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順天星橋風景區。攝影/石耀臣
-風物君語-
除了茅台、紅色文化和黃果樹
遵義和安順還有什麼?
貴陽以北,遵義把守着川黔門戶。
貴陽西南,安順坐鎮於黔中腹地。
同樣作為毗鄰省會的交通樞紐,這兩座城市氣質卻截然不同——遵義歷來是川黔要道,又是「黔北糧倉」,為兵家所必爭;安順則為古時的商業重鎮,且山川秀麗,風光不遜江南。
外省人認識貴州,大多從「一瓶酒、一間房和一棵樹」開始。
雖說「離了茅台鎮,再無茅台酒」,然而茅台酒的名氣,卻一向比遵義仁懷的茅台鎮要大得多;美酒之外,人們對於遵義的印象,則總是停留在被稱為「轉折點」的遵義會議上。
至於如同銀河天降的黃果樹瀑布,自徐霞客為其揚名後,天下皆知。相比之下,黃果樹瀑布所在的貴州安順,總顯得溫柔無言,低調含蓄。
這兩座城市,本身具有鮮明的氣質,堪稱貴州的「英雄地」和「溫柔鄉」。
遵義,道通川黔糧滿倉
遵義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轉折之城,絕不是偶然。
▲ 遵義市地形概覽。製圖/Paprika
首先,遵義是一座巍巍山城。分隔黔、渝的大婁山是其蒼勁的俠骨。
最險要處的婁山關,所在山谷長達30千米,北通直轄市重慶,南倚省會貴陽,被史家譽為「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早在紅軍長征之前,就在歷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唐末,楊端率兵平定播州(今貴州遵義)時,這裡已成為重要的戰場,楊氏部下婁珊、梁關二人駐戍於此,時稱「婁珊梁關」,後訛傳為「婁山關」,是為地名之始;播州楊氏延續了7個世紀,而當平叛者變成了叛軍,依託地勢之利頑固反抗的末代土司楊應龍,也隨着在萬曆年間的「平播之役」中婁山關被破,最終兵敗身死,敲響了「土司制度」的喪鐘。
▲ 海龍屯。攝影/楊艦
楊氏依仗的海龍屯,則是宋元之際為抵禦蒙古鐵騎而建的山間堡壘,當年與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的釣魚城遙相呼應,意圖依託山勢「以步遏騎」。最終,隨着蒙哥在釣魚城意外身亡,大軍迂迴東進,引兵襄陽,這座要塞未及拋灑熱血,便承受了國破家亡,只得潸然北望,頗有將軍白髮、英雄遲暮的傷感。
其次,這座黔北雄城還有流水縈繞,蜿蜒的河流是她多情的柔腸。
在西側,「美酒河」潺潺流過,自仁懷至四川境內的瀘州,一路水轉舟行酒不盡;而在南邊,烏江流域的湄潭與鳳岡,千萬畝茶田如同碧海潮生,觸目皆是青蒼。很難想像中國最古老的兩種飲料,竟然在同一個地方風雲際會,一時瑜亮。
▲ 紅軍三渡赤水茅台渡口,遠處紅色建築為四渡赤水紀念碑。攝影/李貴雲
好水最先帶來的自然是美酒。遵義美酒之多,除了聲名遠揚的茅台,尚有董酒、習水大麴、珍酒、鴨溪窖酒等等,皆是名震一方的「酒中好漢」。
赤水河發自雲南,流經滇、黔、蜀三地,四分之三的流域藏於大山,多懸岩峭壁、多險灘急流,好似一位深山隱者,道法自然,不染人間習氣。因而河水清澈透底,且赤水河谷的土質軟,孔隙大——天生就通了「任督二脈」!十分有利於過濾水源。兼之氣候濕潤,利於釀酒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生長、富集。
這樣的優渥環境,使得赤水河沿岸一片區域,自古出美酒、名酒。這些美酒吸引了四方來客,成為了「酒饕」們的「杯中食糧」,也成為了遵義發展的支柱之一,助其穩坐貴州經濟的「第二把交椅」。
而在山間被稱為「壩子」的平地,經由流水的灌溉,成為了少有的利於農植的沃土。不僅成就了「黔北糧倉」的名頭,還盛產一種頗為豪邁的作物——辣椒。
在遵義城東33公里外的蝦子鎮,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人就醉心於辣椒的培植,更發展出了辣椒批發市場,從一個江湖小蝦米,一躍成為了全國「辣界」的執牛耳者。
縱觀蝦子鎮的江湖傳奇,大致可分為三代傳承——老鎮內的貴三紅農貿市場是90年代的「開山祖師」,而今只剩一家與辣有關的調味品店;鎮北的第二代「傳人」則已轉變為當地的農貿市場;而如今的「掌門」選擇在高速路口邊的醒目位置開業,配備了專門的冷庫、交易區、辦公樓,甚至還有一座小型的展覽館。
這裡有產自河南、山東、四川、新疆等地的辣椒,猶如聞風而來的各派豪俠;也有來自印度、韓國、緬甸的「國外高手」,特地在此集散,欲一爭高下。然而,常年佔據最高單價的,始終是本地特產的辣椒,可惜「蝦子派」的正宗傳人,或許是端着大師的架子,已然絕跡江湖——現在掛名蝦子的辣椒,則多半產自周邊的縣鎮。
安順,是遠方也是故鄉
安順,無論對於遠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居民來說,都是一處足以留戀的「溫柔鄉」。
▲ 遵義市地形概覽。製圖/Paprika
地處烏江流域和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安順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其碳酸鹽岩厚度達到了沉積岩總厚度的七成以上,地表歷經流水的沖刷,無論在地上還是地下,都有奇山異水,風光無限。
在黃果樹主景區以西,關嶺的滴水灘瀑布在高度上冠絕天下。飛瀑自關索嶺層層落下,總高度達410米,為黃果樹瀑布的六倍,恍如一道白練橫空,披在奇峰之上,又匯入壩陵河浩蕩奔流,山間更有村寨坐落,山水人家,宛如一副丹青畫卷。
▲ 滴水灘瀑布。攝影/李光榮
地下的龍宮則似仙家洞府,集溶洞、瀑布、石林、漏斗、暗河等喀斯特地貌於一身,堪稱喀斯特風光之集大成者。其間更多「靈藥」,千餘種天然中草藥植物隨處可尋,彷彿是仙人手筆,遺澤後世。
▲ 安順天星洞。攝影/石耀臣
而在安順紫雲縣的格凸河沿岸,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達成了共生。這裡有溶洞中萬燕歸巢的奇景,有記錄滄桑變化的古河道遺迹,有穿越數百米岩層的天生豎井;而大河邊的苗族人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沿河安居,傳承的「跳花節」依然熱鬧非凡,《亞魯王》的歌聲則在群山之間迴響不絕……
▲ 苗族的「跳花節」。攝影/苪逸夫 供圖/帥學劍
這些風景使得安順成為外鄉人心上的「遠方」,在當地人的眼裡,這座小城卻是他們司空見慣的「故鄉」。
這種故鄉的感覺,首先體現在無數遊子眷戀的安順小吃上。
▲ 小鍋涼粉。攝影/李立洪
安順建城於明朝,是古代滇黔通道的要塞之地,昔人稱其為「滇之喉,黔之腹,蜀粵之唇齒」。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安順成為貴州的重要商埠,經濟的興盛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繁榮。所謂「安順的吃喝,貴陽的穿着」,在安順,走遍這座城最好的方式只有一種:吃過去。
裹卷是安順經典的冷食小吃,行走在夜宵攤邊,隨處可見。入口先是粉皮爽口的涼,繼而是樣樣爽脆的餡料:酸蘿蔔、綠豆芽、酥黃豆,搭配上醬料,甜辣中帶有一點酸,唇齒之間儘是輕鬆快意。
▲ 裹卷。攝影/李剛惠雲
來自鎮寧的油炸雞蛋糕,看起來頗像貴州版的「三明治」——先將大米、黃豆漲發,與米飯、粉絲末一同搗磨成漿,冷卻成型後填入餡料,再用漿封口入鍋炸。炸出來的雞蛋糕脆殼金黃,內瓤雪白,吃之前還得淋上貴州飲食的精髓——折耳根與辣醬。
▲ 油炸雞蛋糕。攝影/李立洪
據說安順人不喜大菜,一溜的街頭小吃,鎖住行色匆匆的現代人,把日子放慢、拉長。駐足街上,與街頭做粉的婆婆、炸雞蛋糕的大爺說幾句話,誰家辦婚宴、哪戶起高樓,一清二楚。閑談之間,故鄉的情味蔓延開來。
▲ 安順夜景。攝影/張律堂
而另一種時間維度上的鄉情,則來自對過往故土的追憶。
在群山之間,大大小小的屯堡里,建築多以石頭壘砌而成,依稀帶有當年那場「大移民」的痕迹——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調北征南」之戰,由黔入滇,平定雲南,歷時不過月余。
據《大明會典》所載,戰後30萬征南大軍,有20萬人聽命駐守貴州,永鎮西南,作為「滇黔鎖鑰」的安順正是重中之重。徵人中,已有妻室的,舉家來此完聚;尚未娶親的,則由朝廷「包辦婚姻」。從此,無數的屯堡連綴成為帝國的邊陲。
▲ 菲利普·法丹帶來的、被製作為明信片的安順老照片之一。照片中是舊時的安順東街,估計正逢趕場日,街上攤棚遍布。供圖/杜應國
▲ 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今時風貌。攝影/尹剛
至今,整個貴州幾乎只有安順,還保存着這份歷史的印痕——在九溪,東南下游的大堡人訴說著600多年前,祖先隨着「論功第一」的明將傅友德駐紮於此的往事;在天龍屯堡,嬢嬢張忠秀在茶驛一邊給旅人遞茶,一邊講解寫滿家國情懷的屯堡頭飾;在儒林路,作為洪武年間往事的見證者,文廟是安順文脈的起點,大成殿前那對透雕龍柱,至今仍是鎮城之寶。
▲ 文廟。攝影/李立洪
而氣壯山河的安順地戲,則像是屯堡人在天地之間發出對先祖的沛然敬意——「金鼓喧闐,一唱眾合」的弋陽腔響遏行雲,是明軍從江南帶來的「精神行囊」;粗獷而神聖的地戲面具,入鄉隨俗,顯然帶有儺戲的宗教色彩;只重武打動作、不言兒女情長的內容,則時刻昭示着這是鐵血軍人的後裔。
▲ 安順人正在看地戲。攝影/李貴雲
茶鄉雙壁的興與衰
貴州是茶鄉。
作為完美貼合「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條件的「標杆式」茶區,這片土地上保留了一個茶葉發展史的完整序列。且產出的茶葉品類良多,茶產業帶遍布全省。其中,安順的茶業代表了貴州茶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而遵義湄潭的茶業,則標誌着近現代以來黔茶的振興之路。
▲ 貴州省茶產業帶。製圖/Paprika
在安順,明代的「調北征南」曾留下眾多善於制茶的江淮移民。士兵們鑄劍為犁,轉事農務,在田間地頭種下一壟壟的「地埂茶」,又憑藉從江南帶來的小鍋制茶技術,使得茶葉品質大幅提高,一度成為了部族土司的進貢品之一,尤以平壩的「毛尖」、「雀舌」最為知名。
在當年的屯堡,飲茶之風盛行。行走在村間道口,隨處可見茶棚林立,當地人將本地所產的小黃姜與古樹茶茶葉一同熬煮,用大碗盛出,以慰南來北往的士兵、商客。
▲ 天龍屯堡,嬢嬢張忠秀在給客人倒大碗茶。攝影/張律堂
而安順地處烏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一帶,「旱碼頭」的地理優勢使得這裡的商業早早興起,至明清時期,已是「商業之盛,甲於全省」。南來北往的商人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也形成了喝茶的風氣。於是安順人挑擔而出,走街串寨,售賣茶葉,由此逐漸打出了「茶鄉」的名頭。
▲ 貴州安順岩臘高山茶。攝影/廖莉文
可同樣是地理位置,也曾使得安順錯失了一次良機。據茶界泰斗張天福老先生所言,1939年,國民政府中央農業實驗所西遷至貴州,在選址時最終落在兩個地方:一是今天遵義的湄潭縣,另一個則是安順的西秀區。兩者環境條件不相上下,最終卻因湄潭地近陪都重慶,而使得安順與此「天賜良機」失之交臂。
而在遵義的湄潭縣,劇情則截然不同。
▲ 遵義湄潭永興茶場。攝影/李貴雲
湄潭在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正處於北緯27度的產茶黃金帶。得天獨厚的環境和山巒阻隔的地理,使得這裡的茶葉如同幽居深谷的「南方佳人」。1939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的到來,民國中央(湄潭)實驗茶場正式掛牌成立,讓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茶驚艷現世。
▲ 遵義湄潭永興茶場。攝影/劉繼章
一年後,浙大西遷至此,又向這片茶鄉凈土吹去了一股強勁的學術之風,不僅帶來了西子湖畔龍井茶的製作工藝,更是與茶場聯合創辦了「貴州省湄潭實用職業學校」,培養了一批茶界的技術骨幹,燃起中國茶業的復興之光。
▲ 浙江大學老照片。供圖/浙江大學檔案館
當時的中國,戰事膠着,東部沿海出口港全部被封鎖,國家重要的外匯來源茶葉出口銳減。中央實驗茶場響應號召,在第一任場長劉淦芝的主持下成功研製出「湄紅」、「湄綠」,經由「西南國際通道」史迪威公路出口換匯,以資軍備,也開創了貴州製作工夫紅茶和炒青綠茶的歷史。
▲ 浙江大學現址為貴州工廠出口基地。攝影/學文映像
在貴州茶業振興的今天,湄潭的茶園面積已逾60萬畝,一躍成為了中國第二縣,在各茶區內建有大大小小的茶青交易市場35個,使得大量茶青能在半小時之內進入市場。2018年,湄潭茶葉總產量達6.77萬噸,產值達48.2億,涉及農戶8.8萬,茶類企業近六百家,由脫貧產業逐漸成為致富之道。
▲ 湄潭翠芽和遵義紅。攝影/學文映像
更有作為貴州「三綠一紅」中的「湄潭翠芽」和「遵義紅」享譽大江南北,頻獲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名茶金獎。脫胎於「龍井」制藝而推陳出新的「湄潭翠芽」,作為區域公用品牌,其品牌價值已突破百億;「遵義紅」則成為了黨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國兩會用茶。這一紅一碧交相輝映,儼然已照亮了黔茶出山的康莊坦途。
- END -
文丨葉吟嘯
圖片編輯丨袁千禧
地圖編輯丨Paprika
本文部分圖片與文位元組選改編自《地道風物·貴州》
參考資料
《一個人的安順》戴明賢
《風物中國志·貴安》
《風物中國志·匯川》
欲回顧更多「探源貴州茶」的精彩瞬間
請關注微博@地道風物 今日頭條@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