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2022年07月16日16:16:08 熱門 1979

大家讀過歷史課本都知道,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社會。那你一定會想,"哇,那宋朝的讀書人一定都過得很爽吧。",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我想一定是不了解當時的士人生活和科舉制度。因此筆者決定稍微介紹一下宋代的科舉制度,相信諸位看完後一定會覺得現在考公務人員、考駕照什麼的根本輕鬆到不行。

如果你不幸或有幸穿越到宋代當個讀書人,那你這輩子唯一的志向大概就是考個功名,當個官,那無可避免的你有87%機率將來一定要考科舉。"啊,可是我沒考過科舉啊,科舉要考什麼?很難嗎?什麼時候考?報名費會很貴嗎?"好好好,別急,先讓筆者先把科舉的體制講清楚再說。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一、貢舉和制舉

其實所謂的科舉並不是像現在一樣是指單一考試,而是有分兩種體系:貢舉和制舉

· 制舉

制舉的考試時間並不是固定的,通常都是皇帝頒佈詔令後才會舉辦,是選拔非常人才的方法之一。但並不代表這不需要考試,制舉選拔人才反而比貢舉還要困難和麻煩。

若要把制舉比喻為現代考試的話,可以說是"特種考試"。制舉的考選有三個步驟: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1.繳呈詞業看詳

簡單來說就是把你寫的文章給各級官員看,總共要寫五十篇策論(對,就是這麼多)。從中書門下兩省一路審查到禮部,總之就是要一層一層的打上去,當然寫的不好就別想進入下一階段了。

2.試六論

通過禮部的審查後,才有資格前往京城考"閣試",考試中會出六道題目,字數限定在3000字,所以一題大概要在500字左右,要在限定字數內精準的表達自己的論點其實還是相當難的,更何況"閣試"出的考題還不好寫。

舉個例子,仁宗嘉祐六年時舉辦的制舉閣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出了這樣的題目:"王者不治夷狄論"、"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劉愷、丁鴻孰賢論"、"禮以養人為本論"、"醉備五福論"、"形勢不如德論"。

嗯,真的是連題目都看不懂呢。中文系或是歷史系的朋友的你看到這些題目大概會有點反應。沒錯,這些試題都是來自經史中,像是"王者不治夷狄論",就是出自春秋公羊傳註疏:"王者不治夷狄,錄戎者,來者勿拒,去者勿追。"這一段話。所以要回答這些問題還必須熟讀論語、史記、九經等,否則連怎麼下筆都不知道呢。(順帶一提,嘉祐六年正是蘇軾兄弟考制舉的那一年,兄弟倆也順利考上了)

3.對制策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爬到這步已經是強者了,但還是要面臨最後一道關卡,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通常也只會出一道題,最後錄取的人大概都只有1-2個人。錄取的人還會分五等,前兩等是虛位擺好看的名次,所以真正的第一名就是第三等。

蘇軾當年20幾歲跟他的弟弟蘇轍就得到三等和四等,也就是這對兄弟拿下了第一和第二名。請請收下我的膝蓋啊,看完制舉的考試流程我只能說,這不是我這種死讀書的學渣考得起的。

宋朝三百多年其實也只舉辦過22次制舉,錄取人數也不過40多人,平均一次只取2個人,錄取率大概比抽獎的機率還低,所以一般人還是乖乖的考貢舉吧。

· 貢舉

貢舉就跟制舉不一樣了,基本上貢舉都是定期舉行,但有時候是三年一次又或是四年一次,這就要看當時當政者了,但大多時間是三年一考的。

要以現代的考試製度來比喻貢舉的話,就有點像是高普考。高普考中有分許多科目,這點在貢舉中也是一樣的。貢舉的科目依照性質可以粗分為兩大類:

1.進士科

進士科算是宋代科舉中相當重視且受歡迎的一個科目,也是常設的,若你志向遠大想當宰相,考進士科是個不錯的管道。

進士科主要考試的形式為詩、賦和策論、經義等,相較於其他科目考題比較靈活且難。另外關於考試題的部分要求其實很嚴格,像是歐陽修年輕時考解試時曾因為沒押到韻所以那年沒考上。光一個韻沒押到就要再等三年重考,古人考試真心不容易啊。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2.諸科

在諸科中又分為九經科、五經科、開元禮科(後改為開元通寶科)、三禮科、三傳科、三史科、學究科、明經科和明法科。基本上這裡每個科目都是考對各個經典的熟悉度,像是九經科就是考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毛詩、周禮、周儀、周易、尚書、公羊傳

但這些科目並不像進士科是常設科目,在經歷各個執政者時都有興廢或是合併。尤其是在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大改考試製度,常貢科目更只剩下進士和新科明法兩科。

什麼,原來要考三次試? 解試、省試和殿試。好了,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大概對要考哪個考試,要考哪個科目應該心裏有數了吧。但你知道科舉可不像現在高考只要一次就夠了,是要考三次的喔。"我只考一次試不行嗎?考那麼多次要幹嘛?"要只考一次也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想當公務員只考一次的話,有考其實跟沒考一樣,想要當官至少要通過第二次考試。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二、解試、省試、殿試

· 解試

解試簡單來說就是地方考試,也是預試。通過解試只是拿到可以參加下一階段省試的資格。

時間上,解試的舉行時間通常都在秋季,大致上在三月一日公布考試訊息,但有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會比較早公布,但如果你是住在開封或河南府大概就沒這個問題了。

報名須知,報名是不需要繳交報名費的,話雖如此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考。報考需要多人擔保以及有簽署證明的家保狀,為了是要保證考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有沒有前科。如果被查證不符資格,先前替你擔保的人都要連坐受罰。

考試地點,通常都在當地的貢院舉行,但少數因為報考人數太少(少於100人)而沒有貢院的地方則會借用僧舍當考場或是與隔壁州合併考試。

考試分場,因為考試內容廣又雜,所以會分成多場進行。進士科通常會分三到四場,諸科則會考六到七場。

考題形式,進士科,詩:字數不限,會出一道題目要你作詩,像是太祖開寶六年的題目是"懸爵待士"。賦:字數要在360字以上,同樣也是出一道題作賦,像是同一年出的賦題是"未明求衣賦"。策論:通常會出三道題,每一題字數要不少於500字。

諸科,帖經:會把經文中某句話挖空格讓考生填寫,也就是填充題啦。墨義:說白了就是問答題。例如說,"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謂四者何也?"(譯:君子之道有四個,請問是哪四個?)就要回答:"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人也義,謹對"如果答不出來不能空白,要寫"對未審"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帖經和墨義曾經也是進士科的題型之一,但因為流於機械式的記憶,沒有義理的發揮,所以當時有不少飽學之士都不願意考。直到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大改科舉以後,進士科才不再考帖經和墨義兩種題型。

· 省試

通過解試後,就取得了考省試的資格,直接送交到禮部應試。

考試時間,因為解試考試人數眾多,所以閱卷也較慢。因此省試通常都在冬季舉行。

考試地點,在禮部貢院舉行。

考試內容、分場,大致與解試相去不遠,場次的安排每個時期都不太一樣,這裡就不贅述了。

若考試結果合格的話就叫做正奏,不論是解試或是省試,其錄取名額各地都不盡相同,比率也不固定。通常大州的錄取名額是較多的,所以有些人會為此偷跑到其他地方考試,但這種偽造戶籍的作法是不合法的,抓到可是會受罰的。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 殿試

省試合格後,基本上要當公務員就沒什麼大問題了。通過省試雖然有殿試,但殿試的性質就是省試的複試,只是藉由考試排名次而已。曾經殿試不合格是會被黜落的,但因為曾經發生過某考生殿試被黜落所以憤而投他國的悲慘案例,所以從那之後殿試就變成了指名次的考試。

考試時間,通常在省試發榜一個月後,像是省試在1/5舉行,那麼殿試則會在3/23親策,然後在4/11唱名發榜,另外進士科和諸科是分天考試,注意不要搞錯時間。

考試地點,直接在皇宮中舉行,由皇帝親策或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試。

考試內容,共計考三題;會考詩、賦、策論各一道題,都是筆試。

考完後就會唱名公布名次,第一名就稱為狀元;第二名則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如果你是解試、省試、殿試都拿第一名的學霸,就是三元。

殿試及第後,朝廷就會授與你官職,而且還會舉辦宴席請吃飯(瓊林宴)呢。順帶一提,像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等名臣也都是殿試及第的強者。

宋朝科舉和現代高考神似?走進宋朝科舉制度,了解那時的"高考" - 天天要聞

總結

以上就是宋代考試的基本體制,希望對想要在宋代當公務員的各位有所幫助。

看完是不是覺得比現在的高考有過之而無不及呢,筆者覺得反正我是寧願留在現代高考,不知道各位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文獻:

《宋史》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