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買手機為名,設下「延遲到賬」陷阱,將賣家手機據為己有。三男子半個多月輾轉多地瘋狂詐騙17起,其中4起發生在寧波,有3位市民中了招。
當面轉賬交易,卻遲遲未收到款項

去年3月,市民小戴向派出所報案,說自己被騙了,有個男子要買他的手機,說好當面轉賬交易,但他一直沒收到錢。
原來,小戴之前在一個二手交易app上發佈了賣蘋果手機的消息,有一男子給他留言,說要買手機並要求當場交易。3月24日這天,雙方約在一個公交車站見面。男子先用支付寶付款,發現支付寶賬戶內的錢不夠,就當著小戴的面打電話給老婆,讓他老婆把銀行卡號和密碼發到手機,以便進行轉賬。
小戴同意對方用銀行卡轉賬,並很快收到了銀行短訊通知:「我行已受理***向您的銀行卡賬號匯款8199元的申請,請以實際資金到賬情況為準」。之後,小戴將手機交給該男子,為了安全,他讓男子寫下字據,還把該男子的身份證拍照留證後才離去。

過了半天,小戴電話催問男子,為何錢未到賬,男子卻說銀行已下班,約他第二天在鼓樓見面給錢。信以為真的小戴第二天在鼓樓等了好久,再聯繫該男子時卻發現對方已經關機。小戴又撥打了該男子留下的另一個號碼。沒想到,這個號碼是市民小梅的,電話里,小梅對小戴說,自己曾在網絡平台上賣手機,24日時和一個男的當面交易,差點被騙。
小戴報警後,警方按照小戴提供的手機號進行核實,發現小梅確實是受害者之一,他因為一直等不到對方的匯款,並沒有在交易現場就把手機交給對方,這才逃過一劫。

三人團伙半個月瘋狂詐騙17起
經過進一步調查,警方發現,在小戴、小梅遭遇騙局的同一天,還有另外兩名被害人也因類似的遭遇到公安機關報案,也就是說,當天下午,共有4名賣家被騙。
經過進一步偵查,警方發現,作案的是同一伙人。嫌疑人張某、鄧某甲、鄧某乙三人合夥,在郴州租了一輛汽車,輾轉贛州、南昌、杭州、廈門等地,開車到哪騙到哪。他們在二手平台上選好當地賣蘋果手機的賣家,電話與賣家聯繫,以可以省快遞費、方便驗貨為名要求見面交易。鄧某甲開車帶着張某和鄧某乙到達約定地點後 ,鄧某甲和鄧某乙就在車裡等着,張某下車和賣家交易,為了使買家相信他只能用銀行卡轉賬,張某甚至假裝打電話給鄧某甲,說「老婆 ,支付寶錢怎麼沒有了」,鄧某甲則假裝回應,「老公,錢都被我花了,你就用另外一張銀行卡號了,卡號和密碼我都會短訊發你手機上,你用銀行卡轉賬好了」。

旁邊的賣家聽了這段對話後,一般也不會懷疑,然後,張某就用銀行卡給賣家轉賬,在轉賬的過程中設定延遲到賬,之後,賣家會收到一條延遲到賬的短訊。不少賣家都會誤以為錢已到賬,就自動將手機交給了張某。有些賣家會問起為什麼會延遲到賬,張某就辯解說跨行轉賬會有延遲。而事實上,張某隻要在轉賬後的幾個小時內撤銷轉賬,賣方就收不到錢。
就這樣,這三人半個多月時間瘋狂詐騙17起,其中有13起成功騙得手機。為了防止被發現,張某等人都用從別人手裡買來的手機卡、銀行卡、身份證。

二手交易,警惕「延遲到賬」變成不到賬
張某等人假借買手機為名,故意騙取他人手機,已經涉嫌詐騙罪。目前,張某已被海曙檢察院提起公訴,其餘兩人一人已被外地司法機關抓獲,另一人處於追逃中。
現實生活中,二手交易平台確實帶來了便利,但市民在交易過程中也要多留個心眼。檢察官表示,在買家要求當面銀行轉賬時,賣家一定要確定賬戶收到錢,匯款成功,才能保證交貨安全。
手機上收到了銀行的短訊提示「我行已受理***向您的銀行卡賬號匯款****的申請,請以實際資金到賬情況為準」,這並不是說錢已經到賬,可能對方設置了延遲轉賬,只要其撤銷轉賬,錢就收不到。
遇到這樣的情況,
一定要多長個心眼!

編 輯 | 劉雪真 責 編 | 沈欣 劉海懌
核 發 | 張吉峰 來源 | 寧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