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完成一次「條理清晰的彙報」

2022年07月02日01:04:02 熱門 1458

編輯導讀:條理清晰地表達行動性思想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艱苦地思考。本文以產品經理的角度,分析如何完成一次「條理清晰的彙報」,希望對你有幫助。

產品經理如何完成一次「條理清晰的彙報」 - 天天要聞

場景-小A坎坷的項目彙報:

許多年之後,面對 PowerPoint 軟件,產品經理小A將會回想起,她第一次在組內做彙報時那個昏昏欲睡的下午。

那時小A負責這個項目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到了年中,團隊內部決定自主做一次向上彙報,以示承上啟下。

小A想:描述得越細,越能說明我們團隊想得清楚,越能代表我們可以勝任工作。小A鋪陳了近半年的心路歷程,將點點滴滴盡數寫出。接近三十頁。他們是怎麼組成的呢?

  • 1~3頁:項目背景
  • 4~7頁:剖析當時的問題,闡述心路歷程
  • 8~12頁:在上述思路下,團隊做了哪些
  • 13~22頁:將做了哪些進行詳細展示,並展示相應的成果
  • 23~24頁:這些成果累加起來得出總成果,總結上半年的成績,是否完成了目標
  • 25~27頁:引出下半年想做什麼
  • 28頁:下半年的目標

然而,辛苦了一周的A師傅,卻在和同事試講的時候碰了釘子:聽眾幾乎都失焦了。這四十分鐘的時間裏,同事們有的瞌睡頻頻、有的時不時看錶、有的身體放鬆地靠在椅背上、有的同事乾脆處理起了自己的工作,鍵盤敲得噼里啪啦響。

小A不理解。

一位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小B表示:「小A,你的彙報太冗長了、沒重點,項目同事都很難有耐心聽完,更何況是日理萬機的領導呢?」

小A眼看一周的工作被否定了,心裏不大高興,嘟嘟囔囔道:「除非你做得更好,否則不要批評。」

小B笑了,當下就問了3個犀利的問題,拳拳到肉。

小A茅塞頓開,大呼:「我想得還是太少了!」

按照小B給的建議修改後,小A做了一次小範圍的公開彙報。領導聽完表示滿意不說,其他組的同事們都紛紛表示很有收穫。散會後,他們還簇擁着小A,求小A分享她的講演稿件。他們說,小A的報告讓人印象深刻。

那麼,問題來了,小B到底問了哪些問題?以及,小A最後改成了啥樣?

一、第1個問題:你有把彙報當作一個產品去看待嗎?

小B問:「對產品人而言,萬物皆可產品。你有把彙報當作一個產品去看待嗎?」

小A表示:「這……我第一次聽說!」

小B再問:「以「產品」思路在做報告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分析核心受眾是誰,他們的核心訴求(最關注的的點)是什麼。」

小A:「彙報的核心受眾不就是老闆嗎!可他的核心訴求……很難猜啊!」

小B:「高層關注點的八字箴言記好:「問題、機會、成本、效益」。」

作為 PM,不是只有做功能、做策略的時候才是 PM。「產品」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職業素養。小到一封郵件、一個需求文檔、一次彙報都可以作為產品。

甚至在 PM 的職業生涯中,它們的頻次、重要性不亞於做功能。

那麼,當我們以「產品」思路在做報告的時候,第一步就很清晰了:

  • 你的核心受眾是誰?——高層
  • 他們的核心訴求(最關注的點)是什麼?——問題、機會、成本、效益

他們的核心訴求就決定了我們彙報的側重點:

  • 問題和機會:盡量用場景化的描述和圖片進行渲染,讓聽眾一下子就進入了我們的場。比如:「目前客戶對業務超時辦理怨聲載道,佔了整體投訴類型的50%。在此摘錄了一些客戶的聲音,他們表示對我們非常失望。」在情緒上拉近彼此,喚醒他對某些困境的情緒記憶。
  • 成本和效益:如果是一個方案溝通彙報,要強調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效益;如果是項目彙報,成本已經付出了,就着重展示已經取得的效益和後續想取得的效益(目標)。這樣,高層能夠從他的角度給予建議。
  • 把操作層面儘可能地抽象,切忌在主幹上堆砌操作細節。但為了防止聽眾突然提問,而你又不方便口頭描述,那就收錄在附錄中。既不影響主幹的表達,也體現了你準備的充分。

除小A的情況之外,還有一種高頻的報告,就是競品分析報告。

競品分析報告受眾以產品經理為主,他們的核心需求就是「從中有收穫,用於我的產品工作」。關鍵就是為了「學」。

大家見過非常多堆料式的競品分析,往往只是強調競品的「形」,而不去鑽研競品的「神」。如果是踩了無數坑的小B,他往往會這麼告訴你:除了看到表面的東西,更要看到看不見的部分。

  • 競品為什麼這麼做:從視覺設計(設計成這樣而不是那樣)、功能範圍(做什麼/不做什麼)來確定核心用戶和滿足了哪些核心價值;從盈利模式來判斷其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的基本商業邏輯
  • 競品怎麼做到的:從內容策略、功能迭代記錄、營銷活動、各類數據變化節點、融資節點、外部政策變化情況來分析公司戰略以及戰略取得的成果
  • 競品下一步會怎麼做:在各個社交平台和app市場中看用戶對其的討論,了解真實的用戶和實際玩法,輔以上述分析,預測其未來走向

競品分析不僅要收集、分析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得出有價值的結論。——《有效競品分析》張在旺

切忌堆砌主觀體驗和細節,會讓聽眾失去焦點。

二、第2個問題:你做PPT是先立骨架,還是先堆料?

小B問:「你做PPT是先立骨架還是先堆料?」

小A表示:「我會先把所有做過的事情放在 PPT 上,能塞的盡量塞,然後進行組織,提煉一條演示邏輯……」

小B:「這樣先堆料再整理的做法,會產生很多廢料,讓人備受打擊。」

小A:「是啊,你們說不行,我就得重新組織,好沮喪啊。」

小B:「因為你一開始的思路就不夠連貫,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不連貫啦。我有一個辦法,告別動不動重寫。

方法就是「骨架和血肉解耦」。嘗試先用思維導圖來立骨架,和內部對個幾遍。骨架沒問題之後,你就會信心滿滿。繼而再去找相應的東西填充你的血肉,效率不是更高?」

小A的問題,其實大部分人都遇到過。

一家大型諮詢公司曾經估計過,高達60%的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都是無用功。諮詢顧問們堆砌了不計其數的「有意思」的事實和表格,但真正和客戶的問題有關的卻寥寥無幾。很多情況下,由於信息不完整,很少或根本沒有數據來支持主要的建議,諮詢顧問們直到最後一刻還在尋找更多的數據,這個過程真是勞民傷財的一個過程。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

後來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收集資料之前,強迫自己先進行結構化分析。具體就是:先提出假設,權當已經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再去收集資料來證明假設是否成立。「先框架後細節」的方法,使得他們效率更高,少了很多廢料。

三、第3個問題:你如何讓聽眾跟着你走?

小B問:「你是怎麼讓聽眾跟着你走的?」

小A表示:「我怎麼想,我就怎麼說。讓他們產生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B噗嗤一笑,說:「你形容得還挺妙。小A,還記得我問的第一個問題嗎?」

小A:「把彙報當作一個產品?」

小B:「做產品,需要了解人性。對於「彙報」這個產品,你了解聽眾的基本特性嗎?我給你講兩個故事,你看看哪個聽得更舒服。」

第一個故事:演繹法

小B:「我有一個朋友,她在某社交平台結識了一群同城的人,線下去酒吧奔現聚會的時候,發現什麼人都有。有人主動加她微信,並在後續的聯絡中非常主動……」

小A的大腦根據關鍵詞「某社交平台」、「什麼人都有」拚命地進行聯繫:小B可能要說這個社交平台奔現可能不太靠譜,或者,他想說一個女孩愛上渣男的故事。又或者,他想表達這個女孩不為渣男所動。

小B:「加她的這些男人吧,有的是博士,興趣愛好廣泛;有的就是無業小混混,天天混場子喝酒。真是龍蛇混雜。」

小A又想,那他可能想表達這個女孩和博士談了一場戀愛的故事。

小B:「但是她都不喜歡。」

小A想,所以還是說網上奔現不靠譜?

小B娓娓道來:「唯獨一個不主動加她微信的男人,吸引了她的注意。他在酒吧喝果汁耶!因為他戒酒了!即便去酒吧也絕不喝酒。是不是很有趣?最後,這個男人成了她的丈夫。」

小A:「挺刺激的……但你前面說的這些,讓我誤以為網絡奔現都不靠譜呢!」

第二個故事:歸納法

小B:「你別說網上找不到好對象哦,我朋友就找到了一個!」

小A兩眼放光:「我母胎solo了二十多年,快告訴我!」

小B:「我有一個朋友,她在某社交平台結識了一群同城的人,線下奔現聚會的時候……是不是很有趣?最後,這個男人成了她的丈夫。」

小A大呼牛逼,並不斷地回味這個故事,展開了美好的想像。

故事結束。

小B說:「所以你覺得什麼樣的方式,你更容易接受?」

小A仔細揣摩,說:「好像是你先直接告訴我你想表達的結論,我更能順着你的思路走!」

人們傾向於按照思維發展的順序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思維發展的順序通常都是演繹的順序。小A就是其中一員,希望聽眾跟她的節奏,從下到上、一步一步地展開她的思維畫卷。

但是,以演繹的順序發展的思想並不一定要按演繹的順序表達。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可以用歸納法的形式來表達以演繹法發展的思想。對聽眾和讀者來說,最容易理解的順序就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再了解次要的、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更好玩的技法,就是懸疑。人類彷彿有一種本能,就是去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使受眾對表達者的觀點產生某種疑問,然後回答這些疑問。通過不斷進行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受眾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

——《金字塔原理》[美]巴巴拉·明托

不妨直接套用這個公式:

  • 說明背景,指出困境,引發疑問(到底怎麼解決這個困境呢?)
  • 給出答案,解釋上面的疑問,但不給原因,繼續引發疑問
  • 給出原因,解釋上面的疑問

小A根據這種思想,調整了整體PPT的框架,並縮短至20分鐘。

  • 1頁:項目背景和困境(引發疑問:怎麼解決困境?)
  • 2~3頁:我們做了哪些方向的改進和項目成果展示(解答上一個疑問,再引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做這些方向?)
  • 4~8頁:依次展開原因、收益和具體路徑(解答上一個疑問,並在每一頁中用疑問-回答的方式做小小展開)
  • 9~10頁:復盤遇到的問題,還留了哪些困境(引發疑問:怎麼解決這些困境?)
  • 11~13頁:後續如何解決以及總結的方法論(解答上一個疑問並優雅地總結)
  • 14頁:下半年的目標(定量)和理想態(定性)(引出疑問: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 15~17頁:圍繞這個目標,我們應該怎麼做
  • 18頁:小小展望作為優雅的結束

One more thing:不要用沒有思想的標題

小B:「你的圖表標題都是「日活躍用戶數」、「人均停留時長」,錯失了表達邏輯性思考的好機會。」

小A苦惱:「那應該用什麼呢?」

小B:「不如用「更有思想」的詞,來代替這些「缺乏思想」的詞。用「日活躍用戶數環比增長XX%」代替「日活躍用戶數」、用「人均停留時長同比提升xx 秒」代替「人均停留時長」。」

小A:「哇,這樣確實更加一目了然。」

小B:「所以,你的PPT小標題是不是也可以參考這個思路?」

小A:「我可以用「主要問題-沒有充分授權」代替「我們存在組織問題」,用「背景-業務超時佔整體投訴類型的50%」代替「背景」。」

小B:「歪瑞古德。」

所以小B的3個建議就是:

  1. 確定核心受眾和核心訴求,調整彙報側重點
  2. 先框架後細節
  3. 懸疑式報告:說明背景、指出困境、引發疑問、給出答案、引發疑問、解釋答案

不知我這篇文章像不像一個懸疑式報告?

希望你們能喜歡。

巴巴拉·明托說:「條理清晰地表達行動性思想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艱苦地思考。」

也許我們努力過後,仍有瑕疵。但每逢一次艱苦地思考,都留下了璀璨的蹤影。

思考本身就很酷,不是嘛?

本文由 @白鹿銜書不銜花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