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2022年07月01日19:36:01 熱門 1896

中國擁有水上部隊的歷史非常久遠,古代常叫這樣的隊伍為水師。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水師的身影,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水師之間的較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水師以內河為主。到了明清,水師在海戰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鄭成功北伐抗清,東征台灣靠的也是強大的水師。鄭成功東征台灣時,就是利用漲潮時航道水位抬高,從鹿耳門進入台江,登陸後切斷赤崁城與台灣城兩大城堡的聯繫,進而攻克了荷蘭人盤踞多年的台灣島

不過,中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海軍,則是從清代末期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魏源等人就提出改造水師的建議,這是中國近代海軍創建的先聲。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海防危急加劇,左宗棠等人提出大力發展海軍的設想。在洋務運動中,中國近代海軍應運而生,其代表就是北洋水師

首次使用西方軍銜符號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創建福建船政局,1875年設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艦隊的建設,還開設學堂培訓海軍專業軍官。此後,北洋大臣李鴻章創建了中國唯一的一支皇家海軍——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又稱北洋海軍、北洋艦隊。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軍,此前已向國外訂購了多艘艦艇,包括穹甲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與裝甲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等。北洋水師的實力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北洋水師的最高指揮官是水師提督丁汝昌,海軍總教習是英國人琅威理,下設總兵兩人(右翼總兵劉步蟾、左翼總兵林泰曾),下設副將若干(中軍中副將及提督銜鄧世昌、中軍中副將方伯謙、中軍右副將葉祖珪、左翼左營副將林永升等),除丁汝昌之外,總兵、副將都兼艦艇管帶,如劉步蟾是定遠號管帶,鄧世昌是致遠號管帶。

管帶在清代軍制中,官階並不高,陸軍中管轄一營的營長,也叫管帶,屬於中級軍官。水師中,船長(艦長)也稱管帶。水師屬於技術兵種,級別高於陸軍。而且水師的管帶原本都有其他官級,如總兵、副將等兼任。劉步蟾做定遠號管帶,本身就是總兵級,鄧世昌是致遠號管帶,本身還有提督軍銜的副將,他們都是屬於水師中的高級將領。

北洋水師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籌建,清光緒八年(1882年)夏,為了辨等級、壯觀瞻,並與列強海軍接軌,時任北洋水師統領的丁汝昌組織人員,參考英國海軍軍服,制訂了中國第一部海軍服裝規範:《北洋水師號衣圖說》,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近代化的軍服規範。

在很多資料上,對北洋水師初期的海軍制服有一個專業的詞彙:1888式。因為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官兵穿上了全新的軍服,所以叫1888式。不過,有些資料還提到1882式,實際上,這兩種稱謂所指是同樣一套軍服。因為北洋水師這套軍服是《北洋水師號衣圖說》製成,而《北洋水師號衣圖說》1882年便開始制定,因此,1888式也叫1882式。

北洋水師軍服分為官弁(即軍官)服、洋槍隊服以及水手夫役(即士兵)服三個類別,每類又分為春秋(冬季)、夏季兩種,軍官另有禮服。

北洋水師的軍服設計參考了西方軍服的設計理念,但是在款式上仍然屬於中式風格,採用了對襟式的設計。

軍官服採用石青色,也即海軍藍。春秋兩季使用線絨,夏季採用穿着舒適的寶紗,冬天使用厚重禦寒的呢子。軍靴採用傳統的薄底戰靴。款式上衣為馬褂,袖口寬6寸,腰擺緊小,袖口、領口、衣襟、下擺等處都裝飾有傳統的鑲邊和雲頭圖案,夏季用黑色綢緞製成,其他季節用黑絨布。軍官着裝時須腰束皮帶,攜帶指揮刀。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水師軍服的袖口加入了西方軍銜符號,這在中國傳統軍服中是創新設計。中國傳統軍服以圖案、服色、佩戴來區別官階等級,而且也沒有軍銜的概念,北洋水師有別傳統水師,是現代理念下的新兵種,受西方海軍影響甚大。因而北洋水師的軍服袖口加入了代表軍銜的符號,這些符號包括統領、船主、駕駛、管輪、槍炮、帆纜、軍醫、文案等多個崗位部門,用不同的符號區別崗位和軍官的級別。例如槍炮官的符號是方天畫戟、紅纓槍,醫官符號是靈芝壽桃、蝙蝠,帆纜官符號為中國結,文案符號乾脆是毛筆、宣紙,這樣一目了然。

1891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時,《東京朝日新聞》報道了當時中國海軍官兵的形象:「軍官依然穿着綢緞的服裝,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樣飾有金色的條紋……尤其水兵的服裝,……幾乎無異於普通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縫有艦名,才看出他是一個水兵。」

在北洋水師1888式軍服中,軍帽為圓形小帽,民間稱之為瓜皮帽,它沒有帽檐。軍官的小帽為黑色氈制,帽邊鑲嵌一圈黑邊,帽頂則根據官員的品級,鑲嵌頂戴珠子。甲午戰爭之後,重建北洋水師,此時的軍服更趨向西洋化,軍帽也採用了大檐帽,與傳統的水師軍服有了很大不同。

另外,北洋水師的隊伍中,有一支人數眾多,介於官兵之間的士官隊伍。士官的軍服類似軍官,只是袖口雲頭內沒有識別標誌,它使用的是臂章。

高級將領有獨特禮服

在流傳下來的一張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其他水師軍官以及洋人顧問的合影中(見圖一),可以看到,鄧世昌當時所穿的軍服,就是1888式,也就是北洋水師剛成立時的款式。不過,後來人們常常看到的一張關於鄧世昌的照片中(見圖二),鄧世昌所戴的帽子並不是圓形小帽。這種帽子類似清代文武官員的官帽,即有花翎的帽子,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文武官員的官帽是斗笠形,鄧世昌所戴又不是斗笠形)。

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 天天要聞

致遠艦軍官合影,中間站立者為鄧世昌,頭戴無檐圓帽(圖一)

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 天天要聞

頭戴官帽的鄧世昌(圖二)

而且,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照片(見圖三),也是如此,他沒有穿北洋水師的軍服,仍然是補服和斗笠形官帽。

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 天天要聞

身着禮服頭戴官帽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圖三)

作為北洋水師的高級將領,丁汝昌和鄧世昌的穿戴,為何與北洋水師軍服不一樣?這跟當時清代軍制有關。

清代官帽的帽頂中間,裝有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帽緯上裝有頂珠,顏色有紅、藍、白、金等,戴時各按品級。在頂珠之下,另裝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頂戴花翎」。「頂戴」是指官員冠帽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花翎」是指附戴在冠帽上的羽毛飾品。

清代官員官帽的「頂戴」與「花翎」是區別官員高低的標誌之一,但是在北洋水師軍服設計中,只有管帶一級的軍官服,並無提督、總兵、副將等更高級別將領的軍服。只有通過禮服的一些裝飾才能將更高級別將領的軍服與普通軍官的軍服區別開來。

具體來說,北洋水師軍服中,大部分軍官都戴圓形無檐小帽,因為它適合艦艇上的工作。清代斗笠形的官帽,不適合在艦艇上使用,這種帽子容易遮擋視線,且在艦上使用望遠鏡、操作火炮機器時都極為不便,但圓形無檐小帽本身並無職銜的區別,考慮到禮儀活動,清廷又給這些海軍軍官配置了軍禮服,其配套的官帽也不同於清代典型的斗笠式「頂戴花翎」,而是將斗笠式涼帽改成無檐式暖帽,這種帽子照樣可以有頂有翎。因此就有了鄧世昌老照片中的穿戴法:上衣是水師軍服(表明水師兵種),帽子是改良後的官帽(標示官職級別,插花翎)。

丁汝昌的軍服更是如此。丁汝昌是安徽廬江人,隸屬淮軍,他是李鴻章的部下。同治七年(1868年),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時,丁汝昌被任命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陸軍時為總兵,有較高的品級,其服裝也有對應的規定,但是他成為北洋水師提督之後,卻沒有相對應的水師軍服可穿。

按照北洋水師的軍令,提督有統領全軍之權,凡北洋兵船,無論遠近,均歸其調度,提督上面只受北洋大臣的節制。因此,對於北洋水師來說,丁汝昌就是「一號人物」,擁有絕對權威,但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其服裝與中級軍官的軍服一樣,只是在袖口標識不同。為了彰顯出丁汝昌的威嚴,就出現了照片中丁汝昌的兩種服飾的結合:一是清代傳統官服中的對襟官服,戴官帽;二是展現北洋水師的石青色軍服。

在南京,有一件丁汝昌穿過的盛裝盔甲,它是丁汝昌所穿戰袍的複製品,原件由丁汝昌後人捐贈給中國軍事博物館。原件破損嚴重,經過三年的研究,1987年由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成功。

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 天天要聞

南京雲錦研究所復原的丁汝昌戰袍

該戰袍由上衣、戰裙、左右護肩、護腋、護鐺、獅身魚尾等13個部件組成,另有縷金護肩甲、銀飾盔頭。戰袍上包有2000多個鉚釘。原件鉚釘純金製作,複製品採用銅釘代替。鉚釘的作用不僅是裝飾,更具有減緩子彈以及刀槍抗擊的功能,還用來固定鉚釘下面的鐵甲。整套戰袍甲胄金光閃閃。其中獅身、魚尾分別代表了武官身份:水師兵種。飛魚圖案則是清代官服中顯貴之服蟒服的一種。根據這些元素,可以看出這件戰袍屬於禮儀鎧甲,是丁汝昌的軍戎禮服,而不是實戰中的鎧甲。

復建後軍服完全西化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這使得中國國勢衰減,海防崩潰,海軍更是一蹶不振。而沒有海防的國家,如何守護遼闊的海岸線?為此,有識之士上書朝廷,呼籲恢復海軍。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就提出了「亟治海軍」的主張。儘管清廷大臣們對於恢復海軍還是緩復海軍有爭議,但是面對甲午戰爭後日益被動的局面,清政府不得不將復建海軍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光緒皇帝在維新人員的倡導下,對於復建海軍非常重視。

北洋水師軍服演變看大清海權意識,中式軍銜長這樣 - 天天要聞

北洋水師重建後,士兵們身着極具現代風格的軍服

1899年4月17日,清政府重新起用原北洋水師將領,任命葉祖珪為北洋水師統領,薩鎮冰為幫統,負責整頓北洋海軍。而後幾年又開辦了水師學堂,培養水師人才。1906年清政府正式提出重振海軍計劃。1909年7月15日,清政府任命載洵、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成立了直屬朝廷的籌辦海軍事務處。

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按照國際慣例正式設立了海軍軍官軍銜等級,軍銜等級依據新式陸軍的三等九級軍銜制,從上到下分為:海軍正都統、海軍副都統、海軍協都統(相當於上將、中將、少將),海軍正參領、海軍副參領、海軍協參領(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海軍正軍校、海軍副軍校、海軍協軍校(相當於上尉、中尉、少尉),另有一級相當於准尉的額外軍官。

同時對海軍軍服進行了改革,北洋水師成立初期有西方元素的中式軍服被拋棄,徹底採用西方的服飾特色。軍官服分為常服(全白色和全黑色立領)、藍色雙排和立領大禮服三種服裝。傳統中式一字盤扣不再使用,改成了西式銅製紐扣。軍官服依照春秋冬季以及夏季,分別著全黑制服、全白制服。這也是中國首次使用白色軍服。

大禮服形似燕尾服,雙排扣,袖口有表示級別的寬邊金線,還有金線鎖邊的肩章。帽子為拿破崙式三角帽。大禮服平整莊嚴,彰顯出一種威嚴。禮服袖口以不同標識表明軍官的級別:都統官一道龍形粗杠,上方按正、副、協三級分別綴有三、二、一條金龍圖形;參領官按正、副、協三級分別綴有三、二、一條金龍圖形;軍校官按正、副、協三級分別綴有三、二、一條銀龍圖形。

水兵着裝也是西式風格,頸前開有「V」字領,方形披肩,袖口綉兩道白線。軍褲為筒形。士兵服也分季節,春秋冬季為深藍色,夏季白色,披肩則不分季節,均為深藍色。水兵的軍帽分冬帽、夏帽兩類,冬帽是無檐大頂帽,帽後端有飄帶(用飄帶是科學的,可以測風向),帽牆上用金線綉有「大清××軍艦」字樣。夏帽為黃色帶藍邊的平頂大草帽,草帽上扎着寫有艦名的布條。

重建的北洋海軍服與國際海軍接軌,無疑是一次觀念上的碰撞。北洋水師軍服的變革,完全脫離了中國傳統軍服的中式風格。其服飾的變革,也說明決策者試圖將西方的海軍軍制、管理方法等配套體系帶入中國,這也是時代變革的需要。

但是煥然一新的軍服,只是軍人着裝的一個外項,並不是軍隊的核心戰鬥力、競爭力。如果其本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一切都是空想。1910年底,清政府陸軍部的海軍處升格為海軍部,載洵、薩鎮冰也外購了一批軍艦,並計劃建設新軍港,這些措施不可謂不大,但是面對病入膏肓的滿清王朝,他們並未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補遺

電影《甲午風雲》軍服設計有差錯

提到甲午戰爭,特別是提到鄧世昌,很多人都會想到電影《甲午風雲》。這部 彩色故事片,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攝製,1963年初上映,導演是林農,主演有李默然(扮演鄧世昌)、浦克(扮演丁汝昌)、龐學勤(扮演王國成)等。電影塑造的鄧世昌深入人心,成為中國銀幕中經典的形象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人物服裝的處理上,還是比較嚴謹的,按照歷史上北洋軍服的原樣進行復原,除個別有出入,總體上還是可以一睹北洋水師的軍服風采。

《甲午風雲》的故事發生在1894年,北洋水師官兵所穿軍服是1888式,當時水兵軍帽有兩種,春秋冬三季戴主要是黑布包頭巾,夏季則是方頂草帽。對此,《甲午風雲》中龐學勤飾演的水手頭戴頭巾有一定歷史依據。不過,電影中將水兵的胸前又加入了圓形的號牌,不符合史實,那是將陸軍的士兵軍服嫁接到水兵服上了。

《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在海戰中着帽子的處理,與史實有出入。前文提到過,為了便於在狹窄的船艙活動,北洋水師官兵的帽子都是無檐的圓形小帽。電影為了視覺效果,讓鄧世昌在海戰中戴頂戴花翎,穿白色戰衣,系披風,在致遠號乘風破浪時,海風掀起披肩,氣勢壯觀,調動了觀眾的情緒。不過,電影中鄧世昌的穿戴雖然不是臆造,但與當時的情景不符合。鄧世昌照片中的穿戴屬於軍禮服,它主要用於慶典、禮儀活動,在實際的戰爭中,既不方便,也會成為敵人的槍靶子。按照交戰的情況,鄧世昌應該穿海藍色馬褂式軍服,頭戴瓜皮帽。如同鄧世昌與致遠艦軍官、洋顧問合影的傳世照片中的穿戴,那才是北洋水師海戰中的真實着裝。

《甲午風雲》中鄧世昌袖口綉條紋,也不正確,這是把洋人顧問服中的條紋移植到鄧世昌軍服上,因為北洋水師軍服袖口,不同崗位,綉不同的符號圖案。在電影中,軍官服袖口有橫杠圖案,也與史實不符,這種圖案在1894年大東溝海戰(又稱黃海海戰)時是沒有的,它是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重建時所採用的元素。

來源:北京晚報·品讀 作者:黃強

流程編輯:洪園園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