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2022年07月13日23:51:25 熱門 1679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作者羅易成(右)與手藝人合影

《求同存藝》以傳統手工藝種類分為6個章節,分別是:陶藝、傳統漆藝、版畫、石雕、鑄劍和編織。作者羅易成從2019年初開始籌備,又花費半年時間對兩岸6組12位手藝人進行深入採訪,前後歷時兩年時間打磨成書,以手工藝的介紹、手藝人的人生經歷、挑戰、心得、成就、情感等為維度一層一層挖掘,描繪並展現他們在堅守和追求精湛技藝道路上的「同」與「異」。

羅易成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和記憶將中華民族聯結在一起,這使得兩岸傳統手工藝有諸多相通之處;而兩岸同胞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環境各不相同,每一組手藝人的故事對比着看又別有意趣。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第一章:摶土作器

長沙銅官窯國家級傳承人劉坤庭Vs「台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我叫劉坤庭,今年56歲,從事陶瓷已經42年了。」作為「泥人劉」的第三代傳承人,長沙銅官窯燒制技藝傳承人劉坤庭從事這項技藝已超過半個世紀。

除去精湛的技術之外,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這位不善言辭的手藝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手藝的純粹熱愛。受他的影響,兒子劉嘉豪也選擇從事陶瓷,父子倆用匠心精神堅守傳統、勇於創新,守護中華千年的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劉坤庭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劉坤庭 唐韻紋理壺

68歲的田承泰被譽為台灣柴燒第一人,去年整個一年,他總共燒了六窯。

所以,他給我們的感覺是好閑,燒窯之外,看起來有大把的時間。他大多數時間都在喝茶,不停地擺弄他的那些寶貝玩意兒,和他愛人在一起,安安靜靜地,有時話都懶得說幾句。

安靜的人總是容易被人視為很閑。何況他的確看起來很閑。

後來問他才知道,他不停地擺弄他燒的這些茶壺茶杯,就是要不斷地看他們,感受他們,哪些問題需要在下一窯的時候修正。器物終究需要為人所用,田承泰老師不斷把玩,也是在替這些器物的未來主人先把好關。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評價一個器物的標準:好看包括好用。當然,好看也包括好看。

田老師在燒窯之外那些「無所事事」的時光里,常常會和他愛人一起開車出去,去拍日出日落的美景,感受自然中美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感染到他,又會反饋到他創作的器物上。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田承泰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田承泰 柴窯集·西安

第二章 琴瑟和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楚式漆藝傳承人劉比建 VS 台灣漆藝師、琴人王天胤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劉比建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劉比建 香樟木 梅花鹿

出生在武漢的劉比建老師,小時候隨父親下放到漢江上游的老河口。那是他成長的地方,父親安排他在工廠里當學徒做民族樂器。上世紀70年代末,曾侯乙墓發掘了,其中光樂器就出土了150多件,這是一個標準的樂隊建制。

當時湖北省博物館需要一批人來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和保護,劉比建老師作為進步青年被調到博物館,在這裡一呆就是幾十年。

「五體投地。」他回想自己第一次看到曾侯乙墓出土的這些文物時,說他才算理解了什麼叫五體投地,是對我們祖先3000年前的技藝。

劉老師通過漆藝進入到琴瑟為代表的古樂器里,他說過去漆器和古樂器一般都屬於禮器,不同於生活實用器,所以製作這些器物需要多項綜合技術,讀取更多的信息才可以,他天天就是通過漆器在和古人對話,追尋古人的禮器哲學思想,讓彼此成為知音。

然而,修復和複製漆器是一項效率極低的工作,在劉老師的這個領域,一個人窮其一生,能做的事情也非常有限。

因此,年近七旬的劉比建老師仍然保持着年輕時的熱情和幹勁,唯有如此,才能嘗試改變時間的刻度。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王天胤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王天胤制琴

做了一輩子漆器的劉比建老師擅長做瑟,而台灣的漆藝師王天胤老師則喜歡用他擅長的漆藝制琴。兩位手藝人一琴一瑟,隔空和鳴。

王天胤老師說學漆和做琴的過程改變了他,他學漆是師從台灣漆藝世家,以蒔繪見長的王清霜先生父子,這位97歲,仍在堅持漆藝創作的老人,傳遞給他的並不只是漆藝本身。

學漆之後王老師才了解到,他的老師王清霜先生從13歲到90幾歲,幾乎每天都在畫素描,光這件事情,就他的影響就很深刻,讓他也開始嘗試每天早上起來彈琴——到目前為止,王天胤老師早上起來至少彈琴一小時,從未間斷過。王老師在專業上是理工背景,做漆、制琴既讓他具有一些傳統文人般的感性氣質,也讓他發揮了他的專業所長,例如他可以為漆的陰乾專門設計一套恆溫恆濕系統,還常常把漆去做跟新的科技和材料的結合,他手上戴的手環,就是一個漆器

跟台灣的悠遊卡的結合,在漆器里植入電子支付的芯片,戴上它就可以去坐捷運、坐巴士、坐火車,這其實就是把傳統的工藝賦予它新的生命。

第三章 刻畫入微

開封木版年畫國家級傳承人任鶴林 VS 台灣版畫大師林智信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任鶴林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任鶴林版畫

開封木版年畫項目國家級傳承人任鶴林老師如今已年過70,他1965年考上河南大學,上學時他還對年畫完全無感,但是畢業後他被調到年畫出版社,不斷接觸那些老藝人老字號。

通過這幾十年來的工作和研究,他由原來不喜歡,現在到了痴迷,甚至發動兒子孫子都來接觸傳統的木版年畫,他說是因為對年畫的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使他越來越愛上了這門手藝,樂此不疲,也通過研究收藏的過程,和每一張年畫對話,欣賞精刻精印的這種手藝,變得越來越敬畏過去創作這些年畫的一代一代的年畫匠師。

如果現在去開封,在幾個城樓的醒目之處,都可以看到一對巨型的門神,這就是任鶴林老師的作品,來自他日復一日,入木三分的雕刻手藝。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林智信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林智信

台灣版畫大師林智信先生80多歲還喜歡沒事就開着車到處跑,如果你要誇他真厲害,他兒子一定會告訴你:我們已經給我爸修了好幾次車了。這麼好動的老人家,曾經卻因為一件作品讓他在屋子裡枯坐了20年。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林智信媽祖版畫

那件作品就是迎媽祖版畫,全長124米,由3尺乘6尺的木刻版,總共刻了68張,刻壞了林智信老師1500把刻刀。林老師刻印媽祖版畫的機緣在於,他在20到40歲之間患了20年的哮喘,什麼藥物都沒法治好,有一次在媽祖廟裡許願,希望自己的病能好轉,他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做與媽祖相關的事情。

媽祖在台灣人的信仰系統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林智信老師創作版畫是感恩於媽祖的護佑,然而這20年的版畫創作無異於人生一次漫長的修行。他不計成本地買回2000把刻刀,找海關特准購買木刻專用的黃楊木三合板,到處打聽合適的礦物質顏料,還一刀一刀地從安徽背回來定製的40刀手工檀皮紙。

而且,在創作的過程中,還常常會滑刀,便經常會受傷,有一次林老師突然間滑刀,大腿里割了一道長長的傷口,血流如注,後來去醫院縫了12針。

這時候他反而在反省自己,小傷即小錯,大傷即大錯,突然弄出這麼大的傷口,必然有刻的內容有問題,於是他向當地的民俗學家蔡草如先生請教,果然發現他把神明後面的一個隨護眾爺神位置排錯了。從40歲開始到60歲如期完成,林老師把這件事整整做了20年,首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林老師說,對媽祖的敬仰,讓他的病好了,完成這件作品,還了我的心愿。

這件作品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是能夠為台灣的宗教文化留下一些精神遺產,這個意義比創造一張大的作品更重要。

第四章 此石此刻

陝西石雕技藝傳承人高樹飛 VS 台灣石雕大師黃瀅權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高樹飛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高樹飛雕刻

雕了30年炕頭石獅的陝西石雕技藝傳承人高樹飛老師記性不好。他經歷過的很多事他全想不起來了,問他一些問題,得到的大部分回答都是:啊哎,這個我記不起來了。

不過,只要是他見過的炕頭石獅,他看一次就能記住。

在陝北,很多人已經不記得「炕頭石獅」了。在米脂,住在窯洞里的李子桂老人家裡有一個傳了九代的炕頭石獅;從小在炕頭石獅陪伴下長大的折曉軍老師在過去20年里幾乎把所有的財力和精力都用來收藏炕頭石獅,研究炕頭石獅。

他說:在陝北每一個縣過去都有炕頭石獅,民俗都有這個講究,用石獅子拴小孩可以保佑子孫綿延。過去陝北民間認為,炕頭上的石獅子能夠驅邪消災、保佑平安,所以把它看成是娃娃的「守護神」。他們把石獅放在炕頭「拴娃娃」,這和祈子護子有關。

過去陝北作為邊境要塞,戰火不斷,加上交通不便,醫療落後等原因,新生命在成長中會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挑戰,在老百姓的信仰中,對炕頭石獅會有很強的依賴。到了今天,陝北住窯洞的少了,炕也少了,孩子有個毛病都更相信醫療技術了,用石獅子拴娃娃的民俗講究,在黃土高原上正漸漸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在剛剛建成的陝北民俗博物館裏,陳列着折曉軍老師收藏的上千隻石獅子,是他和記性不好的高樹飛以及依然住在窯洞里的李子桂老人一起,在幫助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人留存一些關於炕頭石獅的記憶。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黃瀅權

炕頭石獅是陝北民間的保護神,貓頭鷹則是台灣原住民包括排灣族和邵族人心目中的保護神。

一共雕刻了2000多隻貓頭鷹的台灣石雕藝人黃瀅權,說他雕貓頭鷹還有一個初衷,就是他自己喜歡早上睡到自然醒,晚上呢,則要經常幹活干到凌晨兩三點,他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夜貓子。

黃老師的生活是慢悠悠的,白天睡醒後起來在街上轉轉,隨便找個館子吃點東西,然後開始幹活。

他雕貓頭鷹用的石頭都是從海邊撿的,他會花很多時間去海邊找石頭,撿回來放在自己的院子里,洗一洗晾一晾。他也會花很多時間整理庭院,然後在整理庭院的時候讓心情沉澱一下,拿起石頭把玩,在把玩的過程中,等它慢慢浮現出它的樣子,再想着怎樣去做雕琢,感覺這一顆石頭它原本就該是這個樣子,黃老師不過是把它多餘的部分去掉。

黃老師每天的生活大概就是這樣。在他熬夜的時候,這些刻好的大大小小的貓頭鷹也同樣守着他,陪着他。

日出而作,日落不息。

第五章 刀劍入夢

冷兵器研磨師閆民 VS 台灣鑄劍師郭常喜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閆民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閆民

有定力才能生髮出智慧,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然而這個產生定力的過程需要達到內心的清凈狀態,恰恰這種狀態也是最難熬的。

石家莊的市郊,一個不起眼的小屋,四面無窗,大門常年關閉,30多年前,閆民老師辭掉在兵工廠的正式工作,幾年輾轉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冷兵器研磨修復這個冷得不能再冷的行業。為了研磨冷兵器,閆老師光買磨石就前後花了40多萬,這筆錢來自他在1990年代賣掉了家裡的一套房子。為了這個,他愛人跟他生氣,把錢藏起來了。

有一次,他在外邊古玩市場看到一把刀劍,談完價以後,回到家裡到柜子里拿錢,錢不見了,被愛人藏起來了。他只好騎着摩托車找鄰居,拿上錢把那把劍收了回來,最後考證這把劍是民國時期的,劍上署的是「劉雲峰贈劍」。劉雲峰當時是蔡鍔將軍手下一個團長。

閆老師從1996年開始修復這把劍,直到2016年才算修好。因為劍鞘全破了,刀身也生鏽了,木柄已經腐爛了,只剩下一小塊,外邊的金絲也沒了,玳瑁皮也沒了……全靠一點點修,一點點去焊接。

進入這個領域之後閆老師才發現,做冷兵器研磨,不僅磨刀磨劍,也磨人。有時光是纏個劍柄的功夫,都得花上一年半載才能學好。從1984年開始,30多年的積累,老手藝人閆民老師已經在這個小圈子裡擁有自己的一批鐵杆粉絲以及忠實的消費者。

他當年不計得失,一條路走到黑,大門一關,30年作繭自縛。然而,也只有他,能在門縫間看到那一線光,這線光薄如蟬翼,但削鐵如泥。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郭常喜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郭常喜

鑄劍師郭常喜老師的鐵匠鋪子就在海港邊上的海鮮市場旁,有一次正在籌拍《卧虎藏龍》的導演李安過來漁港買海鮮,機緣巧合,便委託他打了一把片中李慕白手上那把青冥劍。

郭老師家裡三代打鐵,從他爺爺到他爸爸,都沒有想過打鐵能打出什麼出息來。他年輕時和爸爸打鐵的時候,每天都會聽到爸爸講那幾句俚語,大意是「第一工廠是打鐵,手舉榔頭敲鐵杆,敲到揮汗如雨下,不知何時才有出頭天」。就是說打鐵很辛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早期60年代沒有電扇,所以鐵匠們都要早上3點半就起床,開始打鐵打到上午10點,天熱起來了,就開始整理早上打的東西,剷平,做熱處理。因為工業化的衝擊,在農村種地的人少了,打鐵本來就看不到希望的郭老師一心想着轉型,他決定去日本學做武士刀

然而日本人做武士刀除了兒子或者重要的親戚之外,絕對不傳給外人,郭老師去日本前後八年,都是給人家掃掃地,磨磨刀,只是做點小弟打雜的事,真功夫根本學不到,只好回到台灣繼續打鐵。

打鐵的郭常喜是鐵了心要往兵器上轉型,他知道龍泉寶劍久負盛名,在大陸還沒有開放的時候,他輾轉周折又跑去龍泉考察,他記得很清楚,當時是先到杭州,再轉車坐到義烏,義烏再坐到麗水,麗水再坐到龍泉。

之後的20多年,他頻繁來往於大陸、台灣和日本,把主要精力從農用器轉到兵器上,自己打刀鑄劍,也一點點從各個地方去收藏過去的舊兵器。甚至為了這些兵器,他專門建了一座兵器博物館。

感謝手藝,讓彼此兩岸,不分彼此

第六章 擇善而織

寧夏麻編代表性傳承人張璟 VS 台灣竹編大師盧靖枝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張璟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張璟 駱駝

生活是一團麻。

在寧夏麻編傳承人張璟看來,生活中也沒有一團麻解決不了的事。她傳承了家裡一代代做麻編的基因,也沿襲了姥姥傳給她的就地取材的能耐,只要手上有麻,一根樹枝,一塊木板,一個鐵環,都能即興編出耐看又耐用的物件來。

這些麻在外人看來,纏繞在一起找不到頭緒,然而張老師不怕麻煩,她能從千頭萬緒中抽絲剝繭為其所用。

手藝人張璟還在張羅另一件更麻煩的事,就是用手藝扶貧。

在銀川郊區的月牙湖,這裡的老鄉很多是從西海固移民過來的,西海固是曾被聯合國認定為幾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這些移民過來的老鄉土地有限,能賺錢的手藝也很有限,張老師來到這裡,就是想通過她的麻編手藝,教會這裡的老鄉,把麻編中常用的編織、編繞、勾挑、拼接等技法,根據不同人的接受程度去側重教給他們,讓這些老鄉能夠呆在家裡,憑藉自己的雙手,有一份收入。

張老師的忙,不只是要上門來教會他們,還得定期的把麻編原材料送過來,把老鄉們編好的成品或半成品收回去,要告訴他們驗收的標準,按質按量地給他們發放酬勞,老鄉們識字的不多,張老師還要順便像過去的私塾先生一樣教他們寫自己的名字。

那次見完張老師回來,羅易成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張老師以手藝扶貧,這事在我看來雖然很難,但是我相信張老師能做成,因為她想做成。」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盧靖枝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盧靖枝

在這12句標題對應的12個手藝人里,寧夏麻編傳承人張璟和台灣竹編大師、74歲的盧靖枝老師,她倆是唯一的一對女性手藝人。她倆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善良有愛,總想着通過自己的手藝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盧老師守着關廟的一個小廟住了19年,她也守着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對人事保存一份善意和平常心,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孩子、孫子,也通過她的手藝幫助周圍需要幫助的鄰里。

每當她看到有些家裡條件不好的人來找她,她就多多少少給他們帶回去一些她做的竹編,也教給他們做竹編,告訴他們:如果你會做了,你做的東西交給我賣給我也可以,不賣給我賣給別人也可以,只要通過它能有一些收入就好了。

盧老師從小在做竹編的氛圍中長大,在她還小的時候,關廟家家戶戶幾乎都做竹編。爸爸到山上采竹子回來,把它剖開,媽媽負責修小一點,修到能夠用來編了,哥哥就負責打底,她和姐姐做中心那一段,做完了媽媽就收尾……到了下午五點多,買客就會來收貨付款。

童年的盧靖枝每天幫家裡幹完竹編活,媽媽就會給她一毛錢,她拿着這一毛錢買四塊桔子糖,自己留兩塊,分給媽媽一塊,姐姐一塊。

她這一輩子都在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回報,也一輩子都在樂於分享她的手藝所得到的回報。儘管她曾經因為一個出口日本的外貿大單讓她賠得傾家蕩產,但是在她緩過來之後,也依然沒有改變她對竹編的熱愛,和對分享愛的熱愛。

有愛,讓盧老師千難無礙。

感謝手藝,讓彼此兩岸,不分彼此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