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2022年07月01日05:58:08 熱門 1165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一、文字演變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二、姓氏讀音

拼音:xī

注音: ㄒㄧ

漢字結構: 上中下結構

造字法:大

簡體部首: 大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五筆86:EXDU

五筆98:EXDU

UniCode:U+595A

四角號碼:20804

倉頡:BVIK

GBK編碼:DEC9

規範漢字編號: 4588

奚的部首筆畫: 3

總筆畫: 10

筆 順: 撇捺捺撇折折捺橫撇捺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古代指被役使的人:「奚三百人」。奚奴。

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胡」、「何」:奚(為什麼)不去也?子將奚(什麼)先?水奚(何處)自至?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任姓,出自夏朝管轄的奚地,為黃帝之子禺陽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在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時候,有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子,幫運土石木料,有力地協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車」之說。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中記載:「奚,源於任姓,夏朝『車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該支奚氏的始祖是禺陽,而禺陽為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受封於妊地(今山東濟寧),故為妊姓,後改作任氏。禺陽有個裔孫名叫仲,夏王朝時期食采於奚地(今河北承德),以地名為姓氏,故而史稱其為奚仲,他發明了車,因此被夏王大禹封為車正(車服大夫),負責管理和製作車輿。奚仲後來居於薛邑(今山東滕州市),後遷至邳邑(今山東微山),再後又遷於邱(今江蘇蘇州)。奚仲過世後,被世人尊奉為車神。後人在他生活過的妊(任)、薛、邳、邱諸地都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一句「祭拜奚仲,平安出行」流傳千古至今。

在奚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為得姓始祖。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源流二

源於國名,出自夏王朝時期稷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史書記載:「奚,夏禹功臣稷之後,曾封以奚國以為姓」。該支奚氏「原籍為山東省曲阜縣本聖門高弟西賢,後世被追封為「濟陽侯」。西賢生子西容點。該支始祖西賢,就是孔子的賢弟子公西赤,字子華。西容點就是公西輿如,又稱公西點、公西輿,字子上。他們父子倆皆為孔門弟子。到了漢朝時期,公西點的 後以子孫被官封為「魯侯」。西容點有個兒子叫公西涓,他改複姓公西氏為單姓傒氏,再後簡筆為奚氏,稱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晉王朝以後,直至隋、唐朝期間天下大亂,奚涓的後裔子孫便隱居至山東濰坊一帶地區,不復外出為官,世代稱奚氏至今。

該支奚氏有一個獨特的堂號,稱「楚善堂」,皆以北海為郡望。

源流三

源於職業,出自西周時期役仆奚人,屬於以支撐稱謂為氏。奚人,就是兩周時期直至戰國末期的一種官役,男役稱傒人,女役稱俾人,就是宮廷、官府中的專職役人。要注意的是,奚人是一種職業,而非奴僕。傒人除了在內宮執役之外,還可以與君王一起飲酒作樂,經常陪同君王一起飲酒娛樂的傒人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被稱作「酒人奚」,以後就稱這種職業化的傒人或俾人為「奚人氏」。官民有別,民間的豪紳門閥中私役雜仆則多為奴隸,不得稱奚人,只能稱卑人。卑人與奚人的分別為:卑人中的男僕稱僮人,女僕稱婢人,時稱奴僮、奴婢。

在奚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傒人氏、俾人氏,後統改為奚人氏,最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奚氏,還分衍有一支酒氏,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漢末三國曹魏時期,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今上海市浦東區有一支奚氏族人,千百年來一直為浦東望族。據其家譜文獻《奚氏族譜》的記載:「原本姓方,來自安徽。因三國時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難來滬申南匯地區,改姓為奚氏,世代相傳至今。」實際上,該支奚氏在《奚氏族譜》中的記載是錯誤的,其祖先的姓氏並非為方氏,而是方士,其鼻祖是三國時期孫吳政權下的道家方士,與著名的方士葛玄一起,拜在道家名人烏角先生左元放(左慈,公元156~289年)門下,屬於廬江道教。該支奚氏鼻祖的原姓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當在謝、王、李、許、劉、曹、呂、張、蔡這九個姓氏之中。由於東漢末期的丞相曹操是一個尊奉法家刑名之術的政治家,他根本就不信什麼方士神仙之說,因此,他在漢相任上,一直就對道教以及在當時有名的道士、方士們採取了利用加清剿、改造加限制相結合的政策,特別是在對「五斗米教」的利用與鎮壓過程中,曾一度進行殘酷濫殺,因此,該支奚氏鼻祖方士在當時因避難而遷入今安徽省的安慶市一帶地區。直至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東吳歸命侯孫皓天紀四年,公元280年),東吳政權滅亡,西晉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其族人方改姓氏為奚氏,是取道家虔語「奚人服道」而來,就是尊服於國統道教的意思。

此後,其後裔子孫的歷史上逐漸向東北方向遷徙,最終在清朝中葉以後形成了浦東奚氏一族。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源流五

源於奚族,出自漢、唐之際鮮卑族庫莫奚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奚族,即庫莫奚族的簡稱,是北方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原為漢末東部鮮卑宇文部的一個分支,也有史學家認為其原為匈奴的一個分支,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契丹民族本來也是庫莫奚族的一員。據史籍《魏書·庫莫奚傳》的記載:「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種也。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竄匿松漠之間。其民不潔凈,而善射獵,好為寇鈔。」前蘇聯東方學家威廉·巴托爾德(William Bartold,公元1869~1930年)則認為,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後東突厥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連為紀念其亡弟阿史那·闕特勤闕善將兵而豎立於巴彥呼舒(今蒙古國呼舒柴達木湖畔)的《闕特勤碑》中,所用突厥文記載的「Tataby」就是指當時的庫莫奚族。庫莫奚族在魏、晉時期崛起,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統一中國北方之時,稱其為「庫莫奚」,其部眾的聚居地範圍在古弱洛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部)至吐護真水(今內蒙古老哈河)之間的流域。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庫莫奚族大酋長可度者率五大部眾內附(辱紇主部、莫賀弗部、契箇部、木昆部、室得部)歸於唐朝,唐太宗賜其酋首貴族為漢姓李氏,並在其地設置了饒樂都督府,在奚五部游牧之地分設五州,饒樂都督府由營州東夷都護府轄領。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將外甥女固安公主嫁給了庫莫奚族大酋長李大酺。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又將唐中宗李豫之女成安公主的女兒東光公主嫁給庫莫奚族大酋長李魯蘇。到了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再將唐中宗之女長寧公主的女兒宜芳公主嫁給庫莫奚族大酋長李延寵。因此,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庫莫奚族與盛世唐朝的關係總體上一直是比較融洽的。在庫莫奚族中,有相當一部分族人在開元年間加入了平盧軍節度使安祿山(康·扎犖山)的軍隊之中,在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農曆11月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後,庫莫奚族各部族人則大多積极參与叛亂。直至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亂」被平定,協助唐朝政府平叛的回紇部曾一度統治了庫莫奚族。至後梁末帝朱友瑱貞明二年(契丹大聖大明太祖天皇帝耶律·阿保機神冊元年,公元916年),遼太祖正式建立了以契丹民族為核心的遼國政權,其後,庫莫奚族各部迅速為契丹民族征服,開始了被契丹民族同化的進程。在遼國時期,庫莫奚族人的政治地位往往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統治民族,遭受契丹貴族的剝削與壓迫,另一方面其社會地位僅次於契丹族人,因此被契丹貴族利用作為對內鎮壓其它被統治民族的反抗和對外與北宋王朝抗衡的工具。

到了遼國末年的北宋徽宗趙佶宣和四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二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遼國為金國所敗,國體分崩離析,遼天祚帝逃往夾山(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一帶),時為遼國興軍節度使的耶律·大石和庫莫奚族大酋長回離保共同擁立遼興宗的第四子耶律·淳為北遼皇帝,即遼宣宗,與逃亡中的遼天祚帝分庭對抗,並降遼天祚帝為淮陰王。至北宋宣和五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天會元年,遼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年初,耶律·大石糾集回離保與金國軍隊大戰於奉聖州(今河北涿鹿),結果大敗,北遼政權就在金國的攻擊下滅亡。回離保乘機脫離了遼國統治,自稱奚國皇帝,改元「天復」。然而,回離保稱帝沒有得到庫莫奚族各部的支持,才到農曆5月即為部眾所殺,成為庫莫奚族歷史上唯一的皇帝。

不久的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遼國政權在金國與北宋王朝的聯合攻擊下徹底滅亡,庫莫奚族各部族人分散,大部分族人被金國控制為奴隸,少部分族人退遷至遼東地區,還有一部分族人向南遷入宋朝境內,按漢俗以本民族稱謂為漢化姓氏,即稱奚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奚拉氏,亦稱喜拉氏、錫喇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東海薩哈連部(今黑龍江北俄羅斯境內)。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趙氏等。

⑵.蒙古族奚哈氏,亦稱錫爾哈氏,世居阿拉克綽特(今新疆塔城)、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h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奚氏。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源流七

源於滿族,出自金、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女真女奚烈氏,源出金國時期東海女真女奚烈部,歷為貴族大姓,在白號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國晚期就多冠漢姓為奚氏。

⑵.滿族錫爾弼氏,滿語為Sirbi Hala,世居揚什木(今遼寧彰武)。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

⑶.滿族錫克德氏,亦稱希克特氏、錫赫特氏,滿語為Sikde Hala,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郗氏、線氏等。

⑷.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滿語為Sikteri Hala,屬於卦爾察女真,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烏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龍江沿岸。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西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

⑸.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滿語為Sitara 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喜塔喇氏與瓜爾佳氏同屬「闊雅里滿洲」,在明超時期為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氏,有學者認為喜塔拉氏即其演變而來。喜塔喇氏世居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蜚悠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長白山、佛克順(今遼寧新賓)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奚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⑹.滿族奚爾佳氏,滿語為Sirgiya Hala,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姓,所冠漢姓多為奚氏、線氏等。

源流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薄奚氏、達奚氏均為改奚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達奚氏部族,族人以部名為姓氏,後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進行漢化改革的舉措中,絕大多數改漢字單姓為奚氏,少數改漢字單姓為達氏等,定居中原,成為河南奚氏的主流之一,世代相傳至今。按宋朝著名史學家羅泌所撰《路史》的記載:「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有奚氏。」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亦記載:「今奚氏系由達奚氏改稱而來。」其實,達奚氏的鼻祖實際上就是拓拔·達奚,是北魏顯祖獻文皇帝拓拔·弘的親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達奚為姓氏來統稱屬部,因而有達奚氏一族。北魏孝文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對上述十個鮮卑姓氏首先進行了漢化:紇骨氏改為漢姓胡氏,普氏改為漢姓周氏,拓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漢姓奚氏,伊婁氏改為漢姓伊氏,丘敦改為漢姓丘氏,侯氏改為漢姓亥氏,乙旃氏改為漢姓叔孫氏,車焜氏改為漢姓車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則將嫡系皇室皆改為漢姓元氏,自己首稱元宏。這就是北魏王朝歷史上著名的「拓拔鮮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氏者,彼此之間「百世皆不得通婚」!

另外,在北魏王朝時期,還有鮮卑慕容部的可奚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時吞併,亦隨改為漢姓奚氏。

源流九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漠北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複姓薄奚氏、紇突鄰氏、紇奚氏、可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奚,遂成奚氏。」宇文部,原為古代鮮卑族中的一支勢力龐大的部族,其中包括了紇突鄰部、紇奚部兩個部分。按史書的記載:「紇突鄰大屋地革蕞,而紇奚居大庫寒等地」,這兩個部落原來游牧於意辛山附近一帶地區(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陽面古鮮卑語稱「紇突鄰」,山陰面則稱「紇奚」,紇奚部的稱謂便由此而來,後成為部族人的姓氏,稱紇奚氏。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五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五年,後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建興五年,公元390年)農曆4月,北魏道武帝與慕容·垂之子慕容·賀驎聯手大破「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落」,此後,原鮮卑宇文部的紇突鄰、紇奚兩部在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自動歸附於北魏道武帝,被鮮卑拓拔部所吞併。後史書將之歸於鮮卑拓拔部,就是在此之後。薄奚氏,本就是代北鮮卑拓拔部的一個分支部落。而可奚氏部族則原本為鮮卑慕容部的一個分支,後亦在北魏道武帝於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發動攻擊後燕國之戰後,被北魏道武帝所吞併。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紇奚氏族眾在這個過程中皆改為漢姓嵇氏,同宗的紇突鄰氏、薄奚氏、可奚氏皆改為漢姓奚氏。後在東西兩魏時期,西魏政權末位皇帝恭皇帝元廓復辟舊制,此族又復舊姓紇奚氏、紇突鄰氏、薄奚氏、可奚氏等。

進入隋、唐朝時期後,薄奚氏、紇突鄰氏、紇奚氏、可奚氏族眾的大部分已經融合入漢族之中,仍然改為漢姓嵇氏、奚氏,亦有改為漢姓紇氏、何氏、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四、得姓始祖

奚仲。奚姓起源於夏朝。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字為氏。」黃帝的後代奚仲出任夏朝的車正(掌管車輛的官職),奚仲本身據說也是車輛的發明者,車正這個官職十分重要,古代只有貴族才能夠坐車,因此,這個官職,只有王族可以掌握。奚仲因功被封於「奚」,因此,奚仲的子孫後代就以封邑的名中的「奚」為姓,稱為奚氏。故奚氏後人奉奚仲為奚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佈

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省均未列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十五位門閥,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一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八百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4%左右。奚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奚姓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姓。早在帝、舜、堯時期皇帝還沒有姓,但是大禹治水的時候,有個叫奚仲的人發明了車子,有力地協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姓氏記載。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指出:「出自任姓,夏四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車」,自古以來就是人類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我國古代早有載入史冊的「奚仲造車」的典故。我國姓奚的人不太多,但一份十分光榮的家世,奚姓的始祖是為人類造福謀利的偉大發明家奚仲。奚仲是4000多年以前夏朝時人,擔任「車正」的官,《說文》上說:「車輿之論之總名也,夏後時奚仲所造也。」根據以上的記載,我國奚姓的始祖奚仲,本來是黃帝的任姓後裔,傳到夏代的時候,由於奚仲造四對國家有貢獻,其子孫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氏,而世代沿用下來。奚姓並不都是黃帝後人,在歷史上鮮卑族拓跋氏的後代有改姓奚的,在代北地區有少數民族達奚氏、薄奚氏也改姓「奚」,都是隨同北魏孝文帝南遷到中原後改漢姓,慢慢融合進中華民族的。奚姓後來在譙國郡發展成望族,世稱譙國望。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六、家譜文獻

江蘇武進晉陵奚氏宗譜二十六卷, 首一卷,(清)奚慶瑍奚、應德等重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十冊。

安徽南陵奚氏宗譜六卷,(清)奚城心、奚方善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

江蘇武進晉陵奚氏宗譜十二卷,(民國)奚佑康等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衍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江蘇常州焦溪奚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奚廷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蕪湖奚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六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九卷。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七、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台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

八、字輩排行

安徽蕪湖、上海浦東奚氏字輩:「首中居正邦家之光功從立志」。

安徽蕪湖奚氏一支字輩:「方正家國增光言」。

安徽靈璧奚氏字輩:「井懷德成家美……安國良」。

安徽無為奚氏字輩:「分成立本德業傳家保」。

安徽巢湖奚氏字輩:「中正立本德業傳家」。

江蘇大豐奚氏字輩:「全萊公正臣一萬喬如文春延茂盛廣懷仁道友德禮義宏財寬、文常學愛正、堂忠桂同昌」。

江蘇豐縣奚氏字輩:「先德養玉道修傳世廣震華慶永翔」。

江蘇南通海安奚氏字輩:「長天寶益中」。

遼寧新民奚氏字輩:「永連孝志文」。

遼寧本溪奚氏字輩:「德恩廣(延)久長坤」。

遼寧瀋陽奚氏字輩:「孝連永志文」。

山東微山奚氏字輩:「增道修傳……」

山東菏澤奚氏字輩:「秀先德文寬道修傳士廣」。

浙江象山奚氏字輩:「熙基聖增……」

浙江天台、寧波奚氏字輩:「未(紀)擁(永)熙(喜)基聖尊先宏」。

四川涼山奚氏字輩:「啟正仁興」。

雲南文山奚氏字輩:「志少國順永起」。

廣東惠來奚氏字輩:「開輝啟世億文光昌明達克振宗道榮茂」。

河南社旗奚氏字輩:「德國興太中文芳春林庭富貴慶榮華永祥萬世融」。

廣西邕寧奚氏字輩:「朝光耀均鍾洪莫」。

陝西奚氏通族字輩:「聞呂光賢德承宗啟後祥齊家從禮義華國本文章富貴榮明顯迎春同緒昌」。

江西信豐奚氏字輩:「鎮崇忠恕昌家」。

江西南康奚氏字輩:「雲嗣仲以誠,克方玉中應。元憲大廷登,崇鈞惟良仕。如同日月星,

光明常照遠,時開萬國興,祖德永長聲。世昭詩書澤,家傳寶鼎銘。昌隆由積裕,俊彥貴通經。」

黑龍江雙城奚氏字輩:「忠良玉國家昭文明」。

吉林正藍旗滿族奚氏字輩:「廣善賢明本德潤錦世長崇文宏雲志秉忠振國良紹繼維英耀永毓慶兆祥」。

重慶奚氏一支字輩:「唯益正仁興」。

奚氏一支字輩:「克志國永巨」。

奚氏一支字輩:「做乃家諺恩」。

重慶銅梁奚氏一支字輩(遠祖奚伍什遷自貴州桐梓):「伍朝文仕國,先成天子家,思宗新德澤,世代顯榮華」

湖南麻陽一脈奚氏一支字輩:「可正承祖德,宏開定大昌」


奚-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天天要聞



九、姓氏名人

奚仲,夏禹之臣。初黃帝作車,少吳加牛,奚仲加馬,乃命奚仲為車正。造不同式樣的車,安裝不同的標誌,以別尊卑等級。

奚簞,北魏時代郡人,世典馬牧,有寵於昭成皇帝。時國有良馬曰「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後知南部大人劉庫仁所盜,養於窟室。奚簞聞而馳往取馬,庫仁以國甥恃寵,慚而逆擊奚簞,奚簞捽其發落,傷其一乳。及符堅使庫仁與衛辰分領國部,簞懼,遂奔衛辰。及道武滅衛辰,奚簞晚乃得歸,故名位後於舊臣。

奚斤(369-448),北魏時萬騎大將軍,代人,奚簞之子,機辯有識度。登國初,與長孫肥等俱統禁兵。後以為侍郎,親近左右。從征慕容寶於參合。皇始初,拜越騎校尉,典宿衛禁旅。車駕還京師,博陵、勃海、章武諸郡群盜並起,斤與略陽公元遵等討平之。從征,破高車諸部。又破庫狄、宥連部,徙其別部諸落於塞南。又進擊侯莫陳部,至大峨谷,置戍而還。遷都水使者,出為晉兵將軍、幽州刺史,賜爵山陽侯。

奚鼐,唐朝易水人。著名制墨專家。所制的墨不但黑而發亮,而且還有香味,在墨上印有「奚鼐」或「庚申」二字。他的弟弟、兒子因制墨著名,南唐賜他姓李。他的孫子李庭硅制的墨更好,世稱「李庭圭墨」暢銷各地。

奚陟,字殷卿,其先自譙亳西徙,故為京兆人。少篤志,通群書。唐朝代宗大曆末,擢進士、文辭清麗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德宗立,諫議大夫崔河圖持節使吐蕃,表陟自副,以親老辭不拜。楊炎輔政,召授左拾遺。居親喪,毀瘠過禮。朱泚反,走間道及車駕於興元,拜起居郎、翰林學士,不就職。賊平,改太子司議郎,歷金部、吏部員外。會左右丞缺,轉左司郎中。

奚超,徽墨的創始人,徽墨始創於唐末。易水(今河北省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後奚超,因避戰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見這裡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他造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南唐時後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遂令其子奚廷珪為「墨務官」,並賜國姓李作為獎賞,奚氏一家從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揚天下,世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之譽,全國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後,制墨高手紛紛湧現,如耿氏、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等,徽州墨業進入第一個鼎盛期。

奚榮蒧,字子皙,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的學生之一。《史記正義》謂為衛國人。唐開元封「下邳伯」,宋封「濟陽侯」。

還有西漢魯侯奚涓、成湯侯奚意,宋代奚士遜,明代監農御史奚銘,清代詩畫家奚濤、畫家奚闕……等等。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練字視頻。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歷史。

3.《荀子》-傳統文化,國學學習。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