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書籍名稱:《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作者:[美]約翰·史崔勒基
譯者:萬潔
一本真實字數3萬6千字,加上標記和思考,40分鐘讀完的「小書」,竟以39種語言暢銷全球。
它在內容上與讀者平等互利,極好的平衡了自我啟發類心理學一不小心會「爹」味兒濃郁,雞湯感十足的界限。
這本不是雞湯的雞湯,值得一生銘記於心。
來看三個問題——
你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嗎?
你滿足嗎?
是不是一頭霧水,畢竟看起來,這幾句話和咖啡館沒什麼聯繫啊~
故事的開頭,出門散心的主人公,不但沒能好好散心,還接連遇到鬧心和糟心。
高速堵車,沒有地圖,下了高速迷路,肚子空空,怒氣滿滿,在未知的可能漫長的尋路中,油箱隨時可能告罄。
何其令人苦惱的境遇啊!
在一籌莫展中,遇見了一家咖啡館。
不僅獲取了食物、路線,還找到了關於人生的不同答案。
咖啡店裡有量大味美的食物,聰明伶俐的女招待,慷慨大方的老闆,以及繁華看盡的「廣告人」。
一場不期而遇,碰撞出關乎人生哲思的花火。
即,開篇提到的三個問題。
問題與咖啡館無關,而是在問一個人為什麼存在。
當一個人弄清了他為什麼存在,就相當於定義了自己的『存在意義(Purpose For Existing)』。簡稱PFE。
1,你為什麼來這裡?
一個書中的小故事:
一個商人去度假,他注意到當地有個漁夫看起來特別開心,特別滿足。商人很好奇,於是有一天,商人找到漁夫,問他每天都在做些什麼。
漁夫稱自己喜歡捕魚。
他每天早晨醒來,先和妻兒一起
吃早飯,然後送孩子們去上學,他去打魚,他的妻子開始畫畫。他會花好幾個小時捕魚,捕上來的魚夠全家吃了,他就往回走,到家之後打個噸兒。晚餐後,他和妻子沿着海灘散步,看日落;孩子們則在大海里游泳。
「『可是,你為什麼不捕一整天魚,儘可能多捕一些?商人說,然後你就能把魚賣掉,掙很多錢。不久你就買得起第二船第三觸船,雇其他漁夫給你捕更多條魚。過不了幾年,你就能來到一座大城市的辦公室里工作,我打賭,十年內你就能擁有一家國際漁業公司。
「漁夫又對商人笑笑,『我幹嗎要那麼做?,
·為了掙錢啊。』商人說,『你這樣做就能掙到很多很多錢,然後退休。』
「『我退休之後幹什麼去?』漁夫問,依然滿臉微笑。
「『想做什麼都行吧,我覺得。』商人說。「『比如,和我的家人一起吃早餐?』
漁夫喜歡捕魚,並以此為生,樂此不疲,樂在其中。在商人的角度,他迂腐無能,與利益最大化背道而馳。
然而,漁夫從開始就說過,我喜歡捕魚。
漁夫喜歡捕魚,來到海上捕魚是為了與家人團聚,幸福生活。
他做到了。
大多數人都可以在時光流逝中,窺探籬笆牆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們想過地那種生活,但出於一些原因,他們不會打開門,走進那種生活。
2,我們害怕死亡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那段廣為人知的句子——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
平凡人的一生,去改變世界,驚天動地的機會太少。
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改變自己。
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為什麼存在?如果這是生命的最後時刻,我想表達什麼?
沒自問過這些問題的人,沒有為實現PFE而努力過的人,會害怕死亡。
而如果你已經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那就沒理由害怕失去做這些事的機會。
3,我們滿足嗎?
警惕虛假「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被信息爆炸所圈養。陷入無數營銷信息中,一不留神,就會將自己的幸福與某樣產品或服務掛鈎。
最後,我們會陷入一種財務困境,必須不斷去做事情去掙錢,儘管那些事情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
一如商人與漁夫的故事中。
漁夫在快樂,商人在迷茫。
轉變心態的重點在於,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當你弄清自己為什麼存在,並且開始為這個存在意義做出實際努力後,我們會感到滿足。
書籍內容短小精悍,卻使人受益匪淺。
如果你在迷茫,在徘徊,彷彿行至世界盡頭,感慨人間不值得。
給自己40分鐘(有可能都不需要這麼久),與書籍相約。
體驗一杯「為何而來」的咖啡吧。
畢竟,關於人生的三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關於人生的答案,全世界,只有我們自己可以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