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尼西亞國家抗災署發佈的消息,雅加達時間2018年22日21時27分巽他海峽濱海附近的萬丹省及楠榜省南部遭海嘯襲擊。截至到12月27日,巽他海嘯已造成430人死亡,159人失蹤,1459人受傷。救援和受災群眾疏散工作正在進行中,傷亡人數或將進一步上升。
01地質背景
巽他海峽位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屬於巽他島弧會聚帶的一部分,是印度洋-澳大利亞板塊向北部爪哇島正向俯衝與向蘇門答臘島斜向俯衝的轉換帶,北西走向的蘇門答臘右旋走滑斷裂帶使得巽他海峽和安達曼海的安達曼轉換斷裂帶相連接。
巽他海峽西部則位於蘇門答臘右旋走滑斷裂帶的拉張階區,階區內發育了多條近南北走向的正斷層,這可能導致了該區極為發育的第四紀火山活動。
巽他海峽及鄰區除南部近北西走向的爪哇俯衝帶及蘇門答臘斷裂帶外,海峽附近沒有活動斷層,儀器記錄中強地震活動性較弱。但該地區第四紀活動火山分佈廣泛。
此次海嘯發生時,附近並未發生6級以上中強震。初步判斷此次海嘯是由於巽他海峽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起的。喀拉喀托火山是多次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群,最高海拔800多米,水上面積大約10.5平方千米。
據記載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就曾引發大海嘯,據稱當時摧毀了數百個村莊和城市,造成三萬多人遇難。此次正在噴發的喀拉喀托火山活動始於1927年,當時火山椎體仍在海平面以下。自2013年以來,喀拉喀托火山椎體高出水面,至今仍在生長。
目前,喀拉喀托火山海拔高度為338米。該火山分別在2016年6月20日、2017年2月19日發生噴發,2018年6月29日以爆炸的形式開始活動,爆炸產生的火山碎屑物降落在火山周圍1千米範圍內。自2018年7月23日以來,在海岸附近可觀察到白熱物質(岩漿)活動。
2018年12月22日9點3分喀拉喀托火山再次發生噴發,噴發柱高出火口沿300-1500米,地震活動持續,最大振幅為58毫米,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發生了這次海嘯。截止2018年12月23日,火山警戒等級仍為II級,火口周圍2千米範圍內為危險區。
日本根據火山活動情況,將火山爆發警戒分為5個級別,並將「警戒的範圍」和防災部門、居民等的「應採取的防災對應」分成5個階段來發表的指標。
02專家解讀
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均可產生海嘯,一般來說地震導致的海嘯要比火山噴發導致的海嘯要常見。喀拉喀托火山此次噴發雖然噴發規模有限,噴發柱高度僅為300-1500米,但由於火山處於近海,火山噴發引起火山錐體坍塌,形成海底滑坡,誘發了海嘯,而潮汐(滿月)活動可能加重了本次海嘯事件的強度。
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許建東研究員對本次印尼海嘯的解讀指出:初步推斷此次海嘯是由巽他海峽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起的,具體過程為火山噴發引起火山錐體坍塌,形成海底滑坡,誘發了海嘯,而潮汐(滿月)活動加重了本次海嘯事件的強度。
「這次火山噴發是小規模噴發,這種程度的火山噴發引起海嘯的情況較少,同時也並非直接引發海嘯,而是由於形成海底滑坡所致,屬於火山噴發造成的次生災害。但是,此次海嘯反映出當地對火山噴發引發次生災害的防範不足,也提醒我國「加強火山預警能力勢在必行。」
03我國現狀
「火山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在世界範圍內每天都有各類火山活動發生。火山活動周期至少是以百年為尺度,即使沒有噴發,但仍應當防患於未然。」
中國是多火山國家,有18.6萬平方公里新生代火山岩,大大小小的火山上千座,目前已探明的活火山有至少14座,包括五大連池火山、長白山天池火山等,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區。其中,最近噴發的是新疆于田阿什庫勒火山,於1951年噴發。
我國於2006年正式建成並開始運行中國國家火山監測台網中心,並將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龍崗火山、雲南騰衝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鏡泊湖火山和海南瓊北火山等6處活火山納入了中國火山監測台網。
我國現有的火山監測技術已與國際接軌,隨着火山研究程度的深入和國力的提高,今後將有更多的活火山受到監測。
04科普貼士
火山噴發也會引發海嘯?
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均可產生海嘯,一般來說地震導致的海嘯要比火山噴發導致的海嘯要常見。
人們印象中,海嘯大多是由地震引起的,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和2011年的日本海嘯都是由地震引發的。前者是因為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發生了震級為9.3級的地震,而後者是因為日本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發生了8.9級地震。
而這次印尼巽他海峽海嘯非同尋常的一點是,海嘯發生前,當地並未發生地震,是火山噴發引起了火山錐體坍塌,造成海底滑坡,滑坡的過程中對水體產生的擾動導致了海嘯的發生。
火山噴發流淌後凝固的熔岩
05減災措施
對高風險火山進行鑒定與火山災害區劃圖
如何從科學的角度減輕火山災害?首要一步就是要鑒定出高風險火山。對於這些高風險火山,基礎工作是準備出一份火山災害區劃圖,在這張圖上要清晰地標示出高風險火山歷史上不同噴發物的分佈範圍和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同類型噴發的致災範圍、概率與強度。
這些火山歷史上曾經做了些什麼,目前的行為是什麼,和將來火山可能活動的過程如何。科學家解譯火山及其活動,使社會其他成員對這種災害做好準備並做出恰當的反應,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政府與行政管理行為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火山科學家的意識恰當地轉化為公眾的意識,並影響到政府與行政決策的行為。
在火山科學家的指導下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制訂應急計劃並不斷完善,當火山險情發生時,從政府官員到企業、民眾、救災人員以及新聞工作者應採取恰當的應急措施。並通過媒體和科普教育機構的宣傳是民眾了解一些火山及火山相關的知識。
公眾應當了解的火山知識
那麼,作為生活在高風險火山區的公眾,都需要了解哪些火山知識呢?首先人們應當對附近火山的過去和現在的基本活動情況有所了解。
例如:火山的位置、形狀、爆發中心、以前的爆發形式和一些爆發參數如規模、猛烈程度、噴發量、影響地區及噴發頻率。公眾應了解噴發預報的時效性,了解科學研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並知道有時出現火山爆發的先兆現象之後並不一定有火山爆發。
科學家如何幫助公眾獲取必要的信息
向公眾傳授火山知識理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火山噴發的休眠期,在建有火山觀測站和駐有科學工作人員的地方最為容易展開。並通過定期的交流向政府傳達相關信息對於以後面對火山緊急事件至關重要。
火山監測站工作人員考查火山熔岩遂道四里洞
鑒於我國近代缺少火山噴發的實例但又存在若干具有相當危險的活火山的情況,目前對於我國公眾的火山教育,首先還是應該以加強火山學家的火山研究工作為主,借鑒國外先進成果,儘快提高我國整體火山研究工作水平。
另外,通過我們的本篇文章中,您一定也有從印尼巽他海嘯事件中,了解到了海嘯,火山以及如何減輕火山災害的相關措施。
長白山天池
資料來源: 中國地震局官方網站、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新浪網、日本氣象廳、《城市與減災》雜誌、吉林省地震局長白山火山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