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續長情慰英靈:孟祥斌烈士遺孀與志願者接力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2022年07月05日06:15:16 熱門 1846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中國軍號

作者:李恆昌

2022年1月26日下午,遠在浙江省金華市的葉慶華女士給我發了一段微信語音:「我們組織了一個『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活動,其中齊河縣有18名烈士。因為疫情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過去了,能不能麻煩您幫忙,將這些烈士的畫像,在春節前送到他們的親屬家中?我們有兩個志願者協助您,他們家住在當地。」

給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這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我幾乎沒有考慮就答應了。隨後,葉慶華女士將18位烈士及其親屬的姓名、住址和聯繫方式發了過來,同時給我轉了2000元錢,讓我給烈士家買點禮物,如果不夠再告訴她。很快,她創建了一個聯絡群,將我和兩名志願者拉了進來。那時候我得知,兩名志願者一個叫王健健,家住德州德城區,是浙江師範大學的學生;一個叫付鑫飛,是安徽師範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兼輔導員,他們已經乘高鐵行程1000多公里,將烈士畫像帶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我知道,葉慶華是孟祥斌烈士的遺孀,而孟祥斌烈士是山東省齊河縣人,生前是火箭軍某部副連職參謀。2007年11月30日,他陪到部隊探親的妻子葉慶華和3歲的女兒到浙江金華市區購物時,從婺江10米高大橋縱身一躍,成功救下跳江的輕生者,卻因體力耗盡,自己不幸沉入江中英勇犧牲,年僅28歲,被評為「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和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被中央軍委追授「捨己救人模範軍官 」榮譽稱號。

孟祥斌烈士犧牲後,經上級批准,他的妻子葉慶華被特招入伍。成為一名軍人的葉慶華,用自己的善行義舉,延續着孟祥斌烈士的大愛情懷。15年來,她一直在做一件事——發起「讓烈士回家」志願行動,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尋親,通過各種方式,搜尋烈士的信息,尋訪烈士的家屬和遺骸所在地。在尋訪過程中,她得知許多烈士犧牲前,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成為烈士子女心中永遠的遺憾。2021年3月,她找到《錢江晚報》同心橋欄目,希望「圓夢烈屬送烈士『回家』」。而後,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錢江晚報和浙江傳媒學院,啟動了「迎接建黨百年,為百位烈士畫像」大型公益活動,全國多所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和各地美術協會積极參与到為100多位烈士畫像的公益活動中來。在這些烈士中,有孟祥斌烈士家鄉——山東省齊河縣的18位在革命戰爭年代和抗美援朝戰爭時犧牲的烈士。葉慶華聯繫浙江傳媒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浙江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等院校的大學生和齊河縣美協的畫家,通過千方百計收集到的烈士資料和烈士親屬的描述,參照烈士子女的照片,經過半年多的反覆打磨,終於用畫筆還原了烈士們的容貌。她原本計劃在虎年春節前,親自把18位齊河籍烈士畫像送到他們的子女家中,但由於疫情原因,計劃不能成行,便委託我代辦。其實,這也體現了她對我和我們單位的信任,因為我們單位鐵道戰備舟橋處,本身就是一個帶有「軍味」的單位,其前身是鐵道兵獨立舟橋團。

我意識到,這次為烈士家屬送畫像,不僅是一次有意義的為烈士子女圓夢行動,對於我們單位的青年志願者來說,更是一次接受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機會。想到這,我決定安排單位的青年志願者來完成這一光榮任務。隨即,我將單位團委書記王欣欣、工會指導員夏春華等人拉到群里,並通知她們第二天上午八點開會商量一下行動方案。因為王欣欣第二天上午安排了節前走訪老領導,當天上午我將葉慶華女士轉來的錢轉給了夏春華,讓她負責給每個烈士的家庭買一箱花生油、一袋麵粉,並讓她準備18套職工書寫的春聯和福字,一併作為給烈士親屬的禮物。

1月27日下午,我召集單位黨委工作部、辦公室、工會、團委等部門相關人員,對活動進行了分工安排。大家感覺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表示一定高質量地完成這個任務。根據分工,大家立即開展準備工作。黨委工作部制定了活動方案;辦公室調集一輛中巴麵包車作為此次活動的交通工具;團委書記王欣欣從踴躍報名的志願者中挑選了身強力壯的沈景鵬、田播兩名青年職工。28日上午,全程參與為烈士畫像服務工作的志願者王健健和付鑫飛也早早來到單位報到。我們單位職工子弟、濟南市大學城實驗高中高二學生渠天宇,從爸爸那裡聽到這個消息後,也主動申請參加這次志願活動。王欣欣和5名志願服務隊員身穿藍色馬甲,懷着對烈士的崇敬之情,踏上送烈士「回家」的路。當時的氣溫是零下6攝氏度,雖說寒冷,但志願者心中彷彿燃燒着一團火,恨不得插上翅膀,在第一時間將烈士畫像送到他們子女的手中。

18位烈士的家屬,除3位居住在縣城外,其他15位均分佈在齊河縣的多個鄉鎮村落,最遠的開車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志願者制定了路線圖,王欣欣負責打電話聯繫,沈景鵬負責沿路打聽。但由於臨近年關,許多村莊正值集市,他們不得不一次次繞行,想盡一切辦法以最快速度趕到烈士家。電話聯繫也經常出現問題,由於聯繫電話大部分是烈士子女,這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有的看是陌生號碼不接電話,有的手機不在身邊,電話總是無人接聽。王欣欣一路上一直在百折不撓地和他們聯繫。由於農村居住分散,有時車子到了村子裏,還需要打聽烈士家屬家的具體位置,即使土生土長的沈景鵬,問路也不是那麼順利。

上午9時,志願者來到送烈士「回家」的第一站——位於縣城東北部的晏城街道華信嘉苑小區,找到了居住在這裡的趙梅英老人。她的父親趙玉泉,是齊河縣仁里集花趙村人,生於1924年6月,1947年3月參加解放軍,是第2野戰軍157團3營8連的戰士,曾經參加過濟南戰役、東明戰役等多場戰役,作戰時非常勇敢。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參加阻擊國民黨軍的戰鬥,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被敵人包圍,但他仍頑強戰鬥,直至英勇犧牲。當王欣欣把趙玉泉烈士的畫像遞給趙梅英老人時,老人的眼圈立刻就紅了,嘴裏不住地說:「可把父親的像給盼來了!」趙梅英老人告訴志願者,她今年74歲,父親趙玉泉犧牲的時候她還沒有出生,她有一個哥哥,是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拉扯着他們兄妹長大。趙梅英從小缺乏父親的庇護,生性要強,在齊河縣機械廠工作時,是一名電焊工,在崗位上,她一樣幹得不比男同志差。趙梅英的哥哥因病在20多年前就去世了,她一直贍養着自己的母親,母親兩個多月前才去世,享年97歲。趙梅英老人說:「我母親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父親生前的照片……」聽了這句話,在場的青年志願者無不為之動容,為烈士的家屬送去烈士畫像,快些,再快些,再也不能讓這樣的遺憾出現了。

但續長情慰英靈:孟祥斌烈士遺孀與志願者接力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 天天要聞

在位於大清河公園西側的晏城街道後甄村,志願者找到了烈士馬成龍的女兒馬風英。馬成龍生於1925年,1945年參加革命,1948年南下參加解放戰爭,1949年11月犧牲於解放貴陽的戰鬥中,被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頭髮花白的馬風英老人凝視英雄父親的畫像說:「我今年78歲了,父親犧牲時,我才4歲。從小聽家人說,父親是為了革命犧牲的,生前卻沒有留下一張照片。多年來,我對父親的思念只能靠模糊的回憶,現在,終於見到了父親的畫像,我多年的心愿終於了卻了。」聽着老人的講述,在場的志願者心中非常欣慰。

志願者來到晏城街道大楊村時,烈士吳逢仁74歲的兒子吳孝全早已在衚衕口等候。在他家的大門旁,最醒目的就是牆上掛着的「光榮之家」門牌。王欣欣恭恭敬敬地將烈士畫像遞到吳孝全手中,老人手捧父親的畫像仔細端詳,眼眶中淚光閃爍,他嘴角顫動着說:「俺這一輩子最大的光榮,就是父親是一位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但遺憾的是,從來不知父親長什麼模樣。今天,終於將這個遺憾彌補了,父親終於回家了……」談起父親,吳孝全的臉上漾起一種自豪:「父親吳逢仁出生於1925年,1949年1月參加革命,曾任第3野戰軍30軍89師266團3營8連戰士,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戰役中犧牲,安葬於上海市川沙烈士陵園。父親犧牲時,俺才1歲……」當志願者問及家中是否還保存着其他關於烈士的東西,吳孝全老人的老伴從衣櫃里拿出一個鐵盒,打開鐵盒,除了一張由國家民政部頒發的《烈士證明書》外,還有一件用黃布層層包裹的布包。老人慢慢打開布包,原來是一封已經發黃缺損的信件,信紙雖已發黃風化,但上面的字跡還清晰可辨。這是吳逢仁烈士犧牲後,他的連隊給烈士父母寫的一封信。望着這封歷經歲月滄桑的信件,彷彿把志願者的思緒帶到了70多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

但續長情慰英靈:孟祥斌烈士遺孀與志願者接力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 天天要聞

但續長情慰英靈:孟祥斌烈士遺孀與志願者接力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 天天要聞

志願者找到烈士董傳賢、李志剛、楊俊榮、呂洪恩的親人送完畫像後,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因附近沒有需要尋找的烈屬,當天的行動暫告結束。在回來的車上,回想起一天接觸的7位烈士家屬,志願者田播感慨不已地說:「太令人感動了,這些烈士為了革命,那麼年輕就犧牲了,有的犧牲時還沒有我們的年齡大。他們為了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我們親手為烈士的子女送去逝去親人的畫像,圓了他們多年的思念之情,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田播的一番話,引起了志願者的共鳴。

但續長情慰英靈:孟祥斌烈士遺孀與志願者接力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 - 天天要聞

1月29日,志願者繼續為劉興三、郝景鰲等11位烈士家庭送畫像。在烈士孔繁茂家,他的兒子孔祥付佝僂着身子從志願者手中接過父親的畫像,將畫像端端正正擺在堂屋正中的條案上,然後帶著兒子、孫子一家人撲通跪下,連連跪拜。老人一邊跪拜一邊淚眼婆娑地說:「俺活了83歲,終於見到了日思夜盼的父親面容。爹,感謝好心人把您送到家,俺們一家人團圓了。您看,您的重孫子都已經成家了,全家的生活現在過得很好,以後,俺們一家人不再分開了!」

從王成章、張明堂烈士的親人家出來,大家一算,上午已為8個烈士家庭送去了烈士畫像。下午,志願者們要到趙官鎮,這是18個烈士家庭中距離縣城最遠的,汽車行駛了兩個小時,才找到烈士王俊生的家。送完畫像,志願者返回縣城,尋找韓存貴烈士的家。韓存貴烈士的女兒喬英蓮今年75歲,父親在1948年濟南戰役中犧牲時,她還不到3個月大。母親改嫁後,她被姑姑收留養大,姓也改成了姑父家的姓。看到父親的畫像,她淚如雨下。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戶照在喬英蓮老人的身上,她久久地凝視父親畫像的神情,是那樣地專註。

尋找烈士劉玉亭家則頗費了一些周折。按照葉慶華女士提供的信息,烈士劉玉亭的女兒劉桂英住在宣章屯鎮,當志願者撥打劉桂英老人的電話,卻怎麼也無人接聽,原來老人不小心把手機鈴聲設成了靜音模式。望着父親的畫像,劉桂英老人說:「今天,見到你們送來父親身穿軍裝的畫像,俺感到就像和父親重逢了。沒想到一輩子沒有實現的願望,在我快80歲的時候竟然實現了。」

革命烈士「為有犧牲多壯志」,志願者們「但續長情慰英靈」。短短的兩天時間,6名青年志願者先後奔波360公里,輾轉18個鄉村社區,為18個烈士家庭送去親人畫像,送去暖心的春節慰問品,圓了他們多年的思親之夢。

遠在金華的葉慶華女士,一直關注這次行動,時刻與王欣欣等人保持聯繫,當她得知志願者圓滿完成這次特殊任務後,非常欣慰,連連表示感謝。其實,作為為烈士畫像、送烈士「回家」的行動發起者,同樣作為烈士家屬的她,甘當為烈士尋親的「提燈者」,她才是最應該被感謝的人。在畫像的一次次傳遞、交接過程中,志願者們見證了一幕幕跨越時空的相見,見證了人間最真摯的悲喜情懷。他們一次次聆聽烈士們的英勇事迹,心靈一次次被深深震撼,更加堅定了感恩烈士、奉獻社會的紅色信仰,也必將帶動更多的志願者加入到這項有意義的行動中來,早日讓更多的烈士「回家」,與親人團圓。

(解放軍報客戶端·中國軍號出品)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