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2022年07月15日04:33:31 熱門 1026
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

編者按:

本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三十而立,浦東從農田遍布變為如今高樓林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市委黨史研究室採訪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者、參與者、執行者,推出《奇蹟:浦東早期開發親歷者說》。上觀新聞推出相關口述文章,憶當年篳路藍縷,也是從歷史維度,為浦東開發開放再出發提供新的視角。

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

【口述前記】

吳承璘,1940年9月生。曾任上海梅林罐頭食品廠副廠長,上海市輕工業局副局長、局長,輕工業部群星集團副總裁、群星工業公司總經理,張江高科技園區黨委書記、總經理,浦東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上海市外經貿委副主任、市外資委常務副主任等職。1993年5月任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6月兼任浦東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帶領張江開發區從一塊農田變身為初具規模的高科技園區,是張江高科技園區的開拓者和領導者。1995年9月後,任上海市外經貿黨委副書記、市委經貿委副主任、市外資委常務副主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分會會長,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會長等職。

口述:吳承璘

採訪:謝黎萍 郭繼 周奕韻 黃嘯

整理:周奕韻

時間:2018年6月13日

1992年到1993年,我在北京任國家輕工業部群星集團副總裁兼群星工業公司總經理。1993年1月我返滬休假,見到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同志,他聽了我在輕工業部工作的情況後,即要我回上海到浦東張江去工作,我沒有猶豫就同意了,5月份就辭職回到上海。5月7日,浦東新區組織部宣布我任公司黨委書記、第二任總經理。一個月後的6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又任命我為浦東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從此,開啟了我與張江的一段緣。

艱難困境中成功突破

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是1992年7月28日掛牌成立的。得知要到張江工作,我提前到張江實地看了一次。沒想到,當我站在龍東大道羅山路口舉目望去,除了一條窄小的兩車道龍東路外,完全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地,白牆黑瓦的農舍零星地點綴在農田間,半點開發區的影子也見不着。實際上這個時候開發區已經開發一年了。我知道,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果然,一上任,公司的困境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沒有錢、沒有地、連辦公場所也沒有。

首先,資金嚴重短缺。張江最初規劃面積是17平方公里,初期決定開發4平方公里。市裡先期撥付的1億元啟動資金由於初期開發規模過大全部用完了。公司下面又成立了20多個子公司,導致資金分散,五六十人的工資也快發不出來。而這時,龍東大道的「三通一平」正急需資金投入。

其次,沒有地。開發初期,張江把2平方公里的地分別以極低的價格批租給了四家公司,分別是信源、浙江銀泰、東北的華晨和一家台灣公司。每個公司拿走了0.5平方公里,初期決定開發的4平方公里土地一下子2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沒了。其中信源是中信和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合資企業,條約中還同意他們額外保留0.5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權,也就是總共要拿走1平方公里。

還有,我們的辦公場所也很不理想。我剛到的時候,辦公地點在陸家嘴峨山路的童涵春藥廠樓上的一間閣樓里。不僅離張江現場遠,不方便指揮和管理,而且條件擁擠,空氣中瀰漫著中藥味,打掃衛生的工具都放在樓梯口,如果要在這種地方和外商談判,很不利於張江形象的塑造。

怎麼辦?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決心破釜沉舟,大力調整和改革開發現狀。在艱難的情境下,我們得到了從市委、市政府、浦東新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上海各部委的鼎力支持,幫助我們過了難關。

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

沒有錢,存量資金最多只能維持公司兩個月的運轉。情急之下,我想了一個緊急辦法,給市委書記吳邦國和市長黃菊寫信,表示希望拿前期預開發還剩下的2平方公里的土地去銀行貸款,抵押2億元。這時候國家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控制投資規模,銀行本身的額度都沒有,借款非常緊張。沒想到,兩位領導收到信後,立即批示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毛應梁行長,讓他協調四大銀行落實解決資金。工行、農行、建行、中國銀行四大銀行浦東分行的行長來張江考察後,同意每家銀行貸給張江5000萬,張江為每家銀行抵押0.5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快,2億資金到位,像給張江打了一針強心劑,救活了張江。我們立刻將錢投在龍東大道的開發上,還清了早期開發龍東大道的欠款。

但是這時候,龍東大道只是一條光禿禿的路,水電都沒有,怎麼招商?於是,公用局芮友仁副局長帶領自來水施工隊勘查現場,由於當時龍東大道已經建好,接管子來不及了,經研究,決定打井。一個月時間自來水公司為我們打好井。沒有電,我們在電力局局長錢忠偉的關心下,半年的時間,在羅山路上建起一個220千伏的高壓電站。電話線則是在郵電局局長程錫元的全力支持下,半年工夫臨時搭建起一個通信站,將電話線引進了張江。有了水,有了電,可是沒有公交車,交通不方便。我們設想,張江既然是高科技園區,起碼要有到滬上知名高校復旦和交大的兩條公交線。正好夏克強副市長來張江現場辦公,我們向他反映了這個問題。他立刻批示公用局洪浩副局長幫忙解決這兩條線路的問題,也就是現在的大橋五線和大橋六線。1993年年底,一條六車道的龍東大道建成了,而且地下管道俱全,這是張江的第一條交通幹線,為園區的起飛提供了有利條件。後來,建設地鐵二號線的時候,原本終點站只到龍陽路,不經過張江。我們再次求助夏克強副市長,夏副市長了解情況後,經市政府討論,同意二號線造好後再延伸。三年後,二號線延伸段進入張江高科技園區,張江就此擁有了一條軌交大動脈。從此,每天張江高科地鐵站人頭攢動,放眼望去,進進出出都是年輕人,這是張江的未來和希望。「三通一平」和交通線的引進,為張江的招商引資打下了良好基礎。

沒有地怎麼辦?我們決定依據市政府關於拿到土地以後不動土、不招商的可以收回的文件精神,要回早期4個公司拿走的4塊地。因為到1993年為止,這4塊地靜靜地躺在那裡,一個企業也沒進來,一鍬土也沒挖過。收回的過程遇到了難以想像的阻力和壓力,甚至驚動了中央領導。我首先向信源公司提出了這個要求,加拿大方馬上就向他們的總理告狀了。1993年9月,時任加拿大總理克里斯蒂安訪問中國時,在宴請議程中提出要談談張江信源事宜。朱鎔基總理並不知情張江土地的事情,打電話讓黃菊市長赴京一起參加宴請,直接向對方解釋。黃市長也不明白張江有這麼大的事情要兩國總理來商談。臨去北京前一天,也就是1993年9月26日晚上,黃菊市長打電話向我詢問情況,我向他彙報了信源之前的合同款項和目前的狀況,並提出要重新談判。市長了解之後就飛北京赴宴。

回滬後,黃市長告訴我重新談判可以,價格也可以調整,具體由雙方公司談判,等於把主動權交到了我們手裡。不久,我就在浦東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黃奇帆帶領下赴加拿大和信源公司開新一輪談判,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談地價、談期權、談引進項目。我知道這是涉及兩國的政治經濟問題,所以處理得很謹慎。最後協商下來,地價從原本的12美金每平方米提高到23美金,拿掉了原本保留作為優先批租的0.5平方公里的選擇權,現有的0.5平方公里,我們幫忙招商以實現早日開工。1994年11月10日,張江信源公司正式掛牌,加拿大總理克里斯蒂安出席了儀式。其他三家公司,也通過不同的方式要回了土地。華晨公司同意有一個項目進來我們批一塊地給他們,銀泰公司答應和我們共同開發,台灣的公司終止合作。為了收回這2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是當時的情形就是,我們橫下一條心,非做不可!

面對不理想的辦公場所,我上任後立刻決定搬地方!可是公司員工告訴我,他們已經找過了,沒有地方。我後來在龍東路路口這裡找到一塊沒有拆遷任務的地,但是在高壓線下面。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必須在半年裡造出新的辦公場所,哪怕是快裝式的現場辦公用房也好。建築外觀邀請上海市政設計院吳之光院長親自為張江設計了一個飛機似的飛翼樓,寓意張江騰飛。後來,吳院長憑藉這一設計得了建築設計獎。別看這個快裝樓外表簡易,但環境乾淨整潔,內涵也很豐富。門口大堂設計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主題的銅版浮雕。還有四間不同風格的會議室。有法國凡爾賽歐洲風情、美國加州海灘景色、日本櫻花風景和中國蘇州庭院,體現了張江的世界眼光。

辦公樓造好以後,張江員工們大受鼓舞。1994年1月搬入新址那天,我們全體員工舉行升旗儀式,正值冬日,天上雪花紛飛,我們的員工卻是熱血沸騰,激動萬分。大家在國旗下宣誓,立志為祖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這其中,我們在動遷過程中遇到了處理好與征地農民的關係難題。張江鄉團結村拆遷的時候,由於補償工作沒有做好,征地補償款還沒有到位就先進行了拆遷,引發農民強烈不滿。有一天我在會場被情緒激動的農民群眾包圍起來,我當場表態:拆遷立刻停掉,補償款立刻到位,總算解了圍。回到公司,我立刻將負責拆遷的員工免職,同時認識到這是關係園區長久安定的大問題,要和當地的幹部和農民交朋友,加強和鄉鎮的關係。1994年5月,在浦東新區組織部的建議下,經過醞釀討論,我們探索與張江鄉、花木鄉、北蔡鎮建立地區聯合黨委的試點。由我做聯合黨委書記,張江鄉、花木鄉、北蔡鎮的書記以及我們公司的副總一起做黨委委員。這樣,張江開發公司和地方鄉鎮黨政班子之間就有了談話的正面渠道。聯合黨委成立那天,新區領導趙啟正、胡煒出席了會議。這以後,凡是征地農民拆遷、安置等問題,大家經常開黨委會討論,協調溝通,取得共識。通過聯合黨委,張江開發公司和當地鄉鎮建立了矛盾協調機制,在開發和征地過程中得到了當地鄉鎮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有問題農民來訪,他們鎮長和書記幫助我們公司一起做工作,趕在我們之前勸導農民,再也沒有發生過群體性事件。

同時,我們也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為他們失去土地後的生活工作着想,力圖實現共同發展。我們划出2平方公里土地,為張江鄉建立了科技工業小區,出2萬多澳幣請澳大利亞的設計師幫助設計規劃,計劃部的員工幫助招商引進企業,解決張江鄉的發展後勁和經濟來源,獲得張江鄉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也收穫一段難忘的友情。香楠路周圍為動遷農戶建造的新樓造好後,我們給動遷房刷上漂亮的彩色外牆,打造宜居環境。每年我都以聯合黨委書記的身份,到3個鄉鎮16個村的農民家中走訪,每個村都走到。感謝他們對園區開發的貢獻,實地了解農民有什麼困難,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解決。我們還招聘被征地的農民進入公司做服務員。雖然他們編製屬於外包公司,但我們當他們和我們普通員工一樣看待,早上見面點頭打招呼,發福利時候也照顧到他們,一視同仁。後來徐匡迪市長在其他開發區調研時還推介了張江公司的做法。

當然,我們能在困境中尋得突破,開啟發展的新局面,離不開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親臨指導和關心。

黃菊市長很早就關心張江。我到張江僅僅兩個月,他就來視察。我們當時給他看的地方就是一塊爛泥地,背後是一個污水井的井塔,什麼也沒有。我邊介紹邊給他看規劃。當中還有個小插曲。我向他介紹,這是礦泉水廠。他馬上戳穿我:「礦泉水廠也是高科技啊?」我連忙解釋,因為打了水井以後,我們取點地下水做礦泉水,是臨時而為之。不過從中看出他對產業發展的重視。他囑咐我們,張江要逐步開發,不要急,但是要做好基礎工程,及早開展招商引資工程,最好要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出形象。正是黃菊的指示促動我們對開發規模進行調整,將原來先期開發4平方公里的計劃縮小至先期開發0.4平方公里,集中有限資源在這0.4平方公里內,儘快實現批租,展現張江形象。

1994年1月,市委書記吳邦國和人大老領導胡立教在副市長趙啟正的陪同下來張江視察。看到半年時間裏,嶄新的辦公樓、網球場、游泳池和食堂一應俱全,市委書記吳邦國欣然題字「開拓奮進」,給了張江人很大的鼓舞和支持。

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

羅氏入駐張江聲名鵲起

入駐張江的第一個客戶是世界第三大製藥公司瑞士羅氏製藥。

1993年9月,在三維製藥廠總經理黃彥正的介紹下,羅氏公司來張江考察。當時就在峨山路上那個簡陋的辦公室里,我們向外方代表威廉凱洛介紹張江。他一看,你們待在藥廠裏面辦公,到現場一看,更是除了一片農田,什麼都沒有,頓時猶豫起來,說:「這樣怎麼叫我來建廠呢?!」我們就跟他承諾,馬上就把水、電、氣、通訊都落實好。同時,向他介紹楊浦大橋已經建成,內環線也已開工,浦東機場已列上建設日程,交通會很方便。對麵湯臣高爾夫球場也馬上建好。我們想用儘可能多的資源和信息來提升張江的價值。

黃彥正總經理也在一旁鼓動他說:「張江的吳先生說話你放心,他保證你的這些一定會實現的。」合作夥伴的話讓威廉稍顯安心,而之後趙啟正副市長的推介更是為談判的成功增添了砝碼。趙副市長在接見威廉凱洛時,不但介紹張江,而且不動聲色地向他介紹我說:「吳總是我的老朋友,我們經常一起游泳,還參加市裡的游泳比賽,他游得比我快,我老是輸給他的。」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家常讓外方代表對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張江增添了信任和信心,他覺得張江公司是上海市重點開發地區,終於下了決心把項目放在張江,但要求有一條,半年裏面要求建廠地塊實現「三通一平」。

之後,我們與外方代表對土地批租價格進行了談判。經過幾輪談判,最後以每平方米60美金的批租價格成交,這在當時是一個特別高的價格。前期開發的時候張江的土地是十幾美金的地價批租的,60美金的地價為後來張江的土地批租奠定了新的起點。但同時,外方代表也提出一個要求,只填意向書,不給一分錢,如果半年裡不能實現「三通一平」,意向就取消;成功了再簽正式合同,把錢打進來。這半年,在副總毛德明的帶領下,張江的員工真的是拚命,並肩奮鬥,接水、接電、通電話都在與時間賽跑,最終經受了考驗,半年之內把這塊地弄成功了。

1994年5月,威廉凱洛再訪張江,眼前的景象令他非常吃驚,立刻同意簽約。我真的感謝我們張江的同仁們,在工資也快發不出的困境之下,正是他們的堅持,使我們成功迎來了第一家外資企業,而且是世界500強知名的藥物公司。在16日簽約當日,趙啟正副市長親自出場,簽字、宴請,為張江不遺餘力的宣傳。這次張江和羅氏的合作對雙方影響都非常大。羅氏的引進為張江日後的招商樹立了標杆,開啟了張江葯谷的歷史。對羅氏來說,不僅使公司成為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的成員,而且威廉凱洛本人獲得了上海白玉蘭獎,由此情定上海,獲得上海第0002號綠卡,將全家都搬到了上海。

總結和羅氏合作的成功經驗,我們一起經過討論,最後歸結了四個字「公、信、實、卓」,作為張江當時的企業理念,並寫入《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員工手冊》。

「公」是公平、公正、公開,這是浦東新區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在張江發展過程中堅決制止腐敗行為。我自己首先帶頭。我的工資是公開的,並無其他收入。

「信」是我提出來的。我一直相信,言必信行必果,說出來的話要算數。羅氏成功引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一片農田上,我們對他們的承諾都能實現,說話算數,人家才能相信。

「實」,就是一定要干實事,不要空講,不能光喊口號,要實際干出東西來。

「卓」,Excellent在英文中就是超前、超越的意思。但不是perfect完美。完美的話,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了。所以我說我們是excellent,就是要做到卓越。

這些理念對公司當時的氛圍營造起了很大作用,公司上上下下正氣十足。除了這四個字,當時我們還請台灣咨群諮詢公司一起設計了司標,該公司里的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副局長等專家共同參與,經全公司員工討論投票通過,是一個由張江兩個字組成的衛星加上英文High tec park,以凸顯國際化。

在企業理念的促動下,張江員工們用誠心誠意、團結一致的實幹贏得了投資者的信任,張江迎來了一批世界知名高新企業入駐。

1993年,松下公司顯示出合作意向。在與松下公司的談判中,我們出價80美元每平米,對方出72美元,最後以79美元成交。但他們回到日本後,又要求降低價格,為體現誠意,我們讓了0.5美元。儘管如此,這個價格在當時工業地塊出讓價位方面是居高的。當年10月,松下微波爐及磁控管進駐張江。

1995年,法國法雷奧汽車電機公司考察多個開發區,最後選定張江。事後他們的代理商告訴我,成功的原因在於,在接待他們的時候,我作為總經理親自出場,並且只帶了一個翻譯和一位助手參加談判,對每個問題都有回復,他們非常滿意,因此在各開發區的評分中,給張江打了最高分,並於1995年2月進駐張江。

1995年,日本山幸電子打算以40美元的價格來張江租借標準廠房。簽訂協議當晚先舉行了晚宴。宴請會上山幸先生很興奮,與大家頻頻舉杯。我們發現山幸先生已有醉意,立即決定將簽約時間改到第二天,先派人送他回房休息。第二天上午他醒來後非常感動,立刻在合同上簽字。

在我們的努力下,張江逐漸打響了自己的品牌。美國聯信增壓器、寶鋼軟件、挪威奈可明離子顯影液、摩托羅拉手機、美敦力心臟起搏器、三菱物流倉儲、阿爾法泰克集成電路、史克必成疫苗等先後進駐張江,並於1994年11月成立了新葯研發中心,高科技園區初具規模。

浦東30年⑧|「為收回張江兩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為何橫下一條心 - 天天要聞

人才、規劃為張江插上騰飛的翅膀

張江開發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問題。剛到張江的時候,我們工資都發不出來,很困難。我當時找大家攤牌說我們的工資可能發一兩個月就沒了,你們願意留則留,去則去。讓我感動和欣慰的是,我們這些骨幹都表示:不拿工資照樣干,跟張江干到底,盡心儘力把張江開發園區建成。

公司的發展,關鍵是班子團結。1993年,我們根據業務需要,經新區黨工委批准,調整了班子成員,我與劉正義、毛德明、錢人傑三位副總組成了公司領導班子。他們敢說敢講,有事大家商量,是很好的得力幹將。我們相處融洽,一起工作的時候,無論是管理還是做事,都非常公開,對不滿意的事情也公開批評。班子之間合作得非常爽快,形成了共同的戰鬥友誼。當時有人對我直言直語的說話方式有些不滿,向組織告狀。趙啟正副市長一方面提醒我要注意語言藝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及時制止告狀的風氣,給我們班子莫大的支持和信任。

當時我們張江的員工文化程度以大專為主,有大學學歷的很少,懂外語的人更少,這與國際性的張江高科技園區要求不符。所以我們當時就提出引進人才。我們採取公開招聘的方式,在報紙上刊登招聘啟事,進行評分,最後面談。用這個辦法招了近20位大學生和1位博士。同時,我們也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當年就在龍東路北面楊鎮小區買了6套住房,作為外地來滬大學生和碩士生的宿舍。大學生兩個人一間,碩士生一人一間。我們每周讓全體員工在新建的網球場、游泳池、文娛廳參加文體活動,鍛煉身體,保持精力充沛,呈現了一片新氣象。這在開發區公司中也是首創的。在張江最初開發的激情歲月里,正是他們為張江無私奉獻,揮灑汗水、貢獻智慧,留下火熱的青春,使張江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

張江開發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規劃。規劃是一個園區的核心戰略。張江要建成「一流的高科技園區」,需要有一流的主體規劃。在張江園區的區域規划上,我們聽取了來自境內外多方專業人士的意見。1994年,我們請台灣咨群諮詢公司、日本城市建築設計所、澳大利亞建築設計師與上海城市規劃設計院對原來的規劃作了研究和調整。

我們還聽取了國內專家對張江發展規劃的意見和建議。1994年12月,我們根據趙啟正副市長的意見,邀請全國22所大學的校長、15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2名教授及36名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專家組成張江高科技園區顧問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為張江修訂園區規劃提供智力支持。這一舉動應該是開全國之先河。趙副市長親自寫信給全國各大院校和研究院所,請他們為張江出謀劃策。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南大學……這麼多一流高校的院長、副院長都匯聚張江。在成立儀式上,趙副市長熱情洋溢地動員他們來支持張江。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們對園區的產業規劃、發展戰略等進行討論,提供寶貴的建議,為我們的規劃奠定了重要的戰略思想。1995年1月,經張江專家顧問委員會討論後,3月份,我們召開了「張江高科技園區經濟與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課題研究會」,確定了把張江從原來高科技產業區提升為科技園區,又稱國際化技術城區。

在這個規劃中,我們對園區的形態和產業都進行了調整。形態上,提出了產業區、科教區、生活配套區和鄉鎮區「四區」結合的概念。在科研教育方面,張江的目標是瞄準國外的科學城,要把上海一流的院校、科研機構引入張江。我們設想的是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外國語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第二醫學院、上海外貿學院。由於後來市裡考慮建松江大學城,所以均未引進成功。

1994年,浦東新區社發局局長張學兵和當時的市政府外事顧問李儲文到張江來,說李嘉誠先生有意出資4000萬元在浦東建一所外語學校,但土地費不在內。我們當即同意,但是提出三個條件,第一這塊土地只能用於學校,今後不能轉為商業用地;第二條我們張江要派人進入他的教育委員會;第三凡是張江和浦東的學生進入這個學校,要同等優先。他們轉告李嘉誠先生後,他爽快同意。就這樣,上海外國語大學浦東外國語學校在張江誕生了。

在產業發展上,調整後的規劃從原來的十多項改為重點發展三項,即生物醫藥產業、微電子信息產業和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起因是第一家外商羅氏製藥的到來。趙副市長認為很好,他說美國有硅谷,我們造葯谷,由此提出了葯谷的概念。基本上當時我們就抓住了這三項,集中資源集中力量打造這三項產業,都做出了成績。軟件園成功了。葯谷,隨着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等一批跨國生物醫藥企業聚集張江,也基本成型了。機電一體化產業,我們有聯信、松下、摩托羅拉、法里奧、阿爾法泰克等一批機企業入駐。正是產業規劃集中成就了張江後面一路上發展順利。

在市規劃局夏麗卿局長的關心下,這個規劃於1995年12月成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九五』規劃及2010年展望」總報告的一個部分。值得欣慰的是,張江在日後開發區過程中雖有所調整,但總體上仍以高科技城區為目標,以三大產業為主發展。

90年代從張江看浦東,從浦東看上海,那正是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的時代。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大旗下,張江人勇擔重擔,敢為人先,開拓奮進,在這片熱土上打造宏偉藍圖,成為上海改革開放大潮中聚焦的新地標。這段艱苦的創業歲月,也成為我終生難忘和自豪的經歷。

欄目主編:王海燕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謝黎萍 郭繼 周奕韻 黃嘯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