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在南寧市委、市政府主辦的2020年第8期「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節目里,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和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的被問政領導,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菌類培養基。一個菌類培養基70%的成分是稻草秸稈,可產生四五十元的效益。當晚的問政聚焦了秸稈焚燒的環保問題,現場的問政群眾代表表示,希望有關部門通過加大對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回收利用,真正的實現變廢為寶,讓農民增收致富。

當日的電視問政節目現場。
1 秸稈焚燒仍存在收運體系待完善
目前,秸稈焚燒已經成為影響廣西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重要因素。時下正值南寧市的秋收和甘蔗榨季,也是秸稈露天焚燒的高發期。根據南寧市秸稈禁燒智能化視頻監控系統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至11月20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全市發現的秸稈露天焚燒火點共計5713個。
南寧市農作物秸稈和垃圾露天禁燒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行政村(社區)要組織秸稈露天禁燒巡查隊,預防和及時發現、勸阻違反規定露天焚燒秸稈行為。然而政風行風監督員在走訪時發現的33個火點中,僅有兩起有巡查隊員及時到現場進行處置。
在走訪中,有部分焚燒秸稈的群眾表示,他們知道秸稈禁燒的相關政策,但是由於缺乏處理渠道,為了不影響下一季的耕種,只能將秸稈一把火燒掉。一些專門從事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的企業則表示,他們很願意加大秸稈回收量,企業也有這個處理能力,但一戶一戶向農戶收運,實施起來比較困難。
部門承諾
南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韋好鵬介紹,南寧市目前安裝了139個監控點位,僅僅占已經劃定的禁燒區範圍的15%。他認為,秸稈焚燒問題也反映了幹部作風問題,監管、執法不到位。解決問題根本的出路還是要綜合利用,稻草還田。同時,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加大對網格監管員的培訓力度,加大執法力度。
2 交通噪聲擾民居民盼望整治
近年來,隨着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新建、改擴建立交橋的增多,由此引發的交通噪聲擾民現象越來越突出。
11月10日晚上和23日晚上,監督員在南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分別對市區內的十座橋樑進行了交通噪聲測試,結果顯示噪聲均已超標。
在北湖立交橋,測量的平均噪聲值為75.3分貝,最大噪聲值為102.8分貝;在白沙星光立交橋,測量的平均噪聲值為68.8分貝,最大噪聲值為90.6分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幹線道路兩側區域晝間噪聲不超過70分貝、夜間不超過55分貝。過大的噪聲給這些橋樑周邊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煩惱,居民均表示影響夜間休息。
據了解,2018年,受市政部門的委託,原南寧市環境保護局曾組織對市區29座橋樑進行噪聲監測,發現這29座橋樑均存在交通噪聲超標問題,需完善隔音降噪設施。但目前為止,仍有23座橋樑的隔音降噪設施沒有完善,也包括近日測量的這10座橋樑,有的屬於完全沒有安裝,有的屬於部分安裝。一些已經移交多年的橋樑,也未安裝隔音降噪設施,如江濱立交橋、中興大橋、凌鐵大橋、南建立交橋等。
當晚,電視問政還對南寧市邕寧區砂石場環保亂象頻發、居民投訴多等問題進行了曝光。
部門承諾
南寧市市政和園林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藍嵐表示,南寧市需要完成的隔音設施橋樑還有23座、總長1.11萬米。這23座橋樑的隔音設施建設列入明年的城建計劃,將儘快把隔音屏全部建好。
來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12/01/634059.html?_s=160680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