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傑,男,1922年生,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五一」反「掃蕩」時任抗大二分校三團教員。建國後曾任北京軍區空軍副參謀長。)
1942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冀中軍區以及所屬的各個分區,進行了一次空前殘酷的大「掃蕩」。這次「掃蕩」的規模之大,動用的兵力之多,「掃蕩」的時間之長,施展的手段之惡毒,都是罕見的。敵人妄圖一舉將我整個冀中抗日根據地摧毀,變為它的「治安區」。於是敵我雙方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掃蕩」與反「掃蕩」的鬥爭。現將我冀中第六分區反「掃蕩」的情況,扼要回顧如下。
反「掃蕩」前的敵我態勢
日軍方面。日軍自1941年12月8日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更加陷入了疲憊消耗的境地。它為了支持其所謂「大東亞聖戰」,鞏固其南進的後方,加緊掠奪我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便夢想首先「確保冀中」。
敵酋岡村寧次於1942年3月絞盡腦汁,陰謀策劃,對我冀中抗日根據地「掃蕩」進攻。北平、天津、保定、石門的日偽軍頻繁調動,陰雲密布,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敵人首先調集了清水四十一師團、原田二十七師團、飯沼一一師團、鈴木混成第一旅團、池上混成第九旅團及二十六師團的十二聯隊、山崎騎兵第十三聯隊、二十九獨立飛行大隊所屬的兩隊空軍(伊丹和小林部)共約5萬餘人,並根據以往「掃蕩」作戰的經驗,將這些部隊區分為第一線直接參加「掃蕩」作戰的部隊和封鎖配合作戰的部隊。直接參加作戰的部隊為四十一師團(6個步兵大隊)、混九旅團(5個步兵大隊)、一一白瀧步兵聯隊(6個步兵大隊)和混七旅團的二十九步兵大隊(小川雪松大隊)。其中以四十一師團、混九旅團為主要進攻力量,其他皆為配合封鎖作戰部隊。這些部隊於當年的3月份,便開始隱蔽地頻繁調動、調整部署。因其大「掃蕩」的主要進攻地區,選在軍區的南部和我分區境內石德鐵路以北的地域,於是便將其原駐石太鐵路、石德鐵路西段的混八旅團南調,由從武漢新調來的混九旅團接防,其旅團部設在辛集,下屬的5個步兵大隊,分別駐紮於寧晉、晉縣、深縣、安平、饒陽境內的各個主要據點,4月底又將配屬給混九旅團的山崎騎兵聯隊調到辛集,敵四十一師團全部也隱蔽集結於石門附近,以便實施突然奔襲合圍作戰。
4月中旬,敵人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這一「掃蕩」計劃,克服了以往的所謂一陣風的「掃蕩」,而實施以連續的反覆「掃蕩」(又稱為「精密掃蕩」),並且將「精密掃蕩」與徹底「剔抉清剿」相結合,妄圖徹底將我各級領導機關和武裝力量摧毀。敵人為了防止我轉移到滏陽河以東,又於5月8日將騎兵聯隊從辛集迅速調到衡水以北滏陽河沿岸各主要渡口,加強封鎖巡邏,還在滏陽河的下游獻縣臧橋進行了落閘截流。在「掃蕩」前,敵人還進行了「拉網」戰術實地演習的特別訓練。
第六軍分區是冀中軍區最南部邊沿的一個分區,與冀南軍區相連接,西靠日軍的戰略重鎮石門,她像一把利刃,嚴重地威脅着敵人的咽喉要地石門。敵人早就把我分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之,在1942年5月反「掃蕩」之前,敵我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蠶食」與反「蠶食」的鬥爭。經過約兩年的反覆鬥爭,我根據地日益縮小,分區西部的趙縣、藁城、欒城等縣的領導機關以及縣、區游擊武裝,均被逼退到晉縣以南的一隅之地——南北魏家口及大小尚村、胡士庄、魯家莊、西蔡庄、張十字庄一帶。在石德鐵路以南的新河、羅口、四芝蘭、賢門樓、大安、武邱一線以西的地區,基本上被敵人「蠶食」掉。當時,我分區對敵鬥爭的重點,放在石德路以南的廣大地區。地委、專署等領導機關,均設在束冀縣境內。1941年分區司令部為了便於及時了解情況,指揮部隊的作戰行動,便由分區政委曠伏兆、副旅長韓偉(1942年初調走,後由馬澤迎接任)、政治部主任龍福才帶領部分司政機關幹部和機要人員,組成一個短小精悍的前線指揮部(簡稱路南指揮部),負責指揮第二團和第一團的第三營、四十四及三十一兩個地區隊,在六地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對敵的武裝鬥爭。而分區司令員王長江、參謀長葉楚屏率分區機關的大部人員,仍留在深南,指揮第一團(欠第三營)和四十地區隊,堅持深南根據地的對敵鬥爭。
冀中六分區司令員王長江,1899年11月出生,1923年8月畢業於保定軍校,1938 年12月,時任河北民軍少將副總指揮的王長江因不願與八路軍搞摩擦,脫離了民軍,投入八路軍麾下效力。
在敵人對我分區尚未「掃蕩」之前的1942年三四月份,就曾不斷地接到上級的電報指示:通報敵情調動,指出敵人有「掃蕩」的徵候,要求各分區加強偵察,進入戰時編製,完成戰備。機關要分散,部隊團要分散到營、連;地區隊要分散到連、排;縣游擊隊要分散到排、班活動等等。
我分區根據上級的情況通報和指示精神,對反「掃蕩」的戰備工作,分別進行了研究和布置。當時冀中區黨委、軍區的一批部級領導疏散到我分區來。地委領導預感到這次反「掃蕩」的嚴重性,便在束冀縣境內,召開了一次有地委委員、專署的負責領導、路南指揮部的首長以及上級機關疏散來的幾位負責同志參加的地委聯席會議。地委書記張逢時在會上作了關於目前形勢與準備反「掃蕩」的報告,分區政委曠伏兆對部隊的行動和工作,也講了話。會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後確定:1.由於情況緊急,決定分片進行傳達與布置。2.上級機關疏散來的幹部,除留地委機關的以外,其餘皆疏散到各部隊中去。3.對老、弱、病、傷員等要進行分散安置,能回家者暫時回家,有親者投親,無親者投友,無任何關係的就安置在靠敵占區比較可靠的村莊中堡壘戶家隱蔽。4.各級領導機關都要進行精簡、分散。非戰鬥人員一律下放,加強戰鬥分隊。分區的西部各縣,立即採取「敵進我進」的措施,撤離根據地,回到敵後本縣境內,隱蔽地開闢工作。5.取消各級幹部的乘馬,代之以「背夫」。
會後,路南黨、政、軍、群等單位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都進行了精簡。寧晉將各群眾團體合併為抗聯會;趙縣將民政科與教育科合併為民教科,公安局縮為公安科。對編余幹部讓其回到本鄉參加生產,並為抗日做些秘密工作。勤雜人員身體適合部隊工作的,一律補充到縣大隊;無親友關係者分散安置到群眾基礎好的「堡壘戶」和「基點家」隱蔽。分區的部隊和縣區武裝,化整為零,在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下,趕製便衣。四十四區隊為了掌握敵情,將偵察排擴大為偵通連,取消了炊事班,將人員分散到各戰鬥班中去。路北分區司令部劃分了部隊分散活動的地域。決定一團停止春季練兵整訓,團部率第一營在石德鐵路兩側活動,第二營隨分區司令部行動。四十區隊在深磨公路兩側活動。剛分配到司令部的一些參謀及政治部宣傳部門的同志都下放到團或地區隊。機要訓練班以及一團臨時組織的宣傳隊,全部解散。要求後方勤務機關對軍用物資(槍支、彈藥、布匹、染料等)妥為保管,各種簡易機器分散埋藏。對分區的火焰劇社和供給部門的被服廠、修械廠、鞋廠、皮廠等單位的工人以及衛生部門的兩個休養所、看護班、擔架排、藥房等單位的醫務人員也都進行了疏散。深南的一個印刷廠,由於除印一些馬列主義書籍外,還印大量的邊區票子,因此四十四區隊派來4個排,於5月6日到鳳凰池將邊幣運走一大批,其餘分散給機關幹部每人帶上一兩千元,人們稱之為「隨軍銀行」。衛生部門組織了便衣醫療小組,每小組攜帶一個月的藥品,負責照護治療分散隱蔽的休養病員。鐵路以北的兩個縣,根據上級指示,召開了科長、區長以上的幹部會,提出「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戰鬥口號。
5月7日,分區接到軍區關於「敵人開始『掃蕩』及我方對策」的緊急指示。提出敵人「掃蕩」已於5月1日正式開始,要求分區主力除留必要的一部分堅持外,應迅速先機跳到外線。分區司令部的行動,王司令員原來與路南首長商討決定轉移到石德鐵路以南,但當5月3日晚轉移到鐵路附近的北四圈村時,王司令員經過慎重考慮又改變了決定,他提出敵人「掃蕩」深南根據地,人民群眾正需要子弟兵之時,我們不戰而離開人民,失掉了根據地,責任至關重大。因此,我們「應與深南人民共存亡」,敵人大規模「掃蕩」,我們就跳到滄石路北,那裡梨樹林很多,我們對地形也熟悉,便於游擊活動。經過討論,多數同志同意了司令員的意見。遂決定分區司令部和一團的第二營暫不外移,仍留在深南活動,作戰科長英立帶特務連的第三排來到路南。
來源:衡水黨史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