養。毛澤東雖久聞北戴河之名,也非常愛好游泳,卻在解放後的4年多都沒有去離北京很近的北戴河。
毛澤東第一次去北戴河是在1954年4月。住的是「章家樓」。出於一種習慣,毛澤東不愛住洋樓別墅,願意住平房,但是卻喜歡房間高大寬敞。正是如此,中直療養院建造了一號樓,實際上是一排平房,這就成了毛主席每年過來避暑辦公的地方。
圖解:毛澤東北戴河的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毛澤東自1954年4月首次到北戴河一游後,這一年夏天又到此住了很長時間,直至9月間。其他領導人回北京後,他仍留在那裡,可見非常喜歡此地。
對於那年夏天的情景,當時在毛澤東身邊的保健醫生徐濤在他的回憶錄中有生動的記載。
1954年,毛澤東來到北戴河,就在北戴河辦公。考慮到他以後會經常到此,中直療養院專門為他修建了一號樓。這一年夏天,中央首長來得特別多,開會也方便。每天工作之餘,毛澤東一定要去游一次泳。那一年游泳,有幾件事留給我印象特別深。
毛澤東遊泳喜歡熱鬧,尤其喜歡和年輕小夥子姑娘們成群結夥地游。這時他便會精神抖擻,談笑風生。他側泳仰泳,自然輕鬆,一邊游一邊和年輕人聊天,興緻極高。
一天,他游到興頭上,舊話重提,忽然朝我喊:「小徐,你不是游得好嗎?我們比一比。「行啊,我們比速度。」我朝他靠近。「你聰明,我也不傻。我不跟你比速度,我跟你比耐力,比持久。」「那不行,比賽都是比速度。」 我知道毛澤東下了水就不願上岸,就那麼不停地游。我可不行,時間一長非抽筋不可。「你別騙我,有比速度的就有比耐力的。要達到勝利的彼岸,首先必須有耐力。要堅持時間長,要游得遠才行。」
毛澤東不慌不忙只管向遠處游。他游泳的輕鬆自如完全如他後來在詞中所寫那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半小時後,我堅持不住了,氣喘吁吁爬上船,乘船隨毛澤東遨遊大海。毛澤東指指我挖苦道:「他很進化么,很有辦法,游不過岸就划船划過岸。」大家都笑。許多人游不了多久也得上船喘口氣,然後再下水陪毛澤東遊。毛澤東每次游泳只下一次水,下去就要游個夠。不夠不上岸,上了岸便不再下水。無論走路游泳,他都是那句話:「我這個人不喜歡干回頭事」。像往常那樣,毛澤東遊了一個多小時,經我們一再勸說才上岸。
衛士們替毛澤東擦乾身體。毛澤東在沙灘上漫步,嘴裏念念有詞。他天天這樣念,有時夜裡工作疲勞,出門觀海也是這樣念,聽多了我便記住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河澹澹,山島聳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那幾天,毛澤東總看《古詩源》。有一天,他讓衛士找地圖來,一邊查地圖一邊說:「曹操是來過這裡的。」 我驚訝:「曹操也來過這裡?」「當然來過,上過碣石山。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
這一年,毛澤東在北戴河停留最久。其他中央首長都走了,他沒有走,直到九月天涼,仍每天下海游泳。可惜他登碣石山我沒能一道去。他寫了著名的詞《浪淘沙?北戴河》。他說南唐後主李煜也寫過《浪淘沙》。李煜的詞意境和語言都好,但是風格柔靡,情緒傷感,他不喜歡。他說他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我喜歡毛澤東的《浪淘沙》。特別是最後兩句,將曹操的「秋風蕭瑟」順筆一顛倒,便成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跟在毛澤東身邊,迎秋風聽海潮,詞中的意境和情緒感覺格外強烈,可以說動人心魄。
徐濤的這段回憶,生動地描繪出當時毛澤東的心情。此時,新中國的建設蒸蒸日上,毛澤東心情非常好。除了游泳外,還觸景生情,重新認識曹操,而且所用的標準,是破除了千年來封建文人以劉姓的漢朝為中心的正統觀念,用的是「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一生產力標準。這種正確的歷史觀,確實令當時的人耳目一新。
圖解:北戴河邊佇立思考的毛澤東
波瀾壯闊的北戴河不僅記錄下了一代偉人翻騰在大海里的雄姿英發,也發出了領袖氣壯山河的聲音:全國實行人民公社化;大鍊鋼鐵;炮擊金門。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雖然歷史已經將這些發自北戴河的決策檢驗清楚,但是國人依然佩服和驚嘆毛澤東主席那吞吐風雲、俯仰天地的氣魄和人格魅力。
圖解:周恩來與鄧穎超在北戴河邊
周恩來:與鄧穎超伉儷情深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領導們去北戴河的日子。可是,我們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卻總是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脫不開身,在北京處理各種政務,避暑自然也是讓位於工作。
在全國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一直體弱多病,處於休養的狀態。自50年代中期起,她在夏季也到北戴河避暑療養,而且經常先於周總理到達北戴河。
1958年夏季,鄧穎超已經到北戴河好幾天了,約定隨後就到的周恩來總理卻遲遲沒有到。共和國日理萬機鞠躬盡瘁的總理,總是會有一些突然要處理的事情,被絆住了便無法脫身。每當這種時候,雖說已是老夫老妻,但是鄧穎超還是會對總理生出很多思念。於是每天就會往北京打一個電話。她撥通電話,只要「喂」一聲就能大致聽出周總理的身體狀況,知道是不是感冒了,是否又咳嗽了。兩個人總是這麼默契又這麼恩愛。
劉少奇和王光美
有一次,鄧穎超秘書張元的女兒蕭遠音教會鄧穎超唱《敖包相會》,還把「我等待着美麗的姑娘呦」,改成了「我等待着心上的人兒呦」。鄧穎超隨之給周恩來總理打電話,唱了一曲《敖包相會》。周恩來聽了很奇怪,說:「你什麼時候學會唱這首歌的?」鄧穎超說:「大米(蕭遠音)在我這兒吶,她知道我想你了,就教會我唱這首歌。她還說你聽了之後,就該過來了。」
一首《敖包相會》訴說無盡思念。志同道合的兩個人,閱遍無數人生風景,榮辱與共,一起攜手看細水長流。
北戴河合影:周恩來(右一 ) 黃敬(右二)韓文信(右三)陳毅(左二)鄧穎超 (左一)
圖解:鄧小平在北戴河
鄧小平:浴場「會見」群眾
鄧小平對北戴河海濱很熟悉,很有感情,他特別酷愛這裡的大海。每年到達北戴河的當天,他都要下海,離去的那天,他還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捨不得放棄。在浴場,小平同誌喜歡與群眾打成一片,上岸休息時經常向他們揮揮手,有時還要交談上一會兒,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1980年8月4日上午,小平同志在西山浴場暢遊了近兩個小時,上岸換好衣服後,小平同志與夫人卓琳以及女兒一起在浴場過道里休息。遊人們知道鄧小平在這裡,都放慢了腳步,熱切地向過道里張望,想看上一眼這位舉國尊敬的領導人。似乎是看透了遊客們的心思,鄧小平示意卓琳往旁邊坐坐,敞開遊人的視線,這樣就一下子拉近了黨和國家領導與普通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過了一會兒,小平同志走向浴場陽台,坐在藤椅上觀賞海景。他不時地環顧一下周圍的遊人,發現很多人都在他坐的地方拍照,但距離太遠了,有幾個人似乎還想再走近一些。看到這種情況,他叫來警衛人員,讓他們去請遊人們過來拍一張合影,並親自選了一個有台階的地方,又請了一位當地的攝影師。大家上前就位,小平同志然後對攝影師提出一個要求:「大家都不擋住才好。」照完相,又囑咐攝影師說:「合影要收工本費,每人一張照片。」參加這次合影的遊人都是湊巧碰上的,大多是來自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有一些工人、幹部和解放軍戰士。小平同志的「會見」和言語讓每個人都很激動,大家高興地長時間鼓掌致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