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鐵幕下的暗戰:買賣博弈加劇石油市場重構,誰從中獲利?

2022年07月05日02:22:16 熱門 1675

澎湃新聞記者 王露 王亦贇 張無為

一邊是大量滿載着「待售」俄羅斯原油的油輪漂泊海上無處可去,另一邊,受制裁反噬的歐美國家開始遭遇嚴重的能源短缺與通貨膨脹而不得不「滿世界找油」,兩者之外,「中間商」的角色正在浮現......俄烏衝突百日硝煙未散,戰區之外一場能源暗戰正酣。

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素來是歐洲國家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方。然而,隨着俄軍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推進,裹挾着西方國家將加碼對俄制裁視為「政治正確」。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市場對供應的擔憂推高國際油價,全球石油供應鏈也正經歷着斷裂、動蕩與重組。

理解石油供應鏈重構的歷程,簡單而言就好比原買家(指西方國家)取消訂單——尋找新賣家;原賣方(指俄羅斯)失去訂單——開拓新買主。

然而,這一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陷入通脹的美歐國家能否獲得其他產油國的增產承諾?受到制裁的俄羅斯能否將油賣出?這既是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一場博弈,又是每一個經濟體在所謂國際道義與現實需求之間做出的抉擇。

歐美買家取消訂單

3月6日,一艘裝載着100萬桶俄羅斯原油的油輪從摩爾曼斯克港出發,計劃前往目的地——美國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不過,出發16天後,正當它行至大西洋中部時,油輪突然改變航向。

一種合理的推測是,這艘名為「北京精神」(Beijing Spirit)、懸掛巴拿馬國旗的油輪很可能失去了原來的買家。根據全球海事數據提供商MarineTraffic的數據,這艘油輪取消將「費城」作為其原定目的地,並把新目的地改為「待售」狀態(for order)。

船上的石油只能另尋出路。3月22日,這艘油輪在大西洋上做了個「U型」大轉彎,重新駛回歐洲方向。在地中海上漂蕩了幾天後,它似乎找到了更「友好」的新買家。

追蹤數據顯示,4月1日清晨,「北京精神」號在意大利西西里島東海岸的石油碼頭聖帕納吉亞(Santa Panagia)停靠。尚不清楚油輪上的貨物是否售出或卸下,但它已不再發出「待售」的信號。

能源鐵幕下的暗戰:買賣博弈加劇石油市場重構,誰從中獲利? - 天天要聞

「北京精神」號航線圖 製圖:王亦贇 圖源: 在線船舶追蹤服務網站 MarineTraffic;《紐約時報

「北京精神」號油輪這段曲折的航程,讓我們得以一窺俄烏衝突後石油供應鏈在動蕩中調整的歷程。碰巧的是,在「北京精神」號從俄羅斯出發後兩天,為「對普京戰爭機器進行有力打擊」,美國3月8日宣布對俄羅斯實施能源禁運,該禁令於4月22日生效。當天,歐盟也跟隨表態稱,將大幅減少從俄羅斯進口油氣。

西方國家聯手對俄能源啟動制裁,迎合了西方民眾在「道義」上支持烏克蘭的立場,西方社會內部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在此環境下,因擔心遭到西方市場消費者的反對和抗議,不少歐美國家的企業不得不進行所謂的「自我制裁」(self-sanction),甚至石油禁令正式生效之前,就主動放棄或終止與俄羅斯業務。

而受此影響的遠不止「北京精神」號這艘油輪。據《衛報》報道,3月22日,一艘載有俄羅斯石化產品、重達5萬噸、懸掛希臘國旗的油輪「密涅瓦處女」號(Minerva Virgo)在紐約靠岸時,遭到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抗議,亮黃色粗體標語「石油助長戰爭」(Oil Fuels War)格外醒目。

能源鐵幕下的暗戰:買賣博弈加劇石油市場重構,誰從中獲利? - 天天要聞

活動人士在停泊在新澤西州貝永的「密涅瓦處女」號油輪附近抗議。 圖源: Bjoern Kils/路透社

正是由於不少西方國家和企業迴避與俄進行能源交易,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數據顯示,今年5月其他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量較俄烏衝突前下降了15%左右。作為俄羅斯能源的最大買家,歐盟5月份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也下降了18%。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原買家陸續取消了訂單,但仍有新買家的訂單補位。總體來看,俄羅斯5月份的原油出口量並未出現下降趨勢。

印度等亞洲買家訂單激增

如果說美歐等國對俄羅斯的石油「嗤之以鼻」,那印度等亞洲買家則可謂是「反其道而行之」,對俄羅斯打折的石油需求激增。

5月18日,一艘名為「韋爾瓦之星」(Huelva Star)的油輪,裝載着10萬噸烏拉爾原油,從俄羅斯的烏斯特-魯戈港(Ust-Luga)出發,途經波羅的海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再穿越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於6月21日最終抵達位於印度東海岸的維沙卡帕特南港(Vizag),整個航程歷時一個月有餘。

實際上,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還有許多油輪像「韋爾瓦之星」一樣頻繁地往返俄、印港口之間。5月,俄羅斯成功取代沙特成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應國。反觀衝突前的1月、2月,印度並未從俄羅斯進口原油。

據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信息網站 Refinitiv Eikon數據顯示,俄羅斯5月份已向印度供應了超過2400萬桶石油,高於4月份的720萬桶和3月份的300萬桶。而這一數字相當於去年平均月交付量的25倍。

能源鐵幕下的暗戰:買賣博弈加劇石油市場重構,誰從中獲利? - 天天要聞

油輪「韋爾瓦之星」從俄羅斯至印度的航線圖 製圖:王亦贇 圖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場分析師Emma Li

印度不顧及西方國家之間的「政治正確」,加大購買俄羅斯石油的行為已然招致美歐等國的不滿。美國總統拜登以及白宮官員曾多次「敲打」印度,要求其配合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封殺」俄羅斯能源收入的行動,警告印度不要站到「歷史錯誤一邊」。

對於外界的質疑與指責,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5月4日發佈聲明駁斥稱,與印度自身的能源消費量相比,從俄羅斯購買的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印度的合法能源交易不應被政治化,能源貿易並不在制裁範圍內。」

不同於美歐等國的政治考量,印度加大俄羅斯原油進口的決定主要是受到現實經濟利益驅動。俄烏衝突後,全球能源價格飆升。俄羅斯為應對西方制裁打折出售烏拉爾原油,以低價吸引新買家。據《華爾街時報》報道,此前頗受歡迎的烏拉爾原油價格比布倫特原油基準價格低了37美元,折扣幅度是數年來最大。

而以折扣價獲得的原油也更有利於印度宏觀經濟的穩定。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印度也在努力防止不斷上漲的燃料價格引發失控的通貨膨脹。過去,高油價曾加劇印度的經常項目赤字(編者註:指一國或經濟體進口貨物及服務總額大於出口貨物及服務總額,即貿易逆差的狀態),導致印度貨幣大幅貶值。

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8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外加與俄羅斯之間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與軍事聯繫,自然很難拒絕這樣「薅羊毛」撿漏的機會。

「中間商」賺差價?

另一值得關注的趨勢是,大量購入俄羅斯的打折石油後,印度成品油出口也開始大幅增加。外界愈發猜疑,印度是否正成為俄羅斯石油進入歐美國家的「後門」?

5月28日,一艘懸掛新加坡國旗航行,名為「哈夫尼亞·深圳」(Hafnia Shenzhen)的油輪,裝載着7萬噸級的汽油從印度西海岸的新芒格洛爾港出發。歷經一個月,於6月29日抵達美國紐約港。

兩天後,另一艘懸掛挪威國旗,名為「蘇珊娜 S」(SUSANA S)的油輪,裝載着兩萬噸汽油,5月30日從印度西海岸的錫卡港出發,在6月22日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港。

貿易數據也印證了印度與歐美國家近期存在更為頻繁的互動。《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俄烏衝突以來,印度對歐洲的日均成品油出貨量增長了三分之一,對美國的出貨量每季度增長了43%。

能源鐵幕下的暗戰:買賣博弈加劇石油市場重構,誰從中獲利? - 天天要聞

近期從印度港口出發,將成品油運至歐洲與美國的路線圖。 製圖:王亦贇 圖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場分析師Emma Li

對此,不少分析認為,印度作為「中間商」左手從俄羅斯買進石油,右手向歐美賣出石油製品,通過掩蓋成品油的原產地,在「一進一出」的過程中坐享高額利潤。

俄烏衝突爆發後,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一直在追蹤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出口流向。該機構6月3日在推文中表示,「最近,我們的跟蹤顯示,歐盟和美國公司正從印度的一家煉油廠購買石油產品,而該煉油廠大幅增加了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

CREA、《華爾街日報》進一步解釋了這其中的「門道」,即印度煉油廠購買俄羅斯原油後,將其提煉成汽油或柴油,再聯合船運商將這些成品油出口至歐美國家。如此一來,俄羅斯的石油就被隱藏在汽油、柴油和化工等混合精鍊石油產品中,難以辨別與溯源,得以躲避美歐的制裁。

儘管上述推論有其合理性,但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印度向歐美出口的成品油就由俄羅斯石油提煉而來。即便如此,我們或許能從印度大型能源企業的「生意經」中一窺「財富密碼」。

一個反常的舉動是,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煉油廠的印度信實工業,5月初決定推遲煉油廠的維修工作,以生產更多的汽、柴油等石油產品,該行為背後的利益可見一斑。彭博社報道稱,美歐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將一些石油產品的利潤率推升至3年高點。信實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3月,柴油利潤率較上一季度飆升71% ,而汽油利潤率則上升了17% 。

信實集團聯合首席財務官斯里坎特在5月初曾對外解釋過該企業的獲利途徑。斯里坎特稱,隨着化石燃料需求的強勁回升,「我們通過原油套利的方法,使得原料成本最小化。」

何為「原油套利」的操作?一家印度民間煉油企業的員工向路透社直接指出,「通過加工俄羅斯石油,每桶煉油利潤超過30美元,再通過出口精鍊燃料就能賺取巨額利潤。」

「制裁」與「反制裁」的博弈仍將繼續

俄烏衝突已百日有餘,在美歐等西方國家取消對俄能源「訂單」,俄羅斯找尋新「買家」的輾轉之中,全球能源供應鏈正歷經劇烈的調整與重構。

與此同時,這一輪事關能源領域「制裁」與「反制裁」的較量,也反過來深刻地影響着美歐國家與俄羅斯的下一步行動。

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對俄羅斯能源禁運的效果或遠低於預期。亞洲對俄羅斯石油進口的激增,以及國際市場上高昂的油價(編者註:即使俄羅斯出售打折石油,當前平均油價仍比去年高出60%),都成為俄羅斯化解制裁的「武器」。

據CREA發佈的報告顯示,在俄烏衝突的頭100天里,俄羅斯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出口中獲得創紀錄的930億歐元收入,這其中約有三分之二來自石油,其餘大部分來自天然氣。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化石燃料出口的收入超過了該國在烏克蘭戰事上的支出,這或也為俄羅斯繼續在戰場上推進提供支持。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俄羅斯突破制裁尋找買家的道路依然曲折。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場分析師Emma Li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由於俄羅斯本土原油儲存能力有限,6月初俄羅斯烏拉爾原油海上儲存總量已達到創紀錄的6300萬桶,這些尚未找到買家的油輪就只能暫時漂在港口附近。而在2月底俄烏衝突前,這一數字低於2000萬桶。

在對俄羅斯祭出能源「殺手鐧」的同時,美歐國家的經濟也遭到「反噬」。美國國內的汽、柴油價格也正刷新着歷史紀錄,加劇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中期選舉臨近之際,支持率在低位徘徊的拜登正忙着「滿世界找油」。

受油價高企所迫,美國走下「道德制高點」,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近期,拜登已放鬆對「敵對國家」委內瑞拉伊朗的部分制裁與限制,允許它們的石油流入歐洲、全球市場。此外,曾經拜登口中的「賤民國家」也成了美國當前的重點拉攏對象。拜登將於7月訪問沙特,石油增產勢必成為繞不開的議題。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歐元區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初值同比飆升8.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荷蘭合作銀行預計,歐元區經濟將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進入衰退。為緩解能源危機,歐洲煉油商正將目光轉向西非石油。

新增的供給恐難填補歐洲的能源短缺,部分歐洲國家仍難以割捨長期以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近期,流向歐洲的俄羅斯石油又悄然攀升。據彭博社彙編的油輪跟蹤數據顯示,六月中旬歐洲大陸的煉油廠日均從俄羅斯進口184萬桶原油,為連續第三周增加,達到近兩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置身於俄烏衝突與歐洲對俄實施石油禁令的陰影之下,這些承受着高昂風險往來於俄羅斯與歐洲的油輪表現得尤為小心翼翼,他們大多選擇關閉GPS追蹤應答器,「隱身」潛行,外界難以知曉其最終駛向何方。

軍事戰場上的對峙或許終有結束的一天,但能源暗戰對世界的衝擊和結構性改變,還將延續。

責任編輯:李怡清 圖片編輯:胡夢埼

校對:欒夢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