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2022年07月02日09:02:17 熱門 1817

劉梓琳

公元1510年年底,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剛剛結束在印度的戰事,順利佔領印度西海岸,並且在原本就有基督徒社區的果阿(Goa)建立葡萄牙的殖民根據地。後來,果阿成為葡萄牙在遠東的三大根據地(另外兩個是澳門和帝汶島)之一。

到了1511年開春,一群由葡萄牙人、改宗天主教的印度-中東-非洲海員,以及少數保持信仰的穆斯林嚮導組成的武裝艦隊,在阿方索的帶領下,從印度西海岸出發,浩浩蕩蕩駛往更東邊的馬六甲海峽。所有參與航海的成員都知道,這一次遠征必然會為阿維斯家族(De Avis家族,葡萄牙的王族)帶來更為豐厚的財富,而且目的地的重要性遠比印度西海岸重要。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

可以說他們是「行大運」——相比起在印度還算是吃力的戰事,他們的目的地,富庶的馬六甲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Malacca)面臨著兩個非常嚴重的政治危機:一方面,蘇丹馬哈茂德沙(Mahmud Shah,1474-1528)迎娶時年約20歲的敦·法蒂瑪(Tun Fatimah,約1490-1560),這引發駐守馬六甲都城的王太子艾哈邁德(Ahamd,1490-1513)極大的不安,據當時的記載,艾哈邁德已經有一個至少兩歲的兒子;另一方面,1510年時任馬六甲蘇丹國「盤陀訶羅」(Bendahara,又譯為「班達訶羅」,即具有實際行政決策權力的宰相)的敦墨太修(Tun Mutahir,約1450-1510)被蘇丹馬哈茂德沙派人處死,與他同時被處死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三個孫子,以及女婿敦·阿里(Tun Ali)。而敦·阿里的妻子,就是即將成為蘇丹第三位王后的法蒂瑪。這場死刑案不僅僅是針對「盤陀訶羅」一家的,大批在馬六甲僑居的印度裔穆斯林都遭到洗劫,有的印度裔大臣為了保護財產被士兵打死。

兩件事情的發生,無疑加劇了馬六甲的政治危機——這對已有子嗣的太子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而且又是一次對國內有一定規模的印度裔的「洗牌」;更嚴重的是,一支打敗過穆斯林-印度教聯盟的歐洲艦隊正徐徐前往馬六甲。這件事情直接導致馬六甲蘇丹國的分裂,自此之後馬來諸蘇丹國一蹶不振,沒有再現馬六甲蘇丹國當年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霸權。因此,後世學者把此事視為「馬六甲的落日」,大多指責蘇丹因私利導致國家傾覆。

然而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單向敘事,這場發生在馬六甲蘇丹國崩潰前夜的「搶親」屠殺,看似是蘇丹「貪圖美色」的一時之舉,其實折射出馬六甲蘇丹國立國以來持續不斷的政治糾紛——室利佛逝(Sri-Vijaya)原王族與印度裔權貴之間長達百年的糾葛。這個糾葛,甚至在馬六甲蘇丹國分裂後,依然長期影響着馬來半島的蘇丹法統。

亦商亦政:南洋印度裔政治派系的崛起

1397年,為躲避滿者伯夷(Majapahit,爪哇的強權王國,1293-1527)的入侵,最後一位室利佛逝領主、淡馬錫(Temasik,今新加坡)王公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1344-1414)帶着大批民眾往北遷移,以定居馬來半島南部。5年之後(1402年)擊退暹羅的第一次入侵,順利建城,成立馬六甲王國。

在拜里米蘇拉統治後期,年過古稀的國君為自己和兒子們迎娶蘇門答臘公主為平妻(穆斯林理論上可以娶四個及以內的妻子,但地位必須一樣,故稱之為「平妻」),接受伊斯蘭教成為「蘇丹」。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拜里米蘇拉畫像

自大規模的聯姻開始,作為貴族階層的室利佛逝家族大規模接受伊斯蘭教作為王室信仰,並由上到下影響着馬來百姓。至第二任蘇丹伊斯坎達爾沙(《明實錄》記載為「亦思罕答兒沙」)在位期間(1414-1424),隨同鄭和下西洋的回回人譯官馬歡記載馬六甲(滿剌加)「國王國人皆從回回教門,持齋受戒誦經」。

不過,在馬六甲蘇丹國的建立初期,除了蘇門答臘的穆斯林貴族通過聯姻對這個新興的政權給予信仰影響力外,還有一股實力雄厚的政治勢力。這些「皮膚黝黑、鼻樑高聳、眼窩深陷」的商人群體,被馬來歷史敘事稱為「克令」(Keling)或「羯陵伽」(Kelinga),實際上對應的是旅居東南亞的印度裔穆斯林群體,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泰盧固人和泰米爾人。他們在馬來群島的活動,在他們的先祖還沒有接受伊斯蘭教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活躍。隨着印度商人在馬來群島的活動,印度教-佛教信仰系統、巴利文字以及相關商路,在馬來群島和馬來半島南部已經紮下根來。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早期馬來群島巴利文石刻,筆者拍攝於2013年,印尼雅加達

至10世紀,隨着中東商人的商路在印度海岸建立起來,伊斯蘭教也逐步在印度海岸開始活動——從西北部的信德、古吉拉特,到東海岸的孟加拉,都出現大批穆斯林商人團體。

由於這條連接馬來群島和南印度的商業紐帶在15世紀時已經運作近千年,在馬六甲蘇丹國建立之初,印度裔穆斯林的存在感還是不少的。例如,穆罕默德在祖父拜里米蘇拉剛剛改宗伊斯蘭教的時候,就與一個「羯陵伽」商人之女成婚,婚後生下卡西姆(Qasim,1410-1459)。

但1424年先君伊斯坎達爾沙去世後,為了贏得同族支持,穆罕默德沙便迎娶一個王族女子為王后,並在1444年去世前把年幼的兒子息力八密息瓦兒丟八(Sri Parameswara Dewa,即「拜里米蘇拉二世」)立為儲君。

廢長立幼這件事情引發卡西姆不滿:他是大明等周邊各國都認可的馬六甲蘇丹儲君,結果卻被一個年幼的同父異母弟弟取代。在親舅敦·阿里(Tun Ali)的支持下,卡西姆假借貴族之手發動政變,殺死弟弟、繼母和其支持者,成為馬六甲蘇丹國第五任蘇丹。作為回報,敦·阿里成為馬來文化圈歷史上第一個非馬來人出身的「盤陀訶羅」。

卡西姆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擊潰暹羅南下入侵的軍隊,保障馬來半島北部的安全。因此,卡西姆被史官稱為「勝利者」,即「穆扎法爾」(Muzaffar),明朝史書稱之為「無答佛哪沙」。【筆者註:沙(Shah)源自波斯語,意即國王;而穆扎法爾既是穆斯林常用名,也是外部對偉大君主的尊稱。文章中的「穆扎法爾沙」即卡西姆,是馬六甲蘇丹國中興之主。因為馬六甲蘇丹國自伊斯坎達爾之後諸位君主都遵從伊斯蘭君主法統,因此自1414年開始馬來亞君主都有在名字(或尊稱)後加「沙」的習慣。】

穆扎法爾沙的繼位,打破原本馬來貴族對於王族政治的絕對壟斷——他的生母是印度裔。在他的統治下,印度裔參與政治的熱情有所提升,逐步構成「亦商亦政」的局面。

1456年,敦·阿里去世。在這個權臣的彌留之際,其長子敦墨太修還不到10歲。為了保障自己的派系不遭顛覆、聯結馬來-印度貴族之間的關係,敦·阿里在臨終之前,舉薦拜里米蘇拉的侄子敦·霹靂(Tun Parak,約1405-1498)為下一任「盤陀訶羅」。

穆扎法爾沙同意舅舅的遺言。首先,從一方面來講,穆扎法爾沙蘇丹考慮到自己的血統「不純正」——歷代蘇丹都是馬來貴族女子所生,而他自己是一個「羯陵伽」商人之女的庶子;另一方面,他的即位過程實在不光彩——所有人都知道是他策劃殺害弟弟和繼母,這在任何一個文化圈都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未來執政者的選擇,蘇丹必須對王族有所交代。

其次,1445年暹羅南侵,同時穆扎法爾沙涉嫌弒殺作為蘇丹的弟弟。在政局不穩的前提下,敦·霹靂等旁系王族沒有追究政變責任人,而是帶領親軍上陣殺敵,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為此穆扎法爾對於敦·霹靂自然是有一定的敬重之情。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敦·霹靂

自此之後,「羯陵伽」商人群體通過維護這一同盟關係,逐步成為一個「亦商亦政」的強大政治派系。可以說,作為「中介者」角色的少數族群,「羯陵伽」商人群體非常熟絡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成為王國不可或缺的中介力量。

巔峰與谷底:敦墨太修的起伏人生

1469年,馬六甲蘇丹國第六任蘇丹曼蘇爾沙(Mansur Shah,明朝文獻稱之為「芒速沙」,1432-1477)頭疼於一件事情——他的長子拉者穆罕默德(Raja Muhammad,明文獻稱之為「馬哈木沙」,1450-1475)在與敦·霹靂的小兒子下棋時,敦·霹靂之子贏了棋,盛怒的穆罕默德王子掄起棋盤把對方砸死了。

曼蘇爾沙很擔心這件事情會持續發酵,因為有為數不少的大臣提議要嚴懲王太子。不過出乎意料的是,作為死者的父親,敦·霹靂這位老首相立馬訓斥所有提議懲罰太子的大臣,尤其是自己的弟弟和其他兒子。在強忍悲痛下,年邁的敦·霹靂提議蘇丹把穆罕默德太子分封到彭亨,以結束此事的爭論。

與此同時,敦墨太修一直在遊說馬六甲宮廷里其他大臣,希望他們支持三王子阿拉烏丁·利亞特(Alaudin-Riayat,1458-1488)為新一任太子。理由很簡單,敦墨太修的姐姐嫁給阿拉烏丁,並生下馬赫穆德王孫。這件事情讓敦·霹靂感到非常擔憂,他預感敦墨太修會把他自己往絕路逼,因為權傾一時如敦·霹靂在強大的王權下,兒子被害都不敢掉下一滴眼淚,而敦墨太修不過就是蘇丹的表舅,年紀還不大,就敢左右蘇丹王庭的繼承權。敦·霹靂不止一次告誡敦墨太修兄弟,要「謹言慎行」。

1477年,曼蘇爾沙去世,享年45歲,阿拉烏丁成為馬六甲蘇丹國的新君主。在阿拉烏丁蘇丹即位以後,馬六甲蘇丹國的吏治、軍紀都得到有效的整頓,雖然只有短暫的11年統治,但年輕的蘇丹阿拉烏丁仍被後世稱為明君。

1488年,年僅30歲的阿拉烏丁沙被毒殺,兇手不詳。按阿拉烏丁的原計劃,下一任蘇丹大概率是自己年富力強的弟弟或者侄子。但作為太子親舅舅的敦墨太修以「天猛公」(Temenggung,馬來武職)的身份發動朝臣,擁立由其姐姐所生的馬哈茂德沙為新蘇丹。此時敦·霹靂名義上還是馬六甲的「盤陀訶羅」,但實際上已經無法對抗「天猛公」的勢力了。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敦墨太修的畫像

通過輔佐外甥,敦墨太修達到他這一生的巔峰時刻。在敦·霹靂去世前的十年,所有出自馬哈茂德沙的政令,實際上都經由敦墨太修的手。

敦墨太修的幾個兒子都迎娶了王族公主為妻,使得他年幼的孫子都得以拜領爵位。與敦·霹靂的處理方式不同,任何得罪他子孫的王族都會遭到實質性的懲罰。

不過,相比起驕縱的子弟,敦墨太修倒是非常注重自己的修為。例如,敦墨太修每次會更換七套衣服,一天下來要洗三次澡。由於敦·霹靂不準直系子孫從政,參與政治事務的弟弟也和他一樣已經垂垂老矣,實際上朝廷上下沒有人能夠制約敦墨太修的權力擴展。

因此,當時馬六甲朝野上下都認為,馬六甲的天下有一半是「羯陵伽人的」。印度裔穆斯林組成的政治派系,對於原本由室利佛逝王國後裔構建的馬來貴族體系產生了非常大的威脅。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馬六甲蘇丹國版圖

1498年,93歲的敦·霹靂走到人生的盡頭。由於「盤陀訶羅」原則上是終身執行,敦·霹靂在這個職務上已經度過42年。在臨終前,敦·霹靂把一件麻布衣和一片嚼碎的檳榔葉交給曾孫,示意他不要再染指權門;而見到敦墨太修的時候,敦·霹靂再一次以非常憂慮的口吻對他說:「奉勸你遠離權門,我真的擔心你會遭遇滅門之災!」

即使如此,根據他當年對敦·阿里的承諾,敦·霹靂把敦墨太修在首相頭銜的排列次序往前挪了,希望蘇丹還是倚重自己的親舅舅,從而權衡馬來舊貴族。1500年,蘇丹把「盤陀訶羅」交給舅舅敦墨太修。50歲的敦墨太修,在掌握實權多年之後終於得到名正言順的頭銜。

不過隨着印度裔政治派系的壯大,其內部也開始出現分化。大約是1508年,已有子嗣的馬哈茂德沙向敦墨太修提親,希望敦墨太修能把小女兒法蒂瑪嫁給他作為王后。敦墨太修立馬拒絕,理由是他已經把女兒嫁給侄子敦·阿里。敦·阿里是敦墨太修弟弟敦·塔希爾(Tun Tahir)的兒子。這場婚姻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政治聯姻。

當時已經有親印度裔的馬來王公告誡敦墨太修,如果不把蘇丹的請求放在心上,會遭到非常嚴重的清算。敦墨太修嚴詞拒絕,認為蘇丹搶奪人妻會非常嚴重地背離伊斯蘭教原則,如果答應了蘇丹的請求,等於叛教。與此同時,有不少印度裔大臣上疏,試圖彈劾敦墨太修,在矛盾徹底爆發之前,馬哈茂德沙沒有作出正面回應,這讓敦墨太修的家族由此產生了麻痹。

至1510年,一位印度裔大臣吉杜爾上疏,指責「盤陀訶羅」一家私藏武器、豢養軍人,而且試圖反叛。由於之前已經掌握「證據」,馬哈茂德沙認定舅舅「圖謀不軌」,下令抄家。

敦墨太修的兒子敦·哈桑(Tun Hassan)拿起象徵著馬來權力的蛇紋劍(Kirs),宣告蘇丹無權以微弱的理由「查抄宰相門第」。敦墨太修按常例更衣焚香,告知兒子放下武器:「如果蘇丹要我們死,我們就算是有再大的忠誠,都難逃此劫。」

馬哈茂德沙的部下查抄出一些武器,同時「發現」敦墨太修的「不軌書信」,以叛逆罪為由處決敦墨太修。

同時被處決的,還有敦·哈桑兄弟二人,以及敦·塔希爾、(小)敦·阿里父子。在《東方誌》中,葡萄牙人記錄道,被殺的還有敦墨太修的三個孫子。他們的處決方式均為:武士用蛇紋劍刺破受刑人的額頭,讓他們的血液流盡。

敦·塔希爾的小兒子當時也在被處決的人群之中,不過他被刺破額頭後大難不死,按照馬來傳統法律得以赦免,從而延續敦·阿里家族的血脈。而且,敦墨太修也有個別孫子因為年幼而躲過一劫,他們在柔佛時期(1511-1699)成為世勛貴族,以「盤陀訶羅」為家族姓氏,最後取代馬六甲王族嫡系,成為馬來亞新的王族世系——「盤陀訶羅王朝」(1699-1870),直到「天猛公」阿布·巴克爾(Abu-Bakr of Johor,1830-1894)成為柔佛蘇丹。

在馬六甲的法律體系中 ,對於「忠君」的強調可以說是達到眾多伊斯蘭國家之最。當年深受民眾信任的武將漢惹伯(Hang Jebat)在曼蘇爾沙執政後期,因在朝中直接指責蘇丹,從而導致其被指控為「逆賊」,好友漢都亞含淚奉命將其當場刺死。

因為馬六甲法律體系在各蘇丹國的延續,在20世紀中葉之前,漢惹伯作為「逆賊」被史家進行負面敘事,直到馬來西亞成立,在改革派學者的努力之下,漢惹伯才逐步成為一個正面的軍人形象,被認為是敢於質疑蘇丹的英雄。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漢惹伯之死,漢都亞在一旁哀悼

在屠戮舅父一家之後,蘇丹馬哈茂德沙突然又變得「理性」起來,授意漢都亞之子重新「調查」敦墨太修一案——這不僅僅是要對舅舅老部下有所交代,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理由名正言順地迎娶敦·法蒂瑪。按照嚴苛的貴族尊卑條例,「逆賊的女兒」是不能成為馬六甲蘇丹國的王后的。

在馬哈茂德沙蘇丹「良心發現」下,他「痛哭」着為舅舅平反,為表「愧意」,蘇丹下令將領頭彈劾敦墨太修的吉杜爾「躺在尖樁柱上被處死」,順帶着大批南印度穆斯林商人被查抄、禁錮。之後,蘇丹迎娶了敦·法蒂瑪。自此之後,權傾一時的南印度穆斯林派系就此覆滅。

在馬哈茂德沙清算「羯陵伽」勢力之時,「羯陵伽」派系在西邊的故土——印度西海岸,已經變成葡萄牙殖民者的勢力範圍。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徹底改寫馬六甲海峽的命運。

大廈傾覆:馬六甲的落日

1511年春季,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的艦隊抵達馬六甲海峽,馬六甲請求明朝支援。明朝向來重視與「滿剌加」這個具有誠意的朝貢國之間的關係,每次蘇丹更替,明朝都會派遣使節。

對於馬六甲的求救,明朝應允出兵援助。但朝廷命令抵達廣州的時候,這份命令被市舶廣州的宦官火者亞三壓住,從而按兵不動。火者亞三不滿馬六甲商人和回回商人不給他行賄,而且接受葡萄牙的賄賂(同一時期的馬六甲也有火者亞三,是馬六甲蘇丹國即將瓦解時守城的穆斯林將領。雖然這兩人都是華人,但不是同一個人)。

艾哈邁德太子和漢都亞父子在前線抵抗,然而這個時候,蘇丹馬哈茂德沙帶着敦·法蒂瑪一路逃到柔佛。蘇丹的逃走極大損害了軍心,火上澆油的是,葡萄牙火槍擊中艾哈邁德,使得他身負重傷。至此,馬六甲的守軍數量甚至不如葡萄牙入侵者水手總和。

1511年8月,馬六甲淪陷,艾哈邁德和漢都亞等余部逃到馬六甲與柔佛的邊境繼續抵抗。馬六甲蘇丹國至此宣告崩潰,分裂為柔佛(馬六甲王族本宗)、彭亨(馬六甲王族旁系)、霹靂(敦·霹靂的侄輩後裔)、亞齊(占婆移民)等諸多獨立或半獨立的馬來蘇丹國。

1513年,蘇丹馬哈茂德沙派人送毒藥到前線毒殺長子艾哈邁德。這個問題的導火索是:敦·法蒂瑪生下作為二王子的阿拉烏丁(Alaudin of Johor,1513-1564)。自此之後,漢都亞父子憤而離職,解甲歸田。

等明朝逮捕廣州的火者亞三,正式審核馬六甲問題時(1521年,明武宗十六年),馬六甲已經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由此,明朝和「佛郎機」(葡萄牙)開啟持續多年的對立狀態。半個世紀後,澳門被葡萄牙控制,更使大明和葡萄牙兩國關係降到冰點。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的遺址

1528年,蘇丹馬哈茂德沙去世,其15歲的兒子阿拉烏丁繼位。在太后敦·法蒂瑪的輔佐下,柔佛軍隊多次打退葡萄牙的進攻,以致於葡萄牙殖民者感慨,他們不怕亞齊和淡目的冒險者,但極度畏懼一個女人——蘇丹王太后敦·法蒂瑪。敦·法蒂瑪不計父族遭屠戮的前嫌,努力幫助馬六甲遺民,使柔佛蘇丹國的秩序有了一定的恢復。這個南印度裔穆斯林女子出身的王后,因為她的善政,成為馬來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讓人民短暫地忘記她家族曾經的不幸。

馬六甲的「落日」:一場「搶親」屠殺背後的政治糾葛 - 天天要聞

後人設計的敦·法蒂瑪形象

然而,就在敦·法蒂瑪太后去世後不久,柔佛就遭到另外一個蘇丹國——亞齊蘇丹國的入侵。1564年,柔佛的阿拉烏丁蘇丹兵敗亞齊。絕大多數王公戰死沙場,阿拉烏丁本人也被亞齊蘇丹斬首;6年後阿拉烏丁蘇丹之子穆扎法爾沙二世被毒死,自此馬哈茂德沙一系斷絕,旁系入繼大宗。

1699年,年輕的馬哈茂德沙二世死於食物中毒,由於他膝下只有女兒,馬六甲蘇丹王族嫡系徹底絕嗣,自此之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新貴族接管了馬來文化圈的各蘇丹國。而「羯陵伽」的血統,也融入到這些新興權門之中,一直延續到今天的馬來西亞。他們和後來英國殖民者帶來的南印度打工者,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文化取向,都已經完全不同了。

結語:遠去的「羯陵伽」

現今的馬來西亞,在公開輿論中是不鼓勵將作為族群昵稱的「羯陵伽」用來形容國內的印度裔公民——這個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民族主義者用來攻訐印度裔。而且與歷史上的「羯陵伽」有不同,現在馬來西亞法律中劃定的印度裔絕大多數信仰印度教,僅有少數信仰伊斯蘭教。

而且,與絕大多數華人一樣,現代絕大多數馬來西亞印度裔都是在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下,被買辦中介送至異域作為中、底層勞動力,這與主動東行經商的印度商人(無論是早期的佛教/印度教信徒,還是後來的穆斯林)所處社會地位大相徑庭。當年的「羯陵伽」,在大航海時代的進程中,通過不斷的「混血-本土化」,已經深深嵌入於現今馬來文化圈之中。

只不過,對於所謂的「馬來-印度」之爭,筆者認為與其說是民族敘事問題,更多的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權力平衡問題。作為馬六甲蘇丹國重要的階層,「羯陵伽」雖然有其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但也折射出一個團體的經濟屬性——即作為「政商結合」的中介權貴團體。

雖然史料相對簡約,但老敦·阿里的姐姐能在老蘇丹拜里米蘇拉在世的時候嫁給蘇丹之孫,這很顯然能說明這批南印度裔穆斯林商人在當時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商人團體;而之後敦墨太修能以外戚身份權傾一時,在被蘇丹處決後還能引發眾多連鎖反應,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馬六甲蘇丹國社會經濟「中介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因此,如果有幸來到馬六甲,遊客能欣賞到來自不同文化的交融。既有帶南印度特徵的古老清真寺,又有保持馬來-印度特色的天主教社區——克里斯坦社區,還有混合中、伊、西三方面文化元素的土生華人群體「峇峇娘惹」。

拜里米蘇拉的直系苗裔已經離開歷史舞台,但他們的輝煌在以上多元文化中依然能找到深刻的印記;而敦墨太修慘案背後的政治糾紛,也深刻折射出馬來西亞歷史的本貌。

責任編輯:鍾源

校對:徐亦嘉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